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ZDNet至顶网服务器频道 06月07日 编译: 目前的科技行业中只有三家大型云企业堪称巨擘,虽然已经努力尝试,但IBM公司仍然无法通过收购SoftLayer在短期内位列三强。究其原因,三大主流公有云——Amazon Web Services、Windows Azure以及Google Compute Engine——全部由消费级互联网巨头所支撑。
什么原因让三大科技巨头处于“云之巅”?
这些互联网界的宗师级公司都建立了自己横跨全球的数据中心网络,并在边缘定位方面为大量(数量仍在不断增长)消费者提供服务。微软以游戏为基础、谷歌主打广告业务、Amazon则力推零售体系。此外,三家企业还拥有相对次要但仍然作用显著的其它业务与服务。
与SoftLayer不同,三大公有云全部由可靠的规模化内部IT团队支持,并以客户至上的态度将大量自有基础设施投入运营。每家云企业也都明确希望最大程度压低IT资源配置与部署带来的成本支出。
IBM的战略路线
有了参照,我们再看来IBM,蓝色巨人的发展目标在于为其它企业创建高度专业化的IT设备,并通过设备的相关服务获取大量利润——无论是过去的大型机还是即将在未来大放异彩的“沃森”系统都是如此。
IBM没有任何理由把压缩客户服务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及通过提高运作灵活性来增加或减少支出作为企业运营的首要目标。IBM在这方面做出的惟一实际性进展在于PureSystem(这是一套集成设备类系统),允许企业用户将大量商用级硬件整合为一体,然后在利润丰厚的专利软件配套下共同卖出理想的价位。
其实,归结为一点就是IBM对低端IT设备真的不感兴趣。从2004年将主要PC业务出售给联想到今年有意转让利润不高的x86服务器业务,蓝色巨人的这种行事风格已然确凿无疑。
SoftLayer的发展优势
现在我们再来看SoftLayer。尽管无法在规模上与Amazon、谷歌或者微软相提并论,但该公司宣称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拥有13家数据中心以及超过10万台服务器。它利用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器(即SuperMicro)并努力向更为低廉的开放计算项目设备过渡。他们还拥有自己的定制云控制系统,负责管理、自动化以及其它一些常见的基础设施任务。
换句话说,SoftLayer是一家正统的中等规模云企业。
虽然没有正式公开,但将SoftLayer与Rackspace加以对比还是比较公平的——两家公司都管理着约十万台服务器,都开始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云体系运行在商用级硬件之上,同时也都专注于在美国与世界各地实施数据中心扩展。Rackspace公司主攻OpenStack、SoftLayer则力推CloudStack——但除此之外,二者相似度非常高。
三大主流云供应商都配备大量IT设备
以上图表显示了Rackspace公司自2005年以来在数据中心设备及设施方面的投资金额,作为对比也列出了谷歌、Amazon以及微软的资金支出。在过去八年中,Rackspace公司累计在设施与IT设备方面投入14亿美元,但谷歌公司的投入高达200亿美元、Amazon也达到约120亿美元。即使我们考虑到三大消费巨头在办公环境、光纤体系、物流中心等环节的规模化支出,其半数基础设施投入也已经在绝对值上远远超过Rackspace公司。
我们几乎可以认为SoftLayer的投资规模与Rackspace公司基本相当,甚至上下浮动不会超过20%;至少他们不可能拥有与三大云巨头同等水平的建设投入。
SoftLayer存在的制约
在被并入IBM之前,SoftLayer公司最大的欠缺在于用户数量有限,不足以通过规模经济带来较为低廉的设备与基础设施支出。没错,该公司目前已经拥有21000家客户,但他们的内部运营体系还不足以稳定维持用户群体。
在加入IBM之后,我们怀疑SoftLayer仍然无法摆脱这一局限。目前IBM只将其视为一套IT设备资产组合,而且根据蓝色巨人发布的收购官方声明,SoftLayer的软件与硬件很可能被逐渐划归IBM业务系统。
SoftLayer可能会被整合到IBM的SmartCloud当中,我们认为其服务将作为IBM全球基础服务与智能城市部门的组成部分并得到大力宣传。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IBM有计划将所有系统针对SoftLayer进行标准化调整(反之亦然),在云计算领域,这才是最重要的。除非我们能获得真正的规模化运营基础(详见上图对比),否则很难想象IBM有能力在云计算基础设施领域实现低成本运作。
这倒不是说我们没办法利用一定程度的扩展性为客户提供可靠的托管方案,同时也赚取自己应得的利润。只不过在有限的规模之下,我们似乎不可能像Amazon那样成为Netflix这类资源占用大户的依附之地。
尽管IBM公司已经建立起“云服务部门”,而且该业务团队也确实有能力提供与IBM软件良好协作的计算及存储业务。但我们仍然无法相信其实际表现能像谷歌那样为客户带来按分钟计费的超级计算资源、像Amazon那样足以替代IT供应商的廉价软件服务生态系统或者像微软Azure与Windows Server那样对软件部署提供广泛支持。
SoftLayer的加入让IBM的战争基金中又多了一笔筹码,但除非蓝色巨人能将这部分IT设备以标准化方式转化为通用资源,否则IBM公司几乎不可能借此跻身主流公共云市场。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大家已经向华尔街放出2015年之前拿下70亿云营收的豪言,而且有能力买下拥有21000家“云”客户的公司,您又会怎么做?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