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功能是数据库产品高可用性的重要一环,集群架构是保障业务连续性的核心架构,体现着数据产品的高可用性和技术水准。但在业界集群架构有多种方案和技术,其中最具稳定性、最能够保障业务连续性的架构当属于RAC集群,即Real Application Cluster。RAC集群特点是多个数据库节点共享存储,节点多活,可同时处理业务请求,具有负载均衡和故障转移两大特性,以此为系统提供业务连续性和高性能保障,经过多年电信、金融等关键行业的核心业务检验,RAC集群技术已经成为业界数据库集群的首选方案。
目前,甲骨文的Oracle数据库和浪潮的K-DB数据库是仅有的两个支持RAC集群架构的数据库产品。 RAC需要支持多个节点的并行读写操作,节点之间协同工作的复杂度远超出其他集群方案,这也是RAC集群技术难以突破的重要原因。其中,RAC集群技术的重中之重是锁机制的管理,也是实现RAC架构的核心技术。
K-DB数据库突破了锁机制管理的技术难点,实现了真正的RAC集群。
锁与数据库的基本架构等紧密结合,涉及到内存管理、请求调度等其他相关技术。所以,从今天起,我们将发布系列的文章,介绍K-DB演进、K-DB基本架构、锁机制的构成、及锁的运行和测试数据等各个方面,让您对浪潮锁机制管理有全面的了解。
锁技术是伴随着K-DB数据库的发展而不断进化的,在谈锁技术之前,先简单回顾一下K-DB的历史。
K-DB第一代产品可以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具备行级锁、MVCC基于在线重做日志及增量日志的备份与恢复等功能,但不足也十分明显——解决不了扩展和单点故障两大问题。
第二代产品基于日志同步的 Active-Standby容灾架构,将在主库中的操作产生的redo日志,传送到备库中。备库以read only 方式打开,供用户做查询服务,帮助主库降低一定的负载。当主库发生故障时,备库以normal方式打开,给用户进行正常的读写服务,主库和备库的切换时间不长,数据库经过短暂的停顿后,就可以继续对外服务,满足了灾备需求。
现在的K-DB是第三代产品,实现了RAC技术,具备负载均衡能力,解决了扩展性和单点故障问题。从此,浪潮K-DB具备了RAC架构,可实现真正的共享存储、多活节点的集群方案。浪潮将该技术称为“K-RAC”。
从单机架构到Active-Standby架构,从Active-Standby架构到RAC架构,RAC架构为技术实现提出了挑战,多个节点共享同一存储设备,为保障数据一致性,避免节点之间争抢数据的情况发生,锁机制管理技术使这一技术难题得以完美解决。
K-DB架构演变图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推出 Copilot+ PC 标准,要求配备高性能 NPU,引发 AI PC 市场格局变化。英伟达虽在数据中心 AI 领域占主导,但在 PC 端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英伟达的 AI PC 策略、NPU 与 GPU 的竞争关系,以及未来 GPU 可能在 Copilot+ 功能中发挥作用的前景。
专家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025 年可能成为 AI 泡沫破裂的关键一年。尽管 AI 仍有望在多模态模型和自动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技术瓶颈、投资回报率下降、监管趋严以及环境和伦理问题等因素可能导致 AI 热潮降温。未来 AI 发展将更注重平衡和可持续性。
研究表明,现有的公开 AI 模型在描述大屠杀历史时过于简单化,无法呈现其复杂性和细微之处。研究人员呼吁各相关机构数字化资料和专业知识,以改善 AI 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表述。他们强调需要在 AI 系统中加入更多高质量的数据,同时在审查和信息获取之间寻求平衡。
Google 推出名为 Titans 的新型 AI 架构,是 Transformer 的直接进化版。Titans 引入了神经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和基于惊喜的学习系统,使 AI 更接近人类思维方式。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彻底改变 AI 范式,推动机器智能向人类认知迈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