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服务器频道虚拟化/云计算EasyStack王瑞琳:不求快,我们要交付给用户的是可靠稳定的产品

EasyStack王瑞琳:不求快,我们要交付给用户的是可靠稳定的产品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第七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EasyStack作为国内云计算领域的新兴力量,在展示自身实力的同时,还积极推动着中国云计算的发展。

来源:ZDNetserver频道【原创】 2015年6月24日

关键字: IT名人堂 第七届中国云计算大会 厂商视点 EasyStack 云计算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在第七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众多云服务提供商在此争奇斗艳,EasyStack作为国内云计算领域的新兴力量,在展示自身实力的同时,还积极推动着中国云计算的发展。

EasyStack作为OpenStack的创业公司,从一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之时,就备受国内厂商和媒体的关注,在第七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ZDNet至顶网有幸采访到了Easystack联合创始人&销售副总裁王瑞琳,就EasyStack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于未来中国云计算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采访视频如下:

采访实录: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这里是第七届中国云计算大会的现场,我们本次时段邀请到的嘉宾是EasyStack联合创始人王瑞琳先生,有请他跟我们聊一聊参加这次活动的一些感想,EasyStack一些相关的具体情况。下面有请王总先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王瑞琳: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叫王瑞琳,来自OpenStack的创业公司EasyStack,非常高兴在这里能跟大家一块做这个交流。

主持人:既然是参加这个活动,我们先是从这个活动说起。像参加云计算大会这样的活动,EasyStack本身抱有一种怎么样的期待,或者说我们参加这样的活动更多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瑞琳:说起云计算大会,其实我从第一届中国云计算大会开始到现在第七届,每届都没有落下过,有很多的感慨。说实话。因为在国内OpenStack的创业圈里面其实我们是一个新兵,我特意上网查了一遍,我们公司是2014年2月份出来成立的,之后一年多的时间国内再也没有出现一个OpenStack创业公司。

同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从200万美元的融资发展到刚刚结束的1600万美金的融资,服务了超过50多个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包括电信、金融、电力、证券,还有政府,不同的领域的客户。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是一个OpenStack创业的新兵,但我们不是一个OpenStack的新人,OpenStack是2010年成立的,国内最早接触OpenStack的核心开发人员来自于两大阵营,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IBM的Lab,我们公司的初创成员全部来自于IBM 2011年开始在中国的OpenStack的研发团队的核心的工程师、架构师和研发经理。所以说我们在OpenStack上有很深厚的积累,此外这个团队之前也在IBM做Smart Cloud,所以我们对云,对OpenStack,对企业,有很深的技术积累和认识。所以说我们之所以能达成短短一年两次融资,估值翻了好多倍,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这块的技术深厚的积累。我们出来创业的时候有一个想法:大家知道在中国基础创新领域其实是很薄弱的,尤其在信息化革命之前,我们希望通过OpenStack,借助云计算、互联网这个大的方向,靠我们公司的努力,在中国的基础创新领域,给中国在基础创新领域能立一个标杆。

公司从创立之初到现在,都是在以国际化的方式、社区的方式在运作公司,参与社区。不管是技术还是商务,我们都在走一条最艰难的路。大家知道,OpenStack是一个软件工程师主导的一个社区,这样一个技术平台,最终的形态是要往数据中心去落,往数据中心落的话,就会碰到底层的很多硬件、服务器存储网络、数据中心的管控,而把一个软件工程师做的东西往数据中心落,需要有很深厚的系统能力,所以我们不只是在OpenStack上有很深厚的技术积累,包括OpenStack往下落的时候,跟这些网络设备,跟存储设备,跟硬件,甚至说跟Linux内核,我们都有国内顶尖的核心的技术人员,我们要做一个FullStack技术创业的一个公司。

谈到说参加这个大会的感受,我觉得更多的是来交流学习,把我们的理念、产品跟同行们做深入的交流。

主持人:其实总结起来,我们可以说EasyStack是一家基于OpenStack的公司,但是话说回来了,OpenStack可能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您是平时也接触客户比较多,从您接触客户过程中,客户有什么比较共性的一些担忧?EasyStack是如何帮助客户消除这些担忧的?

王瑞琳:在回答你这个问题,我想先谈一下我的感受,从我进IT圈接触客户开始,尤其最近这几年,国内的用户在IT的消费观念上的一个明显变化,之前惠普收购过一个专门做IT的服务公司EDS,当时这个模式认为说在中国是不是也可以推行,但是结果发现是失败的。因为之前中国的客户对服务的认可、对技术没有那么认可,但是现在尤其这两年我发现一个挺明显的变化,客户逐渐地接受这种消费观念认可服务的价值,认可技术的价值。所以对我们这些技术性创业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一方面客户的IT消费的理念在成熟,“技术为王、服务为王”这种理念也逐渐地被认可,同时在中国大的政策环境下面,对创业公司也有很多的利好,所以这是我看到的一个变化。

基于这个变化的话,我们走开源,走技术创新这条路,就会相对比较顺畅。所以我们很多客户甚至是通过社区,通过我们公司官网主动找过来,包括四大行、一些运营商,还有世界500强的企业。但是再往下去深入去交流的时候,确实传统企业的客户对于OpenStack,对开源还是有一些心理上的障碍,或者一些疑问。典型的包括第一,大家知道OpenStack很复杂,因为它最终不是要替代一个操作系统,不是替代一台服务器,它是要把整个数据中心里面的各种硬件设备、软件的流程、智能化的流程、管控体系完全替代,这样就会造成OpenStack非常复杂,这么复杂的一个环境,如果我们全是开源的堆栈去替代,对客户来说这个挑战蛮大的。但会让客户感受到是一个变革性的技术,不只是一个边边角角的修复或者一个局部的更新,所以最大担心是说全开源,他们在系统的可靠稳定性上有很多的担心。第二,这么全新的一个技术,客户靠自身的运维体系是很难去保证正常运行的,所以它需要有很强的服务能力的一个团队来帮他去做这个事情,所以这也是他们第二个担心,国内有没有具备这种技术创新服务能力的公司来帮他们做这个事情。此外,因为IT的变革不是从零到一的革新,它是一个渐变式的,也就是在新技术架构采用的过程中,他需要兼顾当前的一些已有的软件体系、运维体系和设备的历旧,所以在这一块也是有很多想法的,因为我们是从IBM、惠普出来的,对企业的这些担忧,对企业的这些想法,我们会固化在产品里面。所以大家可以看到,OpenStack创业圈里面很多公司在求“快”字,我们的产品形态是求“稳”字,所以我们第一个特色就是极致稳定,我们在企业级的可靠性、稳定性,从产品到服务,到我们整个公司的运作体系,都是往这一块去倾注了很大的心血。

此外,每个客户都会认为我自己的业务系统都是独一无二,我需要的产品也好,服务也好,都要按照我的需求,按照我的业务流程,按照我的运维流程去深度的定制,这也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需求。因为我们如果去拿一个标准的产品去给企业客户去推,这就好比拿一个标准化产品去强加给他,很难发挥出方案的真正价值。之前云计算过去这几年很多云的落地都是拿标准产品去强加给客户,所以最终造成云用不起来,或者用得不好。我们会联合我们的生态体系帮客户深度定制,我们会给客户做DevOps研发工程师、核心工程师参与运维,保证客户运维服务的质量。

主持人:EasyStack是怎么定义自己的市场空间的,我们做哪部分生意的?

王瑞琳:我们在这块有两个考虑,一个就是低头拉车,同时要抬头看路,因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明显的产业和技术架构的趋势变化,最近这一年国内“互联网+”的这种思潮很猛,会有很多比较激进的理念,说“互联网+”会变革或改变传统行业,或者吞噬传统行业。有一个明显的一个数据,在国外排名前十的电商大部分都是传统行业转过来的,而在国内排名前十的电商基本上全是互联网公司。电商本质是要回归做生意,企业在传统行业这块有很多的积累包括产品、物流、配送,他做生意的这种模式是有几十年积累的。所以我们认为一种健康的模式应该是传统行业去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的思维,用互联网的业务模式去做业务的创新,国内很多客户找到我们帮助他们做这个转型,包括制药的,做钢铁的,制造的,甚至院线。所以很多传统企业看到了这个趋势,求变,用互联网思维在变化,在变革,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而且这是一个非常优质的需求,因为云最终需要解决的不单单是利旧的问题,这只是眼前,长久它是希望整个IT架构用一个互联网的架构去支撑互联网的应用,最终去支撑互联网的业务模式创新,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但是这个市场空间可能是一个慢慢去放大的市场,我们一定要去服务好的。大家可以看我们的展台上写的是什么呢?以我们的ESCloud,去承载企业往互联网形态转型的时候的一个行业云,这是我们的一个市场空间。

第二个,我们要低头看路,现在的企业在云化的过程中一个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绝对不是自动申请一个虚机或者申请一个存储,对于企业IT人员来说,带来最大的价值是你真正解决自动化运维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在云产品之外,去围绕客户的切实需求,这个我们已经在一些电网或者金融客户感受到了,我们要把产品外延往外扩,从自动化运维的角度,从IT运维的角度,能切切实实给他带来好处,能解决他的问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云计算最终,我们现在说云计算要打破以前的IT建设的一些孤岛,一个应用一个孤岛,一个应用一个孤独,其实同样在云计算走的这条路上我们不希望建筑一朵一朵孤立的云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去年2014年11月份巴黎的OpenStack大会上,我们发布了国内第一个基于OpenStack的混合云,我们希望是用混合云来把这些云计算都连起来,互联互通,这个其实是云计算一个比较健康的模式,从最终客户来讲,我又可以用到公有云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我还可以用到私有云安全、私密和可控,所以说这三块是我们看重的市场。

主持人:刚才您谈了我们主要的三块市场定位,特别感兴趣的就是像我们这样的新兴的创业公司的销售模式是怎么样的?我们有没有现在一些成功的典型的案例给我们分享一下?

王瑞琳:我们在做开源,但是你会发现这个开源跟那个开源从商业模式是不能完全拷贝的,所以在这一块兼顾我们刚才说的那三种模式,提供了两大类的销售方法,一个是按产品去销售,对一些小规模的,对定制化、还有各种改造要求不高的客户,我们是以产品的方式,我们有自己的渠道体系,也有我们的OEM体系,有很多国内大的企业也OEM我们的产品,帮我们去做产品的推广。这个时候更多的是让这些客户感受到云计算不等同于虚拟化,在虚拟化之外它有更大的价值。此外,在这个基础之上,随着业务的扩展,IT规模的扩大,它会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这是一个埋种子的过程。

第二个是服务,我们知道很多大的企业、大的客户,刚才说了,他需要深度的定制化,要跟自己的行业做深入的绑定,刚才包括我说的这些互联网形态的行业云,这一块我们是以服务的方式去切入,以服务帮助客户,因为这种客户需要的不是软件的一次性交付,更强调的是整个云的发展运营过程中,我们是不是能够有全方位的服务的支持,包括它往这条云的转型之路更加坦畅。

说到案例,刚才提到我们虽然是从2014年2月份公司成立,到现在我们已经有50多个客户,而且是一些包括像联想Moto Cloud,还有像长城宽带,还有像东吴证券这种关键行业的关键应用,我特别想给大家提到的是联想的Moto Cloud,因为联想从前年开始整个战略往互联网去转型,包括杨元庆杨总提的PC+的策略,包括去年成立的神奇工厂,成立的云服务部门。这个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国内世界500强的传统企业在往互联网去转型,转型的过程中它需要的一些IT的支撑。因为这种新的业务模式会出现新的应用来去支撑,而新的应用需要新的IT架构的支撑。大家知道,联想收购了摩托罗拉,摩托罗拉以前的IT是放在Google的公有云上的,现在他们想借助联想Moto Cloud的这种改造的机会,把联想的IT往互联网形态去转。所以说Moto Cloud这个项目我们有幸配合联想一块去做,它可以代表一个传统的企业往互联网去转型的时候一个架构选型的变化,因为这个规模最终要承载联想内部IT 20%以上的应用,包括像现在一些大数据的分析,还有一些电商的应用,还有消费者类的,还有门户等等。所以说这个规模比较大,它对IT的要求也比较高,因为它有很多混杂的一些业务形态,而且要做相对物理的隔离,这是我们刚才讲的说这个市场空间有很多传统的企业在往互联网形态去转型的时候,这个底层的IT架构要跟着去支撑。

主持人:其实前不久刚采访EasyStack 联合创始人&CEO 陈喜伦,有提到过B轮融资以后,你们会在人才和技术方面会有一些重点的发力,从业务、产业的角度,我们将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动作?

王瑞琳:我们是一个技术性的创业公司,所以说我们重头还是要构筑我们的技术壁垒,技术壁垒是靠人,我们不只是在OpenStack上,刚才也提到,我们在网络上,在存储上,在核心的系统内核上有技术积蓄的,把这些优秀的人才招进来。同时我们也会对我们未来的三个市场上前端积蓄力量,在行业云上面一方面我们会跟国内的一些专做行业的一些软件公司做深度的绑定,下半年大家会看到我们很多的行业云或者行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因为行业云的整个成熟的话,除了依靠我们底层的基础架构,还需要一些行业软件,还需要客户的业务创新模式,这是一个堆栈式的发展,这一块我们会有很多行业相关的合作伙伴,包括我们做智慧公交,我们做智慧医疗,这样的话,我们打造一个行业的生态体系。另外一方面,我们公司是专注做底层核心技术开发的,但是客户又会有很多定制化开发的需求,在这一块围绕我们公司的核心平台会有一些外围的我们的一些软件开发商或者合作伙伴来帮我们去做外围的扩展和服务的支撑,这样的话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做底层核心的技术的推进。

此外,我们会在云的形态上会往混合云、往互联互通的高质量的混合云上会进一步地加深。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总耐心详细的解答,再次感谢王总接受我们的邀请,我们下一时段再见。

王瑞琳:谢谢大家!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