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服务器频道虚拟化/云计算从浪潮K-DB数据库发布 看中国“去IOE”与自主IT的发展之路

从浪潮K-DB数据库发布 看中国“去IOE”与自主IT的发展之路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2015年11月5日,浪潮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发布会,正式推出了由浪潮和韩国第一大企业级软件提供商Tmax公司共同研发的K-DB数据库。

来源:ZD至顶网服务器频道【原创】 2015年11月10日

关键字: 浪潮 K-DB 数据库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2页)

ZD至顶网服务器频道 11月10日 评论分析(文/赵效民):2015年11月5日,浪潮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发布会,正式推出了由浪潮和韩国第一大企业级软件提供商Tmax公司共同研发的K-DB数据库。而我也很荣幸应邀主持了发布会的最后一个环节“K-DB应用高峰对话”。参与这个对话的有业界Oracle数据库专家,有浪潮K1+K-DB的市场与技术推广合作伙伴,也有K1+K-DB的试用客户。大会与高峰对话全程下来,感慨良多,这篇文章也由此而来。

从浪潮K-DB数据库发布  看中国“去IOE”与自主IT的发展之路笔者主持的“K-DB应用高峰对话”,台上从左至右分别是我(主持人);云和恩墨创始人 、Oracle ACE总监盖国强;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大区技术总监张静波;北京市档案局应用系统建设负责人田雷;北明软件企业应用软件高级咨询经理魏路;浪潮集团副总裁胡雷钧

在发表感想之前,首先还是简要介绍一下K-DB吧,在我看来可以总结出几个核心要点:

1、浪潮天梭K1专用:K-DB是一款专为浪潮自己的天梭K1服务器定制优化的数据库,也就是说它是天梭K1专用的数据库,没有其他系统平台的版本,就是为了完善K1整体生态中OLTP数据库这一层而来的。浪潮集团副总裁胡雷钧就表示,在K1的客户中,80%的K1是用来承载OLTP数据库的,所以K-DB的发布对于K1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K-DB仅限于K1平台,也意味着浪潮无意染指数据库市场,成为现有市场相关数据库厂商,尤其是国产数据库厂商的竞争对手。

2、完美兼容Oracle数据库:K-DB提供了与Oracle数据库相同的术语定义和支持标准,兼容性接近完美,包括类似于Oracle RAC的KAC(K-DB Active Cluster)集群功能,可采用2台或多台浪潮天梭K1系统+共享磁盘系统做为关键业务数据库承载平台。这为有意从Orcale迁移出来,或想采用非Oracle,但又与Oracle非常相似的数据库的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

从浪潮K-DB数据库发布  看中国“去IOE”与自主IT的发展之路KAC(K-DB Active Cluster)集群示意图

3、快速迁移:浪潮K-DB提供了简单、易用的迁移工具,客户只需要在友好的图形化操作界面(非命令行)上执行几个步骤,点选几个选项即可完成迁移工作。迁移的高效与高质量受到了K-DB测试客户的广泛好评,在发布上的视频短处中有多个客户的证言,其中,北京市档案局应用系统建设负责人田雷就表示,迁移6GB的数据,只用了15分钟,而且没有任何错误,相当吃惊。

4、高性能与高可用:提供了与同级系统平台十分接近的数据库性能表现,发布会上公布了前期Oracle与K-DB数据库PK赛的成绩(参赛选手均是资深的Oracle DBA,随机分组,一组优化POWER7+与Oracle平台,一组优化K1+K-DB平台,系统总线程数量与内存容量相同),性能PK结果旗鼓相当。参与PK赛的Orcale DBA都对这一结果表示惊讶,更对K1+K-DB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健壮性刮目相看。参赛嘉宾,云和恩墨创始人 、Oracle ACE总监盖国强就表示,“在比赛时选手们竭尽所能,不惜以极端暴力的优化方法来提高K-DB的性能,K1+K-DB都扛住了,没有死机,虽然只有半天的比赛时间,但健壮性已经无可争议。” 此外,大会上还公布了与同样采用安腾处理器平台的惠普Superdome 2+Oracle组合进行的成绩对比,仍然不分伯仲,互有胜负。

有关K1+K-DB的具体详情,我就不打算在此过多的介绍,媒体上这方面的报道已经很多了,我今天想谈的感受主要集中在更为宏观的层面。毕竟K1+K-DB的组合的意义,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局限于完善了K1自身的生态。

后IOE时代的“去IOE”

我非常认同,参与Oracle与K-DB数据库PK赛(简称“OK大赛”)的著名数据库专家盖国强“K-DB应用高峰对话”上的一段发言——“传统的行业用户不是在从Scale-up转向Scale-out,而是更进一步的Up。在IT硬件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现在越来越多的系统在进行整合集中,在Up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现在银行业已经高度集中,最近几年电信业务也在不断集中。最新的Oracle12C里面最核心的特性和功能,就是帮助用户将以前分散割裂的系统整合起来,Oracle公司为此至少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研发。所以对于市场中所谓的去IOE的概念,我更愿意说,我们正在进入后IOE时代。

这段话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以正视听”的作用,尤其是在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让阿里所倡导的“去IOE”成为了热点话题,更是在很大范围内形成了一种公认的趋势。而这一概念之所以在近几年炒得火热,是与当前的IT整体发展环境和趋势分不开的。但我认为,如果细究起来,去IOE这种行为并非仅有阿里提出的单一概念。IOE可以分为两个技术方向,异构化的IOE与同构化的去IOE,而国家整体战略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定义,所谓的IOE,其实泛指那些传统的基于大系统,Scale-Up架构的IT环境,不仅限于IOE三家厂商(IBM、Orcale、EMC),也可能是HP-UX、SPARC小型机、SQL Server数据库或是NetApp存储(所以本文所提到的IOE即泛指这种Scale-Up大系统架构与应用环境,不限具体厂商,但基于历史原因,基本上代指国外品牌的系统)。异构化的去IOE,代表了计算、数据库与存储三个层面的架构变革。同构的去IOE,则是架构不变,只替换具体的技术平台本身。此外,在中国市场上,除了技术架构上的分野,在关键业务领域,也的确存在着自主、安全、可控的现实需求,从而让去IOE的含义更丰富了。

从异构上讲,是明显的以互联网IT架构来替换IOE架构,即用廉价的x86服务器,以Scale-Out的架构模式,配以相应的分布式的软件平台,替换以IOE为代表的Scale-Up应用环境。与之对应的,同构替换则是以另一种Scale-Up平台来替换现有的Scale-Up平台(IOE三家厂商是典型代表组合,其他同架构系统也适用),总体应用架构基本保持不变。Orcale自身的进化,也在表明所去的IOE是代表老的IOE,而替换者则是新的“IOE”,它代表了以IOE为代表的Scale-Up架构的进化,盖国强所指的后IOE时代,即有这层意思。

显然,去IOE在这两个技术方向看上去是很对立的,但时至今日,这两个方向仍然在齐头并进,且发展得都不错。源于互联网的Scale-Out一方,因互联网IT神话而异军突起,让人看到了它的巨大潜力,以x86+Linux为主要平台,配合相关Scale-Up应用的分布式解构,从而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传统UNIX应用可以跑在廉价的x86服务器集群上。而互联网IT一派,向来对于高端的Scale-Up服务器向来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有至强E5基本上就可以横扫天下了。

Scale-Up一方活得也不错,从英特尔自身的产品线的更迭中就能看出来,高端的至强E7的更新速度甚至赶上了主流的E5。主要服务器厂商在高端x86服务器市场,更是争先恐后。而来自市场上的销售数据,也给出了响亮的答案——IDC所公布的2014年x86服务器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x86服务器全年总销量178万台,销售额350亿元,同比增长20.6%和29.7%。这其中,4路服务器出货量同比增长达到30%,8路服务器出货量同比增长达到了72.9%,也就是说4路与8路服务器的销售增长速度超过了整体市场。浪潮更是在阿里开始停止购买POWER小型机后的第二年,即2012年发布了基于安腾处理器的32路的K1 UNIX服务器,64路服务器亦已整装待发,预计在2016年发布,这在互联网IT人的眼中,和疯了没什么区别。

事实上,对于企业级用户来说,Scale-Up系统显然也没有变得一无是处。北京市档案局以前更是没有用过小型机,这次反而为了新系统准备部署K1+K-DB(相当于在小型机选型时替换了IOE或类似的组合)。其应用系统建设负责人田雷,对于为什么选择K1+K-DB的理由阐述很有代表性。“我们最后选择的方案是应用放在了分布式计算上,数据库的设计方案是放在小机上。有些同事提议数据库也可以用分布式计算。如果这么做,当前的成本确实可以降低,但是项目的周期会更长,甚至五年、十年。而且,把小型机分散成几个中低端服务器,故障率会大大增加。综合考虑投资成本、运行成本、业务对稳定性的需求、系统未来的规模等,数据库挂在小型机上是最好的方案。”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大区技术总监张静波就此总结到,“对于系统架构,用户一般不会选最流行或者声音最大的,而是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关于Scale-Up还是Scale-Out的争论不会影响客户选择。”北明软件企业应用软件高级咨询经理魏路也表示,“垂直性的架构、水平性的架构在客户端的应用都是非常广泛的,双方对各地阵地的坚守都不是很坚定。不论Up还是Out,谁都替代不了谁,大家都在寻找一种平衡点,这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很多系统往X86上转,往凌动和ARM上转,都很正常,要知道还有很多行业用户也在把业务不断的集中、集中再集中,存在就是合理的,不必纠结某一种架构是不是最优的,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我在对话期间,对此举例到,Scale-Out模式有点像DIY一台PC,买一堆配件回来自己组装,并安装操作系统,你甚至可以改装硬件(比如液氮制冷散热)。同等的性能水平,它可能更廉价,但更考验用户的动手能力与IT经验。而买商用的Scale-Up方案有点像买品牌机,同等性能等级下,可能更贵,但大多数情况下更为可靠,即使机器蓝屏了,一个电话就能让人过来修,DIY的基本上就是自己解决,这两种方式都是没问题的,没有绝对的优与劣,关键在于你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实力与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相关市场对于自主、安全、可控的要求,也让传统以国外厂商为代表的IOE,在可替代方案的选择上,有了新的含义,其与上述的技术方向之争相结合,我想这就是盖国强所强调的“后IOE时代”下去IOE的全景图——技术架构上有多种可行的路线,而在自主、安全、可控的要求上,又有着必要的限定,从而给我们呈现出了一种更为丰富的去IOE格局,一方面是技术架构上的或变革或保留增强,另一方面则是产品在满足中国安保属性上的取舍。然而在以往,无论采访哪种替换策略,大家都公认的是,Oracle数据库是这三家里最难去掉的,换言之,去IOE的关键就在于Oracle的数据库,尤其对于Scale-Up对等替换来说更是如此。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回味一下K1+K-DB的组合,是不是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并对为什么浪潮冒着被合作伙伴可能误解的风险,坚定发布K-DB的做法非常理解了?

首先,我认为K1-K-DB就是针对同构去IOE而来的,它可以提供单机系统的高容量(主机容量可达32插槽,最大4TB内存)与高RAS(可靠、可用、可维护)特性,以及软件架构的最小变更性,这给应用环境的整体迁移有着很大的帮助,并确保应用最高的性能,尤其是OLTP应用中所强调的高实时性(以确保一致性为根本前提)。其次,全面的国产化系统平台(包括K1服务器与高端存储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均可由浪潮提供),在事实上为那些有替换现有或想采购新的IOE系统的需求,又对国内厂商提供的方案并不感到十分满意的中国用户,提供了一个新的,也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不过,我认为从举办OK大赛,请多个著名的Oracle的DBA与技术集成商以及Oracle数据库用户证言来看,浪潮的“替换”意图十分明显。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在具体的用户身上,当选择K1+K-DB时,显然就是对现有或潜在的Oracle数据库销售机会的“替换”。

说到此,有必要再提一下这次K-DB发布会的一个关键主题:自由。其本意是指,K-DB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的选择,让用户的既有数据可以自由而完整的迁移至新的数据平台,而不有任何兼容与性能上的担心。但我觉得这个自由其实也是在更大层面上给用户提了一个醒——你的选择本来就是自由的,不要因为今天听了一场互联网IT的讲座就对Scale-Out的架构如痴如醉,明天听了传统IT厂商的主题讲演,就被Scale-Up架构洗脑,如果真是这样,反而是丧失了自我,丧失了自由。所以真正的权力还是在用户手上,自由的选择你认为最好的架构,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让我觉得有些失望的是,在K-DB发布会的当天,我就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看到了不少对于K-DB以及浪潮的冷嘲热讽,措辞激烈者,甚至都开始谩骂攻击,这也让不由得让我在更大的中国自主IT层面上有了更多的感言。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