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为IBM云计算高峰论坛做准备的IBM云计算媒体策略沟通会上,网络世界报社执行社长兼总编辑记者对IBM云计算中心总经理朱近之进行了专访。在专访中提前曝光和了解一下云计算高峰论坛会有什么动作,请了解到IBM云计算在今年或者未来会有一些怎么样的策略的发布。
IBM云计算中心总经理朱近之介绍IBM云计算高峰论坛
大会主办的原因是,两年前IBM在中国建立云计算大会,也是在2008年6月份,其实在7年前在全球内部开始推动云,后来发现效益非常好,为了技术的推进,我们产品的研发和员工能拿到的资源来说,这个后来变成我们可以分享给客户的技术,那时候就普及到中国。在云计算中心建立之前,我们在重要已经有研发团队做云计算支撑的核心技术,当时叫按需申请资源配属,这听起来可能比较绕口。
方兴当时在我这个团队研发这方面,支撑很多国外的客户。国内客户是完全另外一套的挑战,因为国内的量比国外大很多,国内客户的要求开始也是需要有弹性,从国内来说,数量的互增性和客户访问量可能变化会非常大,所以我们在中国就有云计算的产生,在两年前。这两年我们做了不少的成绩,包括在云计算的落地,包括新的商业模型的转型。
之间我也可以看到,客户非常希望听到IBM自己转型,因为IBM今年成立了99年,从最开始做打字机到今天做服务和软件,中间经历了很多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我们客户希望听到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吸取的失败教训是什么样,这样就可以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这两年我们跟中国的客户和市场做了很多云计算这方面,不光IBM在谈云,中国整个IT业都在谈云,这是百花齐放的好现象。每家厂商或者每个专业人士会从他的角度谈云,这是对整体云计算的一个贡献。
这次IBM大会主要是想把我们两年的经验,包括我们在国外做云的经验一起分享给国内的客户。这里几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给客户总结出来的成果。二是基于这些成果和经验,我们这些新的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分析、云,包括支撑物联网的一些方案。三是其实可以把云计算作为一个支撑自我创新的技术,这块我们会开始跟中国当地的软件公司,以及技术公司去做一系列合作的活动。
这次也会率先透露一些我们跟合作伙伴怎么在云上合作,这是针对行业性的,比如说医疗、政府。在行业上最关心的就是应用,一定是我这个行业的应用怎么样利用云计算的资源,运用云计算的灵活度去帮助我的应用跑得更快,跑得更好,然后接触更多的客户,让它变得更成功。所以一共是三大块,一是回顾,二是新的方案,三是合作伙伴。
IBM如何看待云计算
记者:IBM最早推出来"蓝云"计划,现在进展怎么样?
朱近之:"蓝云"是从硅谷形成的一个实验,后来"蓝云"已经成功进入了我们的产品里面了,进入了我们Tivoli、Rational,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实验。这块对我们的合作也非常的感兴趣,这个等于是二次开发,在产品级上做二次开发,去适应当地或者客户需要的一些需求。
记者:实际上每个厂商推广云计算市场还是有些自己独特的思路的,比如说微软可能会提供云的贡献工具,也会提供云的服务,把云的平台交给云服务商,他们怎么参与这个模式,和软件厂商的背景,惠普在今年比较强调的是私有云,从私有云开始的企业的云计算部署,IBM市场推广思路是什么样的?你们是公有云和私有云还是什么?
朱近之:我们两年前在云计算中心探讨这块,我们的方向到底是哪块,其实我在想探讨私有云和公共云,还是取决于客户想干什么。其实我们整个周末在做一个云计算的方法论,这是我们会跟客户做的一系列的研讨会,一步一步的去探讨客户的需求。我们肯定不会是说客户你要建私有云还是公共云,而是客户到底想要用云做什么事情,他是想整合资源,还是想帮助加速他的开发测试的速度呢,还是他想发布更多的商务的服务呢?会按照他的思路去设计出他到底需要什么东西,因为云并不是单方面的,其实它有很多特定性的。以此我们会看到,客户其实是一个混合云的模式。很难说我们的策略是哪个方向,因为每个客户的需求不一样,我比较相信的是,客户如果真正能用起来,这个云一定要有IaaS、PaaS、SaaS层面的结合才能拿到最大的益处。
记者:现在好像很多IDC都在向云计算转,包括世纪互联和中国移动也会谈云计划,您认为IDC将来向云方向转的话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方式使他们的商业运营更好?
朱近之:我们的IDC就像原来的互联网门户,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大家都在门户上投资,就说我要吸引大批的客户用我的门户,吸引眼球,并不是很在意人家要用我什么东西,我只要有了忠实的客户群,以后就会有固定的消费者。我们建立这么多的IDC也是为了吸引客户用我们的服务。传统的IDC提供的服务还是比较简单,所以打造下一代的IDC,或者云的IDC,要用云帮助IDC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给他的客户,让他们一开始看到一些趋势,云的IDC会有不同的面对客户群,比如网游,或者一些企业,或者是一些媒体公司,或者是一些Web2.0的公司,云可以拿去提供的服务,而不是限制于传统的IaaS层面。同时,云也可以加速他的服务的部署和回收。
记者:前一段时间亚马逊的云服务出现了有几次中断故障的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其实这个也反映出来,说是云安全也好,或者说是云的基础设施的薄弱也好,因为一辆汽车撞到数据中心的电线杆,整个云服务就中断了。
朱近之:还是回到客户需要什么东西,如果我们看亚马逊,就是他们给客户的承诺,我们看他对客户的承诺是什么。同样,我们希望给客户的承诺是什么?是24小时每分每秒都在跑,这是有技术的解决办法。如果说客户可以接受一段时间的停,比如像Google两年前停了4小时,这对于个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一个损失,我4个小时看不到邮件,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可能就不能接受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会按照客户需求的质量去设置架构,技术的保证,比如刚才谈到的一辆汽车撞到电线杆,如果数据要求他不许宕机,我们会有云计算灾备系统,万一有什么灾难的话,它的数据可以在另外一个地方跑起来。
记者:您认为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认为他出现这种问题不是因为技术的问题而出现的问题,还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架构的设计,或者是说?
朱近之:这个可能很难评估到底是什么,有可能是有一部车撞到电线杆。我认为宕机大家都经历过,我们的电脑游时候会死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电脑死机,我们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的话,希望有其它措施保证这个电脑24小时可以用,这是可以用技术的方式去解决。
IBM 智慧的地球
记者:我们再探讨几个问题。因IBM一直在讲智慧的地球,我想让您谈一谈云计算和IBM这两年来一直倡导的智慧的地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它在运营的过程中,云计算这种理念和智慧地球这种企业策略是怎么整合的,已经产生了一些什么样的效果?
朱近之:智慧地球是一个非常有创新的想法,我们必须要在智慧地球里面有很多不同的行业,比如教育、交通,要更智能的去做我们的决策,采取这个智能就需要有一个庞大的计算能力帮助我们计算我们的信息和存储我们的信息。可以想像,如果智慧地球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项目,它需要一个强大的基础,那就是云计算,这个云计算可以支撑它的一些应用。
记者:现在很多用户还是觉得认为云计算是"晕计算",因为不同的厂商确实有不同的观点,您从IBM角度来说,您怎么定义云计算,因为这也是很关键的。项之前的企业家之间,比如像阿里巴巴的马云和李彦宏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李彦宏的观点是认为云计算是旧酒装新瓶,马云可能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从IBM的角度来说,您怎么看待云计算的优势或者云计算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朱近之:我们传统的比较孤岛的、分开的使用的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一些地区的不足,利用云计算更好的平衡我们使用的资源,能够达到更加绿色的支撑我们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是平衡一些地理上的一些资源提供的差异。行业上对云的看法不一样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公司、每个人的出发点也是不一样的,不同行业能不能利用到云,这也是按照这个企业在哪个状态上相关。
记者:您认为现在云计算还存在哪些问题?
朱近之:一个大问题是大家对它的认识都不一样。它在发展的时候,很多人在了解阶段的时候都会有误解,这样就会造成什么是云计算,是不是虚拟化就是云计算?首先是了解什么云计算,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第二点是标准的设计,因为这个也是在往前走。三是我们怎么消除用户对安全的疑虑。
记者:刚才您也提到IBM在做云安全的一个白皮书,您认为IBM在如何消除用户对云计算安全的忧虑方面,怎么来说服用户?
方兴:在安全方面我们现在一般都是跟客户建议是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私有云模式,私有云模式是用户比较能接受的,其实内部也分很多部门,我们跟很多客户,特别是政府或者是一些比较大的企业来讲,不同部门之间也是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因为使用了云才带来这个问题,现在要实施云,就把这个问题更加放大。这个时候正是他一个机会,能够借着云的趋势把这个事情做大。比如原来政府一直在谈数据的整合,比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他之前也在做,他做的方法可能是在应用层面,希望不同的部门能够打通这个数据,但是真正执行起来会有很多障碍。
我们希望通过云计算从底层的技术到上面的业务模式形成一种直接从现有的分割的模式延伸到共享的模式。我们建议客户从一个小的规模开始验证,然后逐步做大。这可能比较大的客户会有的问题。对于一些中层的客户,这种模式是适合的。第二种比如一个大型企业的独立部门,或者是中型企业整个的IT系统,再一种是小型企业,他们建立自己的一个私有云或者建立自己的中心都比较困难,他们用公共云的云计算模式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因为从成本和他们能够承担的风险来评估的话,他们是愿意尝试这种模式的。对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我们建议用不同的方式。
朱近之:有些客户认为用云更安全,因为用云做灾备其实数据更有保障。
IBM在云计算中扮演的角色
记者:总的来说,像云计算这种模式,你觉得它对IT产品的需求是和以前有很大的差异吗?另外,云计算的标准目前在国际上来说,我们了解可能也是有限的,在安全方面实际上已经有组织在推动相应的标准,其它的标准有没有在进行着,IBM扮演着什么角色?
方兴:其实在底层,云也是有很多层面,最底层,像资源的层面,有一个叫开放虚拟化格式 (OAF)的标准,规定不同厂商,不同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可以跟其它厂商,比如说Windows和Linux环境很好的配合,这是基础架构层面的。中间件或者平台层面的,更多是需要在软件层面的厂商来领导和相互配合,这个层面是IBM在Open Cloud manifesto项目,希望能够推动在这个层面达成一个业界的标准,在应用层面这个标准就非常庞大和复杂了,因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标准,云的产生,这些标准可能并不是针对云开发的,现在只是说云出现以后为了形成更好的数据交换和更好的基于云的协作,对现有标准进行改进,比如在医疗领域,可能在电信领域、在金融行业都有相应的标准,这些标准已经存在了,云的提供商要按照这个标准去服务下一个标准,我觉得更重要是在中间这个层面去演化。
记者:云计算这种环境对IT产品的需求和以前的应用,你们觉得差异大吗?还是说差不太多?
方兴:其实需求经过这么多年没有很大的改变。可能云计算需要做的事情是怎么让需求更好、更块的得到满足,所以它可能会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比如Web2.0的技术,比如在线开发、在线测试、在线集成的一些工具,它是侧重在这个层面,使得你同样的需求,以前的软件开发方式可能要一个月来完成,现在基于云的方式,你可能只需要一周或者一天就能完成。
记者:您刚才说私有云和公有云你们推荐不同规模的用户,不同类型的用户,具体的应用需求,刚才朱总也提到了一点,有的是整合的需求,从类型的层面来说,什么类型的应用更适合用私有云、公有云或者混合云?
朱近之:这个可能要看最终目的在哪块。一般客户对整合资源只是一个比较近期的策划,远期的话,目的是要更好的支撑国外的应用,一般我们会看他最终目标或者近几年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会按照我们的方法策划他的路线图,应该哪块去实现。这样就会比较清晰的看出他比较适合用哪种云的解决方案。
记者:Google其实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提供公共云服务的服务商,你怎么来评价它的策略?比如像搜索引擎这种服务算不算一种云服务?
朱近之:我觉得Google和亚马逊商业模型都非常相似,当时亚马逊提供电子购物,Google是要提供搜索的功能,所以它以此功能去建立了很庞大的数据中心,来支撑这个功能。后来他发现他底层的这些资源其实是可以提供出去的,所以就出现了亚马逊的EC23或者Google的App Engine,从自己发现新的商机。我觉得国内也会有相应的会产生。
记者:像淘宝网那种算不算一种云的服务?
方兴:我们现在看,可能淘宝的电子商城算是一种,它相当于为企业用户提供了一个B2C的一种能力。但是它跟世界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来比,它服务的定制化能力还有一些欠缺。
记者:你也提到Salesforce,你认为Salesforce,阿里巴巴那个软件曾经是试图做这个的,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吧?
朱近之:阿里巴巴软件投资这块一定是看到商机,Salesforce虽然在中国没有像在美国那样被接受,但是这种模型肯定会发展,中国这么庞大的中小企业,发展速度这么快,他们需要像ERP、CRM这样的应用,需求是非常强的,他们会不会以传统软件的模式去采购这些,还是说在线上能拿到最新的版本,然后按需付费这种方式去采购他的软件,这是非常大的市场,这个可能需要几点结合的水到渠成,一个是技术的成熟性,一个是广大用户群的接受度,一个是安全的保障性。
云的环境迁移
记者:现在很多中国的大型的企业,或者像银行、电信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的数据中心,他们也是要根据需求跟云的环境迁移,还是说其实也没有必要,他们现在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目前业务的需求呢?
朱近之:数据其实有几种,他可以利用智能云帮助他分析数据,就像Google和亚马逊一样,它有大量的用户,其实它可以帮助它创造很多智能上的决策的帮助,这块其实可以用到云,它的数据在成长,几倍几倍成长,它的用户越多,交易就越多,这样就需要支撑这个框架,一个平台的膨胀,需要有弹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从技术上我们看到一些实际情况,方兴来分享一下。
方兴:我们认为现在国内的信息化水平,我个人看,或者现在有一些人看是分成三个层面,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数字化就是说把纸面的流程变成数据的流程,网络化就是通过浏览器、客户端来提供,智能化是基于这个数据,通过技术有商业智能,就是我们讲BI的这些东西。可能现在国内绝大部分客户只是走到了数字化,有一部分走到了网络化,但是很少客户走到了智能化。
真正从我们看到的行业的应用来讲,我们现在看到有比在单纯在数据化和网络化这个阶段,有些行业客户存在比较大的需求,比如像统计、税务,还有像海关,比如报关,这种阶段性、短时间要处理大量数据的这种情况,它是需要大量的处理和计算能力来完成的。单就这些需求,它已经无法去满足了,更别说未来他要实现智能化,他要投入的精力会更大。所以我们认为,一方面是这些行业本身对于数据处理能力有一个需求是可以用云计算的,未来是针对所有行业在智能方面做得不够,我们IBM智慧地球这个战略看到这个层面是所有IT产业面临的新机遇,这也是云计算很大的一个市场。
记者:实际上对于银行业好,电信领域,这种IT应用水平很高的,实际上他们自己原来可能有一些部门其实已经实施了BI,或者数据仓库,其实他们已经做这样的事情了。
方兴:其实智能也是分成不同阶段的。现在从单纯商业智能的角度来讲,也是分成,可能也分成离线和在线的,现在很多客户关注是我怎么能更快、更实时的拿到销售的数据和业务数据,以前可能是每个月出一个报表,每周出一个报表,现在是每时每刻都要看到实时决策,这个对于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传统的方法你再去采购硬件,再搭这个环境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了,用云的方法也许可以让它成为现实,帮它更快的实现智能存储。
记者:你们觉得云计算这种模式将来会替代现有的这种计算模式吗?
朱近之:我觉得可能不是替代吧,是增强现在的模式。原来我是依赖现在的数据中心,10台机器的计算能力。云计算第一是把这10台机器的计算能力充分利用上,第二是远程连接到我自己公司在其它地方的计算能力,去帮我补充我所需要的。所以,其并不是会改变我的计算机能力的提供,而是会加速,对我的配置部署的速度上,我觉得现在市场很大程度上讲,产品上线的速度或者服务上线的速度。
记者:IBM会不会提供类似于Google这种云服务呢?
朱近之:IBM在美国提供一个开发测试云,这是公开的。
记者:这也是属于公共云?
朱近之:对,这是帮助开发人了解用开发工具做他的编程,完善他的开发产品。
记者:但在中国目前没有?
朱近之:中国我们还在探讨。我认为这种针对性的云其实是挺好的模式,我们在中国可能会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来做这块事情。
记者:IBM最近也收购了,比如说CastIron做云集成的公司,IBM将来还会持续的在这方面有大的动作吗?
朱近之:从一个公司市场策略的角度可以看到,它对一个技术的投资的力度,可以看到IBM对云还会持续性的走下来,CastIron是其中之一,我们有相应好几个都是在补充我们云的产品。
记者:把它怎么整合到IBM产品线中去,还是说主要整合到软件的产品线中去,还是哪条线都有,因为软件也分WebSphere、DB2。
朱近之:回到我部门的角色,云计算中心会做不同的软件,把它加入到云的功能里面。因为我们并不是从哪个产品线去考虑,比如说WebSphere、DB2,我们从整个能够提供的功能去考虑,CastIron是WebSphere其中一员。
记者:目前在云的推广方面目前锁定哪几个行业?
朱近之:其实都有,从我们市场的经验来说,政府的创新和对物联网的建设和智慧城市的建设,第一步走的都是云计算。
IBM角度看中国物联网
记者:我想让您从专家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物联网热,我们从媒体的角度感觉现在有点热得过火了,像RFID,因为物联网真正落地的很多是基于RFID技术但实际上RFID成本很高,实际上离真正的应用可能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从IBM角度来说,怎么看中国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这个词其实是来自美国的,来自于奥巴马最早说的一个词,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朱近之:我们有一个物联网的介绍,提前给你看一下。这还不是最终版,所以谅解一下。
方兴:这是以东营为背景做的一个介绍。
记者:确实有落地的感觉,物联网这个领域,虽然是国家先在说,温家宝去无锡那边,无锡的云计算也好,云计算中心也好,跟国家的策略相关。现在感觉有些炒得过火了,这种东西你们觉得怎么从厂商的角度来说,除了它火之外,从实际的角度,我觉得做这件事情挺好的,起码东营市政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可以给其他的政府或者其它的用户一些这方面的借鉴。
朱近之:因为东营主要是在胜利油田方面,其它城市我们去帮助它做物联网有会有不同的方向,比如我们现在做物流,另外一块是,他比较关心我去分析物流的状况。RFID这边可能有几个问题,一个是国际标准化其实还没有完全清晰,一个是刚才讲的成本,所以现在有几种不同的研究。
记者:还有一个问题,实际上现在政府部门,包括我刚才提到上海超算,或者成都市政府,包括无锡市政府,其实他们现在都以政府部门牵头做云计算中心,您怎么看他们的前景,您觉得确实是非常好是吗?
朱近之:我觉得这是一个政府示范的一个比较好的动作。政府去提倡提供这样一个整合资源,来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比如我们在软件外包在国际上的地位,这是政府的一个投资。其实我们看到很多计算中心是以第三方来运营的,它其实也是有一种民运的模式,也会考虑他的回报会是什么样的,这种结合还是挺好的。
记者:您还是非常看好这种模式?
朱近之:非常看好,认为云计算是这种规模性的平台,我认为一定要是大企业或者政府,政府其实对安全也是一个很好的验证,推进政府去采购。
记者:对政府的信任感要强一些?
朱近之:对,因为政府是不会消失的。
记者:在美国其实也有一些这样的例子是吗?
朱近之:对。之前我也在美国,美国以私人企业提供为主。
记者:最后再问一个问题,您给我们描绘一下,您心目中的云计算蓝图或者未来的前景会是什么样的?
朱近之:从哪个方面呢?
记者:您想到什么都可以,我当然是希望比较偏应用一些。
朱近之:我们做过这样的策划,去年是云计算的开始,开始有很多人接触,今年是普及,明年和后年,主要是在行业上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在行业上有一些创新的客户,率先去做云计算的尝试,他们可能是从IaaS做起,或者PaaS做起,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下面他行业的其它公司就会参与这块。我们可以看见,云计算在下面两年会行业化。我自己的感觉,中国其实比其它地区,包括欧美市场,做得都要快,这是个很好的现象。我前两年个月被上海的一个政府部门邀请去培训,国外的一些好友,有一整天的培训都是云计算和物联网,政府部门请我去跟他们讲解,国外来中国学习云计算、物联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记者:是,以前都是中国去国外学。
朱近之:对,所以刚才讲到,已经不是国外发表什么东西我们中国来借鉴,而是我们中国率先做的东西,然后我们分享给其他地方。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