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K-DB锁技术的最后一部分,此前,陆续介绍了K-DB的演进、基本架构、锁目录的存储以及同数据块映射关系的建立等。本文将介绍K-DB锁包含的信息和运行机制,也就是每条锁到底包含哪些信息,以及每一条锁是如何建立、执行和取消的。
K-DB锁包含的信息
不同数据库产品的锁记录的信息差异不大,通用数据库在集群架构下通常需要的锁信息如下。锁信息的复杂性更多与技术架构相关。集群架构的数据库锁,需要记录的信息远远超过了Active-Standby架构的数据库产品,K-DB锁纪录的信息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K-DB锁的运行及测试数据
数据库锁的运行可分为申请、使用和取消三个环节,其中申请环节最为复杂,其他环节较为简单。
CWLS——锁管理的核心
CWLS(Cluster Wait-lock Service)模块负责系统锁的批准、生成和执行,是系统锁管理的核心模块。当一个instacne 向数据块的master 节点申请锁时,master 节点通过cluster wait-lock service查看当前锁的使用情况。申请进程主要一共有2个队列,一个是已经分配的队列,一个是等待转换队列。分配成功的队列上的锁模式的兼容性,必然是兼容的,与之相反的是,等待转换队列的锁模式是不兼容的,需要等待。例如,2个节点同时申请对用一个数据块进行读取操作。那么它们需要申请的是读共享锁。这2个锁是兼容的,可以同时放在分配列表中。GLD 中会记录下这两个节点的锁信息——共享锁。之后第三个节点想要修改这个数据块,它需要申请的独占锁。master节点的CWS发现该模式与当前分配链表中的锁信息不兼容,此时它需要等待。先把它放在conver queue中等待。向grant queen中的正在持有锁的实例发送请求,要求它们将当前的锁进行降级为与他兼容的模式。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CPU架构讨论常聚焦于不同指令集的竞争,但实际上在单一系统中使用多种CPU架构已成常态。x86、Arm和RISC-V各有优劣,AI技术的兴起更推动了对性能功耗比的极致需求。当前x86仍主导PC和服务器市场,Arm凭借庞大生态系统在移动和嵌入式领域领先,RISC-V作为开源架构展现巨大潜力。未来芯片设计将更多采用异构计算,多种架构协同工作成为趋势。
苏州大学研究团队提出"语境降噪训练"新方法,通过"综合梯度分数"识别长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在训练时强化重要内容、抑制干扰噪音。该技术让80亿参数的开源模型在长文本任务上达到GPT-4o水平,训练效率比传统方法高出40多倍。研究解决了AI处理长文档时容易被无关信息干扰的核心问题,为文档分析、法律研究等应用提供重要突破。
Vast Data与云计算公司CoreWeave签署了价值11.7亿美元的多年期软件许可协议,这标志着AI基础设施存储市场的重要转折点。该协议涵盖Vast Data的通用存储层及高级数据平台服务,将帮助CoreWeave提供更全面的AI服务。业内专家认为,随着AI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存储系统在AI基础设施中的占比可能从目前的1.9%提升至3-5%,未来五年全球AI存储市场规模将达到900亿至2000亿美元。
清华大学团队首次揭示了困扰AI训练领域超过两年的"幽灵故障"根本原因:Flash Attention在BF16精度下训练时会因数字舍入偏差与低秩矩阵结构的交互作用导致训练崩溃。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源于注意力权重为1时的系统性舍入误差累积,并提出了动态最大值调整的解决方案,成功稳定了训练过程。这项研究不仅解决了实际工程问题,更为分析类似数值稳定性挑战提供了重要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