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3页)
AMD的失——产能与技术
我们说过,追赶者在追赶的过程中,只有领先者的失误才会给追赶者创造反超的机会。在AMD追赶英特尔的过程中,英特尔在内存换代问题上出现过失误,结果让Athlon崭露头角,在P4时代,英特尔在玩命通过细分流水线以提高主频方面误入歧途,结果让AMD注重效能的战略再次占了上风,再加上集成内存控制器、HT与64位策略,让AMD在那个时候成为了技术上的领跑者。注意,虽然当时AMD在市场上仍然是追赶者的角色,但是技术的领先将会缩短这种差距,可我们之前说的超越领导者的前提是追赶者不能有自己的失误!更何况你是在一个重要的子集(技术)中领先的情况下,领导者的失误将给对手机会,追赶者的失误将会让领导者的霸主地位更为牢固,这两点都在AMD的身上应验了。
在笔者看来,事情的拐点应该是在2006年7月,在这个月份,AMD做出了一项可能是公司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项决定——收购当时著名的显示芯片供应商ATI。这笔交易耗资54亿美元,AMD的考虑是布一个大局,通过ATI GPU的强力加盟,使得AMD的全方位平台化战略彻底实现。AMD认为未来的电脑,GPU将与CPU整合,从而带给用户全新的应用体验,这么想,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讲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结合实际考虑,就会发现实施者如果是英特尔肯定是如虎添翼,但如果是AMD,则有很多隐患。
Opteron自发布以来,获得了企业有用户的广泛好评,而率先发布的双核心处理器也让AMD的野心急剧膨胀,但AMD始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产能。当时的主要生产基地就是位于德国的德累斯顿工厂,2006年3月刚开始在新建立的Fab 36工厂里生产12英寸晶圆,而很多服务器厂商以及PC厂商都在担心AMD的供货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AMD的进一步发展,顺便说一下,2005年第四季度,AMD的CPU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1.4%比2004年第4季度提高了4.8%。而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在2006年3月表示将换用Opteron服务器,这是多么一片大好的形势呀。但7月份的54亿美元收购ATI的计划,无疑让AMD的产能问题的解决日程大大向后推移了。因为这其中的25亿来自贷款,如此负债的收购让AMD承受沉重的财政压力。
另一方面,在当时,NVIDIA是AMD的重要合作伙伴,为AMD平台提供强大的芯片组支持,而英特尔对于NVIDIA、VIA等第三方芯片组厂商的态度一直是打压,所以当AMD宣布收购NVIDIA的对手ATI,并全面加强自主芯片组产品线的同时,也让自己处在了相对以前更为“孤立”的环境,这使得当时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都觉得有些看不懂。虽然我也赞同GPU与CPU整合的趋势,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笔者更愿意让AMD将当时自己手上的30亿美元现金用于产能的扩充上,站稳脚跟再图大业。毕竟从2002年开始的大好形势非常难得,而且英特尔的实力也有目共睹,庞大的市场惯性让其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修正自己的问题,但AMD没有这种市场惯性的支撑,培养用户的信心在当时是重中之重。但AMD跳过了这一步,直接给我们画了一张大饼。大饼是好,但这之间有很长的路要走……能保证这路上不出问题吗?
AMD的想法可能是好的,但也是超前的,太过超前的隐患就是危及现在的生存。AMD当时收购ATI而产生的资金压力也许就产生了一些系列连锁反应,新工厂的建设肯定不用说了,新产品的研发相信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直接的表现就在于AMD日后的技术创新明显减少,而且就算是“量变”也是越来越缓慢。而英特尔的变化则相当快,双核、64位都迅速跟上,产依靠自己强大的产能,让客户的流失率降到最低,直到Nehalem的发布,将AMD在处理器技术上的优势彻底消除。
我们可以再回头去看看当初让AMD引以为荣的创新——集成的内存控制器、HT点对点直联总线。我们知道CPU就像GPU一样,当内核越来越先进,主频越来越高时,瓶颈也越来越向外移,即内存与I/O带宽,而集成的内存控制器与HT总线在当时极大缓解了内核效率与外围设施的速度差。这使得Opteron可以在企业级应用中异军突起,效率极高的内置内存控制器与HT总线,让Opteron在高性能计算中表现突出,一时间它也成为了HPC系统的热门之选,而原本门槛极高的8路服务器,也因为HT的加入大大简化的设计难度,这也让Opteron基本上独享了8路及以上的服务器市场,英特尔在4路服务器市场上的处境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相当被动,不得不推出所谓的点对点的FSB总线。
4核心与6核心Opetron的基本架构设计,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变化
可是,AMD有些不思起取,原本的一些魄力不知怎么着就消失了。对于成本不太敏感的企业级市场,反而有些放不开手脚,甚至让人怀疑AMD的研发实力。比如内存标准,DDR2在当时就率先在企业级和移动平台上应用,因为它更为省电,带宽更高,AMD也是大力提倡效费比的,可到了DDR3时候,AMD的动作就让人有些看不懂了。如果说2008年发布的“上海”仍然采用DDR2-800还有情可原,2009提新发布的6核心“伊斯坦布尔”仍然沿用DDR2就让有些想不通了,同期在桌面平台上的AM3平台就能支持DDR3,而对计算能力要求无止境的企业级市场怎么就这么安稳的采用DDR2呢?也许AMD说DDR3还不成熟,用户接受度低,但英特尔的至强5500在上市半前后,出货量就超过了上一代的5400,DDR3成为接受的瓶颈了吗?但在带宽上,DDR3-1333就是DDR2-800的1.67倍,而且在增加两个核心后,内存通道仍然是2个,HT总线带宽倒是提高了,可仍然比领先其3个月发布的Nehalem的QPI峰值低很多,只是Nehalem最低端型号的4.8GT/s的速率。
要知道HT总线最早出现于2001年,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第3代,居然还拼不过刚出现的QPI,我真是有些无语。而从HT 3.1的标准上来看,传输率是与QPI持平的,可是“伊斯坦布尔”只用到了2.4GHz的时钟频率。有人说,内存不上DDR3,HT不上最高频,是出于保护既有用户的投资考虑。但我想说的是,看看大环境吧,是新买服务器的人多,还是升级服务器的人多?而且在竞争态势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不拿出硬货怎么让人信服呢?
HT总线的历代标准总览,最新的3.1标准2008年7月出台,不知何时用在Opteron处理器上
由于内存与HT带宽的制约,6核心的伊斯坦布尔在很多企业应用测试中都败给了4核心的至强5500就不足为奇了,在这很多媒体的评测中都有体现。
在2009年某次高性能计算研讨会上,笔者曾与一名大学HPC中心的教授探讨过AMD与英特尔处理器的差异。该教授就明确表示,AMD的核心运算性能其实非常好,但内存与I/O带宽拖了后退,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至强5500搭建新一代的HPC系统。听着是不是有些讽刺?内存与I/O带宽原本是AMD的优势,现在却是客户放弃AMD处理器的理由,不知AMD的人听到这些会有什么想法。这也再次证明了上文所说的,好的电脑是平衡的,只有CPU好并不足够,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CPU自己,好的内核并不是最关键的,尤其在当前的应用环境下,数据的带宽往往对最终的性能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这也是为在一些HPC上应用SSD后,性能也会明显提升的原因,就是因为I/O的效率提高了。
再往未来看,新一代的12核心的马尼库尔也在路上,规格有了全面的提升,不过也是像当初英特尔第一批双核心处理器一样,采用的是两个伊斯坦布尔的DIE集成在一个封装里,是不是有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感觉?
在指令集开发方面,AMD似乎也完全放弃了,SSE5将不会出现,而投向英特尔的AVX。这也说明了英特尔在x86里有自己强大而完善的生态环境,AMD在这个大环境中只能另辟蹊径,但如果坚持不下来,最终也就只能跟随了。但前提是,必须要有自己的优势,这个优势不是价格,没有哪个厂商只靠价格战就能生存的。而且只有在性能达到可对抗的程度时,才能再去谈性价比,否则只能是空谈。我所说的是自己独有且先进的技术,这样的技术越多,生存能越强,反之就越低。
7年前的AMD做出正确的选择,7年后的AMD因为自己的停滞不前而让自己身陷危机,并将7年间积累的优势丧失殆尽。但这又能怪谁呢?如果当初不收购ATI,专注于提高产能与CPU的研发,如果能及时切换到DDR3并提高HT的带宽,即使在核心不处于优势的情况下(Nehalem的超线程也让AMD在核心设计上感受到了压力),性能差距也不会太明显,但现实中没有这么多的如果,AMD只能面对现实。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