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2页)
惠普“瞬捷”之云 如何落地中国?
由前所述,惠普之云的确与其他厂商所宣传的有所不同,但中国的云计算基础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不一样,中国国家层面的云政策也独具特色,因此在中国如何让惠普之云落地,如何发挥其最大的效能,就是用户非常关心的话题。惠普对此问题也非常重视,在Cloud China 2011大会上,软件、硬件、服务与方案实验室的主管全部出动接受记者们的采访。
惠普的受访嘉宾,左起: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企业业务集团解决方案创新中心经理易梅、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软件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于志伟,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萧建生,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企业业务集团技术服务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叶健
从4大部门主管的共同亮相中,我们就能感觉到惠普已经完全意识到了云计算是一个整合的方案,不能是某一部门的单打独斗来完成的,因此从一开始就想给用户一个定心丸。于志伟 表示,今天之前我们谈得更多的是虚拟化。而现在是云时代,因此会有一个演化和演进。在这样一个系统里,我们在谈到硬件、软件时,更重要的是与服务和咨询结合在一起。我们把云计算看作一种服务,所以它们必然是在一起的。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正是因为我们在云方面是一个团队,虽然各自分工不同,但仍然是一个整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惠普最重要的优势“完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在业界也没有这么完整的。
萧建生补充到,为什么今天我们发布会有不同的部门参与进来,有服务部门、硬件部门、软件部门和数据中心的构建者?因为惠普展现的云服务和云战略是很全面的。我们的总体战略里有一点:现在客户既有的IT系统各不相同,绝大部分是传统设备或是系统架构。惠普会帮助客户持续去优化它。另外,惠普提供了一些基于云基础架构的平台,以及一些软件服务等。 为此,惠普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有不同的模式。未来惠普作为服务提供商,将为客户提供云服务,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惠普已提供了很多。在中国我们会在适当的时间提供这样的服务,这也是一个发展方向。所以我想各种销售方式都是兼容并蓄、同时并进的。
在惠普云计算的战略介绍中,惠普强调了其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开放性,并强调79%的用户被厂商锁定,然而面对惠普如此全面的云服务解决方案,惠普本身是否会面临“厂商锁定”的质疑呢?
萧建生:云战略最需要强调的就是开放。惠普作为云服务的提供商,会提供公有或私有云服务,以及企业级的云服务,或者其他第三方的友商或者是企业客户本身的云服务。所以虽然惠普有最全面的产品,但我们仍然希望秉持开放的态度,所有的云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下进行合理的投资,保障客户的投资是我们的想法跟战略。
于志伟:在云时代。因为云现在并不是完全成熟的商业模式或者产品,它还在不断地演进。所以对于CIO来说,被锁定是一个打击。 他强调,惠普这么完整的方案并不会“被锁定”。这涉及到开放的概念,它是把云平台中开放的部件都集成进来。在云时代,云计算方面是没有任何一个公司可以垄断的。所以,我们抱着跟各个友商合作的态度,软件也是这样的,我们要跟各个操作系统进行配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惠普没有自己的Windows的操作系统等,我们要跟每一家合作。客户的需求不会说只固定在一家,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但惠普希望能用一个面孔对待客户。因为在云计算这样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里,出问题是常态。那CIO是希望面对60张不同的脸解决问题还是想面对一张脸解决问题呢?这个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惠普成为那一张脸,因为这样才可以最高限度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这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现在很多厂商都觉得公有云在中国很难成功,包括网络宽带、用户安全、数据习惯等都是很大的问题。所以现在很多厂商都在主推私有云,不知道各位怎么看的?
叶健:应该说公有云和私有云在国内都是有机会的,在公有云上目前很多客户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比如上海电信,在公有云上他们用了惠普的云解决方案后,利润有大幅提升。他们预计未来每年都将以2、3倍的速度增长。所以电信行业的机会是很多的。另外在政府方面,有一些政府在开发软件园时,希望给所有的公司提供一些服务,惠普在这方面也有很多成功案例。所以公有云同样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目前市场不是很大,但将来增长率将会是非常大的。
关于私有云,惠普提供的全面解决方案目前已有十几个成功的案例,客户也得到了很好的收益。前段时间我们跟中国最大制造业企业的CIO交流,在惠普为他们做了一些私有云后,他进行了计算:相对于传统的IT架构到新的私有云架构,整体成本下降了50%左右。一个企业自身就可以做一个私有云决定,而公有云是需要一定的业务模式支持的,虽然是刚刚起步但我们还是非常看好的。
惠普“瞬捷”战略已经发布了两个季度,当时列举了很多数据来展示一些新的潮流,也提供了很多解决方案。在座几位在这两个季度里跟客户不断地接触和沟通,是否得到了一些反馈,大家对“瞬捷”的目标是如何看待的?下一步将如何接近这个目标?
叶健:惠普提出“瞬捷”企业之后,很多客户希望他的IT系统跟业务结合更紧密、更有弹性、更灵活。针对这样的期望,我们在过去的两个季度跟很多客户都做了沟通。很多客户会谈到希望最后成为“瞬捷”企业,在这个过程中IT需要很多转型,那么未来“瞬捷”IT应该是什么样的?目前,我们在好几个客户中已经起动了。比如某国内银行,在未来的“十二五”五年计划中也用了很多“瞬捷”企业的概念,惠普将帮他们做IT的转型。另一家大型国有银行,也希望能够转化成为“瞬捷”企业。所以,惠普推出了很多IT 转型。前段时间北京移动把几十个运营都放在了私有云上,之前他们并没有用云,所以每上线一个新应用就会花费几十个小时甚至需要重新采购硬件,这就需要一两个月;采用惠普云解决方案后,在十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推广到全北京所有的营业厅。这是一个“瞬捷”企业的非常生动的案例,从几个月到十几分钟。所以说“瞬捷”企业的方案和路线图受到了很多客户的欢迎,我们现在通过IT 转型战略帮客户做了很多的准备,也有很多的案例。
于志伟:南方某大型公共事业公司,他们没有宏大的目标而是集中于现在企业的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而其它业务可能涉及到不同的行业。在行业不同的情况下,原来企业里的一些财务管理或其他管理功能,就需要在这上面做复制。但是,原来的部分又控制得非常严格。他们想复制这些工作,不仅仅用新的服务器做,而且希望未来有类似于这样一个云的环境搭建应用,因为他们的非主营业务不确定。那为什么要搭架一个云呢?他们考虑了异构的原则,他们需要类似于模板复制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以前一个公司完成要6、7个月,非常地费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做这种迁移就会涉及到私有云,把应用搬上来的时候会面临很大的问题:上线的时间会不会太长?因为这之后需要进行各种测试,比如对安全的测试。客户希望时间从三个月缩短到一个月。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也许他们的目标不是很宏大的,但需求是确实存在的。“瞬捷”是争分夺秒,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实现它。如果惠普给客户提供了这样的价值,相信客户会越来越喜欢“瞬捷”的方式。
萧建生:惠普提出的核心理念就是Everybody On、瞬捷,这是惠普提出的愿景,所有的人力物力科技的集中都以完成这个愿景、满足人性需求为目的。企业对时间、对成本、对效率的要求将推动科技的发展。所以,我认为云这个趋势是必然的。事实上将国外的发展跟现在国内的发展相比,中国最近几年的速度都比我们想象都快。
易梅:我也可以举一个例子,一家国内的航空公司,最近要采用云计算的方式来做一些事情。他们的其中一个动机是在过去几年中企业发展很快,在各地都收购了很多机场和商业机构、酒店。但企业要想快速地扩张就需要把人员派出去,统一的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各种制度才能行之有效。当企业扩张的速度过快,快到已经没有办法派人员去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有效的武器:IT,领导要求三天之内IT到位,所有的员工必须用同一个系统报销差旅申请,比如作业流程。通过这个方式可以快速地把收购的企业融入到企业集团中去,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同时避免大的企业风险。这是IT在整个企业集团越来越受重视的原因。典型地体现出在现代的市场竞争压力下,或者说商业的并购、分拆市场需求过程中企业要快速地应对,为什么达到“瞬捷”企业的概念需要IT的支撑的原因。
现在云计算的技术已经成为大家的关注焦点,但金融行业仍存在可用性、安全性的担忧,应用还不是很深入。你们觉得金融数据中心距云服务的应用还有多远?如果金融数据中心采用云计算技术,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实施会有哪些步骤?另外,惠普云战略的“瞬捷”和金融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叶健:某国内排名前三的保险公司,既有寿险也有产险。他们的IT架构已经使用了私有云,整个企业标准已经定好了。所有的业务部门提出IT需求时,都会跟随集团的IT规划,而集团IT基本上是用云的概念,只要按照IT规划就可以很快地上线。所以国内的金融企业私有云会多一些,效果也非常好,但公有云目前看来不是特别多。他们的CIO很自豪地说,云的战略帮助他们牢牢地把握了整个集团IT的架构和趋势。而在没用云之前,各个业务部门携带各自的需求形成了多种的架构和网络。
你谈到了瞬捷和Cloud,应该说Cloud也是我们整个瞬捷愿景的一部分,因为谈到瞬捷我们会谈到转型/变革等等,云在各方面也体现出了这些。当然现在我们在云战略上谈得比较多的还是在架构和基础设施。整个的“瞬捷”的企业除了这些基础设施之外,很多时候还要考虑到应用等。这两个战略是相辅相成的。
于志伟:大家现在说到云,觉得金融行业相对来说不是保守而考虑到更多的安全。其实金融在私有云的步伐在这些大型银行中已经很靠前了。大家觉得云计算的实质是快速的、低成本运作,但云的核心之一我觉得是自动化。为什么说大型的国内银行走在前面呢? 这涉及数据规模。真正5、6千台服务器做自动化,只有大型的银行才会有,而且他们做的都是中端和高端,在做云计算方面关键的要素都具备了,如果他们有一天想做私有云就马上可以做。也就是说云计算有10个要素,今天已经具备了7个,其他的3个都在研究。一旦他们要做很快可以达到。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会觉得国内的金融行业会走得很靠前的。
对于惠普最新提出的应用系统。我们知道该系统是基于惠普融合基础设施做优化的一个新的应用解决方案。我们想具体关注一下模式和未来的用户的保障的机制。尤其在中国我们看到有几个现成的应用系统都是跟微软合作的,我想知道国内有没有类似的模式和前景,比如说跟国内知名的企业应用的厂商,以他们的应用来集合我们的融合基础设施,在国内有一个本土化的运营模式?
易梅:惠普认为,在转向云的过程中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惠普也非常地重视。重视的程度一个方面体现在我们自己能够跟很多的全球合作伙伴像微软、SAP等公司合作,把软化的基础设施和云计算的基础设施进行结合。都可以实现云的自动扩展、自动部署,可以很灵活地在线地实现,同时也提供开发商或者是集成商的应用平台。
其次,是刚刚提到的在跟企业客户的领域里会把他们的应用转化到环境平台中来。我们有一种方式,比如国内的排名前一两位的家电制造商,把它的很多的非关键业务的应用都迁移到虚拟化和云这块来实现基础设施。而且把应用完全交给惠普用虚拟机的方式托管和运行。采用的是惠普CPU核来支撑的。它不需要买硬件而需要买CPU小时,买虚拟机。这是国内的传统企业怎么样把他的IT的方式构建成云的方式,把它的应用迁移到云平台上来。第二个方式是重构应用。这种应用方式主要是做数据分析和数据仓库的企业。比如说移动,有合作的时候他们也在研究怎么利用公共云的技术,分布式计算系统技术我们帮助他们做应用的迁移。这个工作相对来说启动的会比刚才讲的重建的方式要慢一些。因为涉及到一些技术领域的跨越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在很多拥有大量数据并且需要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企业里已经慢慢地开始在做了。
惠普跟微软合作从平台到核心应用,这是很典型的针对CI优化的应用系统。中国本土也有比较优秀的应用厂商,惠普是否有意愿在惠普中国根据自身实力跟这些本土厂商合作,推出类似于惠普跟微软的CRM的合作呢?
于志伟:在应用层面,惠普更多跟著名的厂商合作。只要厂商现在没有,而用户又需要的,我们就需要自己构建。在选择无论是国外著名的还是国内著名的厂商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未来两年到五年客户的需求。我们有自己的定位,可以说企业级客户我们都要去做,但我们要有自己的方向,根据这些方向我们会定客户的需求是什么?我们要做什么。对国内的厂商我们一定持着开放的态度,但一定是根据最终的客户的需求,一定要三方共赢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惠普一直强调自己是顶尖的混合模式服务提供商。我们知道中国跟国外的模式不一样,比如说美国公有云是走在前面的,像亚马逊等著名的公有云提供商,在中国反过来了。你要提混合模式就回避不了公有云的模式,惠普想要跟国内沟通说我们是混合模式,那公有云的选择是帮助用户来选定还是用户选定之后你们跟随,还是说惠普自己做一个公有云的提供商。那么这种模式跟中国客户沟通的时候,怎么样传达这种混合的模式,到底是怎样混合的?
易梅:公有云和私有云的问题在去年引起了很多争论,现在已经尘埃落定,大家都认为这都是发展的趋势。为什么惠普会用混合交付呢?其实很重要的是在未来的云的世界里,企业面临着两种技术路线和融合,这种融合导致了如果想在内部建立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服务运营商在外部要能购买更多相关的创新业务和服务,必须会形成混合云的格局。对惠普来说,设备是定位在惠普引领这个格局。第一我们自己内部有私有云也借用公有云的力量。第二我们既给客户构建公有云自己也会提供公有云的基础设施,把托管用户转化为公有云用户,满足用户云的需求。同时也有一些客户因为特殊的需求要采购国内外的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这是很自然的,特别是在创新的业务生态系统里。我们在这里面也是提供技术的支持,特别是管理和安全的领域。怎么样既保护用户的私有云的安全保护和数据控制能力,信息保护能力,也有公有云的桥梁可以扩充到公有云中吸收这样的峰值,采取临时需要的服务,达到企业的目的,这是我们的着眼点。这种现象肯定有,惠普也提供,我们也支持客户做这种混合云。也提供各种云服务组合的管理和监测能力。
美国的公有云标准是不一样的。80%是基于Xen的,也有是基于VMware或Hyper-V等其他虚拟化平台的,美国的公有云也在研究中,中国的公有云也刚刚开始,标准是不统一的,惠普会不会也会关注这个呢?
易梅:去年我们已经提交过关于云的提案了。我相信最终的版本是几个巨头的妥协或者说兼容并蓄的过程。在这个领域里,标准化正如你所说的对混合云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说我们首先要解决锁定的问题,第二是解决交互性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标准可以更清晰地定义出来,对每个厂商都是有价值的,我觉得并没有厂商要锁定,更重要是大家形成共识,并推动进程更快地发展。惠普以更开放的方式来推动这个事情,惠普的传统就是一个开放的厂商,希望尽早地有标准,我们才有工业标准服务器,有刀片让我们的开放性的软件在里面发挥作用。这一点我们是完全按推动混合云和相关的标准来制定的。
在云计算上惠普的战略重点是否会在基础设施上呢?
萧建生:硬件当然在基础设施上,惠普的硬件部门有不可或缺的角色要扮演,所以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肯定会提供。但是硬件需要软件部门一起来配合加强云安全以及其它服务,可能云的安全会是所有使用者跨出心理障碍的最后一步,一定要考虑到云的安全性。所以我们需要软件部门不仅提供软件,还要提供安全性的保障。最重要的是需要服务部门跟我们一起讨论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云,是私有云是公有云还是混合云,或者是特殊需求,帮助我们了解客户并实施。我们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也需要公司里很多不同的部门一起来合作。
在具体的云方案实施中,惠普面对客户的界面是怎么样的?是统一的吗?是四个部门都参加吗?
萧建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果客户谈需求是先从服务谈起,从架构谈起,我们就需要从服务出发。如果客户需要从软件开始我们就从软件出发,如果客户既有的架构是很清楚的,软件也很清楚,那就需要从硬件架构出发。我觉得重点不在于组织架构怎么设计,重点在于我们的team work里可以不可以培养团队的合作默契,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解决客户的问题。 在客户的接口层面,则看具体的方案,如果从软件部门接触的客户,则由软件部门牵头实施,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如果是从服务器销售带来的需求,则就是硬件部门作为统一的接口。无论怎样,都需要后台各部门的能力配合,这也是我们4位今天能共同出席的根本原因,也表明了惠普的态度。
现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在建云的数据中心,现在有一些人担心这些云的基础架构建起来以后没有适合的应用可能会造成云资源的浪费,惠普跟国内客户接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前两天我采访国内某CIO,他就理解云就是虚拟化,我们专作为技术人是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的。在很多的用户心目中就是这么认为的。你们面对这样的客户怎么样跟他们澄清概念呢?
易梅:确实有这种情况,为了炒概念就把数据中心建了,根本没有负载、没有客户和市场。惠普的做法很简单,我们的云咨询是要分析用户到底做云是为了什么业务,我们需要找到你的市场和客户,你需要放应用架构在上面,你需要度量你未来的市场潜力。惠普很重要的一点是知道什么是我们所谈的云,每一个阶段其实都跟云有关系,但是惠普都会告诉你在什么阶段,你应该做哪些选择,从财务、战略和投资收益上做选择。
叶健:我们跟很多客户在建数据中心的时候探讨,我们不希望仅帮助他们建数据中心,我们也希望探讨业务模式是什么,上面跑什么样的应用。就业务模式来说,不是所有的应用都是建数据中心的人自己提供,可能有第三方或者是ASP提供。上海电信就谈到,他们说要做智能管道的引导者、内容的参与者、平台的建设者。我相信很多建数据中心或者是建公有云的时候不一定非要把压力压在自己的身上,而是要利用市场上其他的厂商和软件公司。比如我们最近跟华东的一个政府来建软件园的公有云,为软件园所有的公司提供应用。惠普提供了很多的服务并帮他们介绍了很多的厂商应用,集合了惠普和其他软件公司的能力,给所有园区的用户提供了非常优质的服务。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成功的案例。
惠普怎样看待云计算和中国物联网的关系呢?
易梅:我们也关注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结合。物联网在各个行业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比如说安检、物流等方面。物联网本身是一个海量数据采集、并且做快速反应的过程,跟物理世界的虚拟化是有关系的。跟整个云计算的概念是有相关性和映射性的。现在很多的企业里已经看到了很多物联网的应用。比如一些航空企业、物流企业中已经有很多不同的园区管理、人员跟踪、货品跟踪、食品安全、车辆调度都有可能用到这些东西,这么多应用如何来共享一个基础设施,因为你不想允许非法的传感器接进来。那么采集计费还有刚才讲的设备管理、智能电网惠普都参与其中。对这些物联网的应用企业来说可能需要一个运营平台,承载不同的行业应用。其实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可以证明,在中国移动的某个省市在建立这样一个物联网的云平台托管各个行业的服务。这是典型的物联网和云结合的过程。
惠普一方面提供行业应用,在数据中心、物流、食品安全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应用。同时我们打造运营商运营的平台。我们认为云计算是非常适合这种模式的,因为有大量的水平数据的采集和计算。这是传统企业很重要的技术。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的DEMO,不光是采集传感器数据,同时后台有运营商计算这些数据。如果看完这个DEMO会对这个有更直观的认识。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