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4页)
当有了好的硬件产品和软件工具如何,如何让客户能更迅速应用到它们呢,这就是英特尔正在推动的Cluster Ready项目(简称ICR,Intel Cluster Ready)所要完成的任务,事实上这个项目并不是新的,但它即将在中国发力,为中国中小型HPC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而这对于未来进一步推广英特尔的MIC与共用编程体系架构的战略也将至关重要。
Cluster Ready对于那些没有自己的HPC应用经验和相关资源积累的中小型用户有着巨大的吸力力
对于Cluster Ready,何博士介绍到,我们从2007年开始这一项目,目的是帮助OEM制造商与软件开发商能更好的为用户服务,比如怎么样使你的集群的部署、选型、维护更有效率,并让它快速跑起来。为此,英特尔提供的相应的工具和规范,让大家通过这个工具和规范快速的把Cluster建起来,并可以远程排错。这个计划进行的很多年之后,有一个网站,英特尔网站上有例子包括各个OEM厂商,各软件开发上,包括中间件开发商都在里面。它的好处在于,英特尔在搭建一个Cluster的时候有一个规范,相应的有软件商和设备商本身在这个环境下进行测试的产品名单,在选择的时候进行混合就可以了,甚至你不在这个里头,你可以使用英特尔的规范,还有相应的开源工具进行测试。
然而,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在于参与ICR的OEM与ISV厂商名单,对于不同地域和国家,比如在中国,又会怎样的变化呢?何博士表示,中国的用户有中国用户优先考虑的问题,包括我们自己应用的水平,虽然我们今年是全世界第一名,但是我们应用的程度和水平可能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全球在部署ICR是有计划分步做的,包括在巴西、阿根廷我们都先去做这些工作,在亚太区就像滚雪球一样,到现在你也知道一些消息,现在像戴尔等其它厂商已经有很多套系统在里面了,这也是随着中国高性能计算的投入和设备产生越来越多,我觉得ICR的价值会更大,尤其我们有更多的厂家已经有验证在里面的情况下。至于哪个厂商在ICR里是排名第一还是第几,在我看来并不重要。你可以在英特尔网站上看到所有厂家和系统,包括他们参考的设计。的确是有国内的OEM厂家有这个意向,我们也非常高兴,最近我们正在做这个计划,比如说应用和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解决的情况下再推英特尔的Cluster Ready。我们最近全球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的厂家和软件开发上很大的配合和投入他们的人员和精力,去协同英特尔做这件事情,从技术上来说,英特尔已经做了很多,也是希望通过媒体去呼吁,看看这件事情如何做下去。
张振宇随后补充到,ICR这件事情是对用户有帮助的事情,但是对于OEM厂商来讲,因为OEM厂商的重点也是不同的,战略也不一样,这也是之所以前两年没有在中国努力推Cluster Ready的项目所在。现在来讲,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OEM厂商更加看中中小集群市场,中小集群市场本身的技术能力和覆盖能力,ICR在这个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去开拓市场,ICR从我们认为目前在中国推是比较成功的点。
通过标准的规范、统一的硬件测试与认证、软件确认与注册,选择相应的Cluster Ready应用与硬件集群的方式,最终一站式的交到用户手中,并迅速的投入生产
简而言之,Cluster Ready将能解决三个大问题,一是更好的性能和性能功耗;二是用户如何有效使用这套系统,英特尔有各种培训来帮助用户;三是怎么样更快的部署和降低你维护在这个系统上的消耗。对此,何博士举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家公司,我们的承包商在建筑设备中要进行一定的改建,但是他们要知道工程中的连接件是否有足够强度,实验做起来是没完没了的,他们需要有这么一个应用去算这个案例,算完之后就能告诉你什么样的设计是可行的,什么是不行的,再把可行的放在数据库里,以便下一个人再有这样的服务,直接就可以找到。他们对这些东西非常了解,但是往往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交钥匙的功能,花很多时间买集群、配置集群,出了问题怎么样,所以他不是专家,我们希望把这个时间缩短。最后,我们通过ICR解决了这个问题。
不过,在现实的HPC选型中,往往也会出现从一开始就因为认识的局限性而走弯路的可能,比如一些用户会简单的认为5600适合于浮点运算,7500适合于高并行、大吞吐量的运算,但是对于用户来说并不知道他这个软件到底是要大吞吐量的还是高浮点的,很可能会出现怎么用至强5600的方案都不满意,最后换用至强7500服务器,倒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所以市场上需要一种准确的参考意见,省去用户前期的摸索阶段,这显然比ICR现有的只是帮助用户在搭建阶段提供便利性更为重要。
就这一话题,张振宇表示,我们现在做的主要工作是,要去整理一个应用库,什么应用针对什么架构是合适的,给我们的合作伙伴和用户一个建议。ICR也是我们今年要重点做的事情。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推动用户根据他的应用选择合适的架构,而不是单纯的拿一个集群来跑Linpack。而且,从未来的趋势来看,我们的CPU会更加细分,比如会推出MIC,不同的CPU会在不同的应用上,我们未来做的工作是,能够让客户参考,我知道我自己的应用,根据这个应用去查我需要什么样的架构,尽量减少他来回试到底什么样的架构更适合我的工作。明年我们会有两个重点,一是我们会去推动用户对真实应用性能的理解,包括什么样的应用适合在什么样的架构上跑,然后我们再去根据应用,业内的一些倡导者,联合做一些客户的宣传。Cluster Ready我们争取在明年有更多的客户做一个更简化的选择。
何博士接下来补充到,我们从做大量案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模式,这些模式哪几大类商业应用适合什么样的平台,但是这个应用的适合是我们跑的工作负载和Benchmark得出来的,我们以往是根据客户的Benchmark做的测试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现在要做一些工具,我们会给一个大致的范围,当这个植入到什么到什么之间你选择什么平台,这里面存在系统的变量、应用的变量、用户测试数据集的变量。通过这三个变量,我们现在积累了很多数据,我们想初步整理出这样一个工具出来,能够通过OEM、通过用户发表的一些参考去服务。由于存在这些变化,所以我们才有Cluster ready通过软件厂商的介入,有很多应用看来已经有很多的参考文档。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