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服务器频道微软:“云计算”互联网世界最初的梦想

微软:“云计算”互联网世界最初的梦想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奥兹著名的前任马上要完成他漫长的告别。那个商业界、科技界、慈善界的奇才,从两年前的6月份起就宣布了退休计划。有时候你甚至会想,这两年里,微软是不是就忙着给盖茨送行,没有干其他事情了?这两年里,微软没有攻占下任何一个新的山头。

作者:黄继新 来源:网界网 2008年6月25日

关键字: 微软 云计算 服务器 苹果 IBM 谷歌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3页)

 云的威胁与诱惑

  在来北京见到我们之前,奥兹刚刚发表了一个内部战略计划,他在里面引用了一个数据:未来三年内网络广告总额将从今年的400亿美元增长至800亿美元。

  如果这个数据是准确的话,那么就目前而言,这个市场的近一半已经被谷歌占去了。谷歌截至2007年年底的年收入已达到166亿美元,接近微软的1/3。而在3年前,在奥兹开会、发邮件敦促微软的变革时,谷歌的2004年收入还“只有”32亿美元,不到微软的1/10。更可怕的是,这3年来,谷歌只有一个收入模式:提供免费产品给互联网用户,然后让广告商买单。但这不是故事的全部。

  谷歌的收入如此巨大,增长如此迅速,以至于他们有足够的资金——谷歌1781亿美元的市值已经是科技业第二大,仅次于微软——去研发和推出更多产品,用户可以快速、方便、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使用这些产品。仍然,这些产品都不要钱。 今天,这些产品已开始逐步侵入微软领地。谷歌的邮件服务Gmail正在取代微软的Outlook,其在线文档服务则直奔微软的Office而去,两个月后人们就会开始用上运行了谷歌系统的手机,而这也是微软的重要业务之一。

  另一家公司正在比谷歌更激进地把未来变成现实。

  想必此刻拿到这本杂志的时候,你和你周围的同事朋友还在津津乐道于苹果新推出的iPhone.这款售价不到1400元人民币的史上最强大手机,第一次真正能将计算机放进每一个普通人的口袋。但苹果更大的野心是,将互联网放进每一个普通人的口袋。通过苹果即将上线的MobileMe服务,你可以在新iPhone上随时更新自己的邮件、电话簿、日历和照片。任何时候,你的这些资料都在“那里”,供你取用,不论你在任何地方——家里、办公室、酒店房间或者咖啡馆——只要你能连接互联网。

  那里是哪里?不完整地说,是在苹果公司的服务器上。但苹果的这些服务器很可能外包自谷歌的数据中心。而谷歌庞大的、由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台电脑组成的"服务器农场",散布在世界各地,连接在互联网上。所以,准确地说,你的这些信息,以及你处理这些信息所需要用到的工具,都在互联网上的某个角落。

  用当下最流行的词来说,你的信息都存储在“云”里。这朵"云"就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互联网。以往,你的信息存储在本地电脑上;管理和处理这些信息,是由安装和运行在本地电脑上的软件来完成的。一旦信息的存储和处理都交给了“云”,手机变成了比电脑更常用的信息获取工具,电脑都不再重要了,电脑上的软件又何去何从?

  “一些强有力并且意志坚定的竞争者正在像激光一样专注于互联网服务以及以服务方式呈现的软件。”奥兹在2005年10月那封给微软全体高管的信中写道,“谷歌就是最显而易见的一个。”更值得警惕的是,“除了大型竞争对手,‘软件加服务'的行为正在新创公司里和草根应用上大量呈现。”也许是巧合,写信那天是盖茨50岁生日。两天后,盖茨在给微软高管的信中盛赞了奥兹的洞见,称其价值堪与盖茨1995年所写的《互联网浪潮》媲美。

  盖茨没有夸大自己的远见。尽管被指责没有及时预见到互联网大潮,微软仍然在20世纪的最后五年里成功赶上了这一潮流。但微软没有在互联网泡沫时期被击垮的副作用是,微软由此开始相信自己已经控制住了互联网。十年前,微软一夜之间推出的网络浏览器IE打败了Netscape,后来几乎成为"互联网"的代名词。

  2000年时,微软计划让所有的产品都面向互联网,盖茨给这个计划取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名字:.Net。那一年,他甚至准备推出一个叫HailStorm的服务,让用户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网上,打通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樊篱,让用户的信息都在同一个地方处理和存取。是的,伟大的创想。我们能不能说,是“谷歌式”的创想?

  当然,那一年,谷歌还在忙着寻找收入模式,新时代的其他开创者们也还远构不成威胁——亚马逊正在低调地熬过互联网后泡沫时期的寒冬,苹果还没有尝到iPod的味道。

  特殊的转型

  变革的速度,比想象的还要快。“云计算”这个概念诞生至今不过大半年时间,现在已经成为了所有面向未来的企业的前景。

  苹果新推出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证明了,将“云计算”——也就是把信息交给互联网来存储和处理——提供给普通人使用的气候已经成熟。苹果这个叫做MobileMe的服务战略最大胆的一点,是它不仅仅捆绑苹果的Mac电脑,PC也可以和这朵MobileMe"云"同步信息。这会不会让你想起比尔盖茨在这个世纪初说的那句话——“你不需要在不同的地方输入同一个信息”?今年夏天,运行着谷歌操作系统的新上市手机将继续推进苹果——或者说,是盖茨——的理想。

  奥兹其实已经提前找到了MobileMe的竞争产品。在苹果宣布推出MobileMe服务的两个月之前,奥兹在发给全公司的名为《微软的服务战略》的信中,他提到了Live Mesh的概念,这是一个让用户在手机或者不同的电脑上都能同步文件,并且与朋友共享的互联网服务。这已经不是微软在提供互联网服务方面的第一步。现在,微软开始提供若干传统服务器软件产品的网页版本,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将不用下载安装这些软件,它们只需缴纳年租金,就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上使用。

  亚马逊早就把这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意。最大的网络商店亚马逊是第一家针对企业提供云服务的公司。纳斯达克(Nasdaq)用于实时浏览历史市场数据的软件,就使用了亚马逊网站的S3存储服务来进行托管。而《纽约时报》租用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将其自1851年以来的1100万份报道转变成可搜索的数字化文档,耗时仅一天——这项工作若用传统方法可能要数月才能完成。

  这正是"云计算"名字的来源。最新最强大的桌面PC运算能力仅为30亿次每秒(这已经是20年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的水平),但谷歌和亚马逊等公司通过连接桌面级服务器而提供的计算能力,数量级则达到了每秒10万亿次。

  本地电脑的计算能力正在逐步被互联网级别的运算能力所替代,因此很多中小企业若放弃本地软件应用,转而使用亚马逊等公司提供的服务,将节省大量的硬件购置和维护费用。更何况,亚马逊提供的服务很便宜:每1G的存储收费15美分,服务器的租用则是每小时10美分,但据估算,亚马逊从“云计算”服务中能实现45%的利润率,高于其销售书籍的毛利。谷歌也许更具威胁,到目前为止,谷歌提供的存储和计算服务,都是免费的——它有庞大广告收入做支撑。

  这些,用奥兹的话来说,既是危机,同时也是机遇。不过,关于用什么方式抓住这个机遇,奥兹给微软制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向——“软件+服务”。作为一个软件业的老兵,奥兹和盖茨一样不相信本地软件会全部被互联网服务所取代。他坚信,“人们并不畏惧PC。”他拿数码相片举例子来反问我们:目前有多少人会把自己的数码照片上传到“云”然后把它们从PC机上删除呢?"我们还没有进入一个在‘云'上能为我们提供我们需要的一切,而我们又信任’云' 胜过了信任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时代。"奥兹对《环球企业家》说。

  因此,面对谷歌、亚马逊和苹果的竞争,奥兹提出,微软要做的,是给用户提供“选择”。微软将会提供质量优良的互联网服务,同时也提供质量更优良的本地安装和运行的软件。用户愿意选择用什么,微软就提供什么。

  “微软的战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给予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选择自身使用技术彼此交流的选择机会。” 奥兹说道。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是,微软在“云计算”服务方面不会服软,但也别指望它会放弃软件业务,变成一家彻底的互联网公司。是的,这听起来非常具有微软风格,显然奥兹已经找到了融入的方式。

  不过,奥兹接着的一句,又恢复了他在互联网界被染上的开放色彩:“我们不是要创造一种模式来支配整个世界,我们不打算说,如果你不按照这一模式运作你就是违反了规矩。”

  如果转型成功,奥兹领导下的未来微软会是什么样子?

  奥兹还是用Live Mesh做了例子。你要去某处,在家里的电脑上搜索地图,然后这个地图及行车路线就会出现在你车里;你在看电视,正在播放的某个剧集你如果希望在便携设备上看,你只要说一声就行。所有的设备都连接在互联网上,"网络了解你所有的设备,它知道怎样从其中一个上面传到另一个上面。"奥兹对《环球企业家》说。"网络就在那里,可以把一切联系在一起。"

  估计你也猜到了,奥兹希望这些电脑、汽车控制系统、电视机顶盒和手机里,运行的都是微软的系统,以及你搜索到的地图、将这些设备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服务,都是微软提供的。这就是奥兹给微软规划出来的"软件+服务"策略。微软的互联网服务——或称“云”服务——加上运行了微软软件的各种设备,将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不与具体设备结合的策略是一种不完善的策略。”奥兹向我们强调。

  不过,“现在我们还没有进入那个世界,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奥兹说。承载了奥兹未来构想的Live Mesh现在还处于非公开的测试期,功能也还只是比较简单的文件异地同步和多人共享,暂时也不能将服务提供给手机。

  然而,相比之下,苹果MobileMe服务即将上线,iPhone也将成为使用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手机终端。微软远不成熟的Live Mesh马上就会因此遭遇强大挑战。更何况,奥兹在其服务战略中着重指出,PC将不再是核心,多种不同的设备成为了获取互联网服务的终端。未来将是以多种设备为互联网的接入装置,而不再是传统的PC为中心。因此,移动设备,尤其是手机,对微软来说具备了比以往更强烈的战略意义。

  从数量上,手机早已是第一位的信息终端。国际电信联盟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数已超过33亿,而全球PC用户数到2008年底才有可能达到10亿。

  苹果的iPhone从运算能力上证明了手机可以扮演和电脑同样重要的角色。iPhone的芯片速度几乎等于当今市面上的一台微型笔记本电脑。它能管理文档、照片、联系人、日历和邮件,它浏览网页的功能更是达到了桌面浏览器的级别。

  那么,奥兹能帮忙多卖出几台运行着微软Windows Mobile的手机吗?微软的目标是在2008财年结束时Windows Mobile手机能达到2000万部,这在2007年全球手机出货量中只占2%,不能说是已经获得了成功。

  奥兹也会很难解决Windows Mobile的开发困顿问题。原本计划在2006年推出的新手机系统“光子”(Photon),一再延期,现在已经被放进了2009年的计划里。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Windows Vista,微软组织了数千工程师、耗时六年开发,中途屡次跳票,最后不得已放弃了诸多革命性功能后方才面世。奥兹能优化微软曾经闻名于世的大型软件开发方式吗?

  显然,奥兹能解决的问题有限。在盖茨的时代,盖茨可以在做出技术转型的同时,迅速在商业运营的策略上加以调整。Windows 95于1995年7月发布时没有包含互联网浏览器,盖茨意识到了这个落后,一个月之内就购买了一家小公司的浏览器并修改为Internet Explorer发布了出去。而在“奥兹+鲍尔默”的时代,技术蓝图的商业化,以及商业规则对技术战略的要求,能够很好地协调吗?在一个近六万员工、副总裁级别的管理者高达上百人、产品战线拉得比任何公司都更长的微软,要对公司复杂的内部资源进行好调配,以适应新的技术战略,这又是奥兹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2005年那次奥兹主持的会议结束后,鲍尔默马上召开了连续八周的周末会议,每周末和各业务高管讨论新战略的一个方面。会上,人们在比较依托广告收入的商业模式与依托交易费和传统授权经营的商业模式时,产生了“尖锐的分歧”。奥兹能否解决这些分歧,还需假以时日方可得知。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