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5页)
最后详细地介绍一下Peter Hofstee所作的演讲,他的主题是《Power处理器,过去和未来》。
IBM杰出工程师H.Peter Hofstee博士,担任Cell SPE的首席架构师兼Cell首席科学家
首先,在80年代到2005年期间完成了单线程性能的提高。但是到2005年的时候也开始出现性能增长到极限的趋向。具体来说,Passive Power的增长速度超过了Active Power,也超出了空气冷却的范围。因此,多核处理器开始流行。不过,因为提高主频很难,所以他也并不确定这种趋势是否能保持10年时间。
根据我们熟悉的Hennesy and Petterson第四版本,随着晶体管细微化不断加速,IPC也有所加强
对比PowerPC 601和PowerPC 750GX的性能(SpecInt值),单纯从性能方面看提高了30.6倍,但是从每时钟频率×晶体管数的性能来看下滑了7.8倍。所以,即使晶体管数增加也不一定会提升性能
现在是45nm的8核,不过今后发展到32nm/22nm的16/32核。据说实现32nm大约在2011年到2013年,那么估计实现22nm大约在2015年
选择多核的原因
不过,即使增加内核数也并不一定会使得性能提高,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阿姆达尔定律”(系统优化某部件所获得的系统性能的改善程度,取决于该部件被使用的频率,或所占总执行时间的比例)。我们很容易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采用多核导致性能提升,涌入大量数据库Web服务器的处理量(这时候内存访问等也容易成为瓶颈),这使得提高处理并行度很难,整个系统提速,而个别处理速度降下来。因此,因为处理负载即使在晶体管增加的情况下也并不一定会增加,所以估计热量密度会暂时降低下来。
细微化继续下去,晶体管数量增加,但印模尺寸并没有增加,最后导致功率密度增大
不过,当状态稳定下来,性能就出于停滞状态,如果是混合环境可能会有其他情况。性能可能会因为采用了异构处理器而提高效率。异构多核的混合环境也有很多问题,而且要比单纯的多核环境严重得多。
随着最近GPGPU的普及,OpenCL新标准开始形成,与过去的OpenMP结合到一起。
异构处理器与传统多核的对比,包括Cell BE(分为8个SPE,每个SPEC的理论性能是25.6GFlops,总共是204.8GFlops),Power 5(1.9GHz、7.6GFlops)、Core 2 Duo(3GHz、24GFlops)、Athlon 64 X2(3GHz、24GFlops),印模尺寸增加性能随着提高
经过细微化的结果。显然可以很好地扩展PPE/SPE,因为外部I/O Pad无法最小化,所以整体扩展效果有些受影响
每个厂商针对异构环境使用的工具都是大同小异,这对多核环境来说可能更糟糕
在最后关于之前的趋势的展示很有趣,展示了微处理器在特定应用领域的变革,不过从图中来看,各种技术的完善可能会推迟达到ASIC/SoC这个定点的时间。
CPU与GPU处于两种编程环境下,而SPE正好处于两中的节点位置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