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2016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65万人之多,同比2015年增加16万人。而教育部最新的数据显示,预计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795万,较2016年新增3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加剧。
而近年来,因为产业高速发展,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却尤为突出——被认为是“最有钱途”专业之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之下,大学生被认为创业生力军,人才、技术成为稀缺资源。
但是,看似欣欣向荣的表象背后,却埋藏诸多问题。“钱途”背后,高校计算机专业开设、学生扎堆报读计算机专业的情况也随之出现。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超过100家高校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而且,这样一门重实践的专业,在这一扎堆大流中,问题也开始凸显。一方面,是师资紧缺、教师自身知识机构老化。更重要的是,学校方面从课程体系内容、教学实践到教学硬件,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缺位
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计算机类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此前有VR领域从业人士便吐槽,尽管硬件发展已经开始呈现产业化,但VR内容、软件开发人才缺乏的现象却尤为突出,即便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尖子生,离产业需求还很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实确实如此。目前在高校和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尤其软件教育方面存在诸多挑战,一是多数软件实践类课程无法体现企业主流研发流程与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流程与质量意识;二是课程时间没有平台支撑,学生难以了解企业产品研发所需的众多研发工具;三是教师难以对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难以对学生有效评估与改进指导。再者,慕课类课程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难以体验产品项目研发过程。
“一个是教育质量的问题,一个是教育结构的问题。”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际上都存在着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和社会的需求脱节的问题。
高校教学模式待完善之外,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也备受诟病。同样以软件人才培养为例,教学实践项目开发缺乏工业界主流工具平台支撑、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难以即时指导并监管、学生难以培养工业界需要的效率与质量意识、教学实践案例多是纸上谈兵等问题尤为突出。
政策推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熊丙奇特别指出,“比如计算机专业不管社会需求多大盲目扩招,结果导致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远远大于社会的需求,而且导致了就业难。”计算机之外,法学等专业也存在类似问题。如此现实之下,高校产业人才培养该如何提高效率和效果?
实际上,政策已经先行一步。早在2003年11月,2003年1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培养模式的改革,以便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对高素质软件职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同年12月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人事部、劳动社会保障部、信息产业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国专家局等部门又联合出台《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特别提出,要加快中国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然而,时至今日,这一局面仍未被有效打破,高校和中职院校的培育模式,与产业的实际应用当中,仍然横亘着不小的鸿沟。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都把办成学术性综合型院校作为追求目标,结果导致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符,”熊丙奇直言,高校办学定位偏差,人才培养质量堪忧,最终导致这部分学校的毕业生成为最难就业的群体。
校企双赢有望解决“两难”
一边是学校自身的转型调整。2015年底,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具体部署、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旨在通过高校体系结构的调整,解决中国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错位。在文件的第三部分第8点便指出,学校应当“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
另一方面,更不容忽视的是产业链的整合重组——这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供应链上,除了高校和职业教育之外,还应该引入产业资源,对相关领域的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引入企业一线实践人才,和高校教师的理论进行结合,达到“理论+实践”1+1大于2的效果。
此外,还要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以软件产业为例,云计算时代,在大量中小型软件交付的环境已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交付频率高,研发周期短、数据安全要求高、环境复杂,跨地域协作多。再如,软件开发云作为华为面向开发者提供的云服务,便可以解决上述行业普遍性问题。华为软件开发云平台的优势在于,是众多企业真正使用的先进平台,融合了业界先进的研发方法论、研发工具以及研发的最佳实践。高校可以借助华为软件开发云平台,了解企业软件相关要求,对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模式进行优化,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最新消息,华为软件开发云上线大会将于近期在大连举行,一场软件开发产业的云端变革即将到来——智能化时代。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相关负责人也将现身,解读目前软件开发云在高校软件教学中的应用,这也将为软件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启发。
若非深入行业一线,难以了解到这一趋势变化。也只有接入最新变化和需求,学校方面才能因材施教切实提升人才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
高校应用型专业要配合企业需求设置课程
在熊丙奇看来,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品质把控上,“必须积极配合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尤其培养应用技术人才,更需要多关注社会需求、企业具体岗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再根据需求调整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12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 的 若 干 意 见(征 求 意 见稿)》更是提出,要强化校方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关系。
无论是市场层面还是政策层面,“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已经是一条非常明晰的路径。 此前安信证券发布的一份研报也表示,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目前仍是以政府办学为主体,“投入效率相对较低,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专家分析认为,一边是高校体系结构的调整,解决中国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错位;另一边引入社会资本,学校、企业共建专业培养人才。目前,政策正在积极推动。对于高校而言,政策推动和社会资本加入的双重动力或将快速推动人才输出能力提升;对于企业而言,则能更快速获得有效人才,可以说是双赢局面。
政策推动
●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强化校方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关系。
●2015年底,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具体部署、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旨在通过高校体系结构的调整,解决中国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错位。
●2015年底,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以及推行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