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ZD至顶网服务器频道 10月15日 新闻消息:制造业作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受到了各国广泛的重视,中国也出台《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在此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与IBM商业价值研究院于2015年10月13日联合发布《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白皮书,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刻解读,以及企业所面对市场环境的深入分析,提出“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创新发展新模式,并展开分析新价值网络各个环节的战略重点及核心能力,为企业明确自身定位、制定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提供指导,在协助公司决策层和管理层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方面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创新发展是实施国家战略的具体要求
“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创新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驱动,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制造业生产方式将趋向智能化、网络化,企业组织将走向扁平化、虚拟化,产品模式将转向定制化、服务化。
二、创新发展是适应市场环境的必然选择
企业面临着内部挑战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必须寻求创新发展新模式。从企业内部看,生产成本上升、研发投入不足、生产组织方式较为传统都是企业目前面对和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从企业外部来看,消费者具有更大的主导权,他们越来越主动和挑剔,对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并期望企业去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和提供卓越的服务体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社交化、3D打印、机器人都将颠覆旧有的制造模式。另外,产业也在发生巨大变革,跨界融合、制造业服务化都将成为发展新趋势。
三、“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创新发展模式
为了满足国家战略的要求,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亟需寻找转型升级发展新模式,即“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
参与者、产品和生产是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在传统价值链下,三者之间缺乏交互作用,联系不紧密,企业以自有资源寻求客户和合作伙伴,以自有生产能力进行模式化产品的制造。在新价值网络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平台的作用,企业能够获得精准的数据洞察,以此为核心驱动力,改造整个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实现参与者、产品和生产的协同互联;同时,数据洞察始终贯穿参与者、产品和生产三个要素,使它们具有智能分析能力和自我优化能力,实现“智慧的参与者”、“智慧的产品”、“智慧的生产”的角色转变。
数据洞察作为核心驱动力,始终贯穿整个新价值网络。大数据的获取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智能终端和智能产品直接采集数据,并通过物联网传输到大数据平台;二是通过端到端的全渠道营销,实时收集和监测消费者数据和产品数据;三是通过整合企业内外各种数据资源,建立大数据体系。
而要打造这样一个全新的生态网络,需要企业在“智慧的参与者”、“智慧的产品”、“智慧的生产”、“协同互联”各个方面具备符合其战略重点的核心能力。《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白皮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列举了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企业进行例证分析,例如华帝通过数字化全渠道,深入洞察消费者需求;普惠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产品引擎管理与性能解决方案等,为企业提供实际参考。同时,《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白皮书还为企业规划了实现新价值网络的参考实施路径,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步:通过智能产品和端到端的全渠道营销,获取精准的消费者洞察和产品洞察;并从横向打通产业链各端口(研发,供应链,生产,财务等),纵向整合企业管理体系。
第二步:整合企业内外其他数据资源,按照以消费者为中心、个性化、柔性化、大规模定制等智能制造原则重新构建自己的研发、客服、生产、供应链和物流体系。
第三步:基于智能产品平台、全渠道平台、大数据体系,在地域边界和产业边界上实现扩张,整合全球资源,打造集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球整合企业及其生态网络。
四、企业发展建议
新价值网络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阶段以及行业特点,选择制定个性化的新价值网络实施路径,最终通过引入客户参与、服务转型、以及全球化运作,实现商业价值和管理价值的创新。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