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当IBM、HP与DELL三大服务器厂商或携技术、或借规模化优势,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之时,却尴尬的发现有“后院起火”之势。在美国服务器市场,特别是互联网市场,Rackable与Verari公司的崛起,已经成为三大巨头不得不正视甚至是学习的对手。根据市场调查公司Gartner 2007年第三季度的报告,Rackable Systems的出货量上升了23.3%,成功杀入前五名,而收入更是大幅上升21.8%,是前五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而在x86刀片服务器市场,排名第五的Verari Systems销量上升接近三成,增速也超越了IBM和DELL。2008年IDC数据显示,rackable超越sun,成功晋级x86服务器市场第四名。
在IBM和HP这些庞然大物面前,名不见经传的Rackable与Verari凭何在互联网市场上,让巨人们铩羽而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Rackable和Verari都可以被称为技术创新者,他们成功的秘诀不是因为销售低价机器,而是针对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应用特点,采用机柜整体“打包”、便携式数据中心等形式,以“定制化”打破了传统的观念。
Rackable和Verari的产品由于空间利用率高、散热性能出色以及更易管理和维护,因此受到了众多互联网行业巨头的认可。以Rackable为例,从为谷歌搜索服务提供服务器开始,在短短的十年之中,微软、亚马逊在线、雅虎和Facebook等公司都成为了他的用户。同时,通过数据中心提供云计算服务的网络服务公司也开始青睐Rackable公司的产品。
Rackable和Verari的成功并非特例,在中国市场同样有一家厂商奉行着“定制化”的思路,甚至更早,这就是代表中国服务器的标杆品牌---浪潮。不久前,在主题为“存之得法 储‘值’有道”的存储服务器新品发布会上,浪潮再次重申了互联网定制化主张,浪潮集团服务器&存储营销本部产品部总经理王虹莉语出惊人,“浪潮要做中国的Rackable!”
如何才能将Rackable在美国市场的成功复制到中国市场?浪潮在互联网市场如此“大动干戈”,究竟谋求的是什么?
互联网:服务器市场的救赎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中国服务器市场出现了十几年来的首次销售额负增长。IDC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服务器市场全年销量增长11.27%,销售额相比去年下降1.04%;2009年预计销量同比增长2.9%,成为10年增长最低谷。
在市场整体下滑的趋势下,由于电信宽带业务的普及与移动网络的兴起,互联网市场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3.38亿,宽带网民达3.2亿。
互联网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服务器销量的攀升,IDC数据显示,2007年互联网市场增长速度超过40%,3倍于市场平均速度。2008年互联网市场以2倍于市场平均速度的发展势头继续快速增长,其中销量增长25.3%,销售额增长11.5%,远高市场平均速度。报告还指出,互联网成为中国服务器市场增长的动力引擎。另据统计,截至2008年,中国服务器保有量已达到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年增长率保持领先。然而,服务器与终端的比例仅为1:49,远低于美国的1:15,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浪潮目前已占有15%的市场份额,并在CDN、视频分享两大细分市场实现了占有率第一,居领先地位。同时,包括中国最大的在线交易、即时通讯、网络游戏以及中文搜索引擎等公司在内,有50%以上的互联网Top级公司选择了浪潮服务器。”王虹莉表示:“从我们的自身来看,互联网市场占我们整体销售额的比例已经从5%上升到20%,在浪潮业务里面仅次于政府市场,但是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评估,可能两年以后就是浪潮服务器里面最大的细分市场了。”
显然,互联网已经成为带动浪潮业绩成长的核心市场之一,但是“我们的目光不能短视,还是要将其当作是潜力型、创新型市场,是未来浪潮业绩的新兴增长点”,王虹莉虽然对市场前景看好,却仍然保持着清醒的认知。
始发站:定制化
浪潮为何能够保持业绩的快速增长,其秘诀同样在于与众不同的“定制化”策略。事实上,浪潮是国内首家针对互联网应用建立并提出定制化发展思路的厂商。
早在2002年底,互联网在第一轮泡沫湮灭之后进入全面复苏阶段。是时,浪潮敏锐捕捉到互联网市场潜藏的契机,选择网络游戏为主要突破点,制定了以服务定制化策略为核心的"网游A计划",通过推出业界首款网游服务器一举树立了在该市场的绝对优势,拿下网游第一单,占有率超过40%。
然而,“一招鲜,吃遍天”显然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市场,随着Web 2.0概念开始兴起并很快演变为现实,互联网应用呈现出形式更丰富、内容更个性的发展趋势。针对Web 2.0时代的特点,浪潮进一步丰富了互联网定制化策略的内涵,强调成本领先的产品定制化。通过整合产业资源,浪潮先后发布包括存储服务器、缓存服务器在内的一系列定制化的产品。与此同时,服务定制化也逐渐向软件二次开发、资产管理、软件灌装等方向纵深发展。
2007年底,浪潮正式实施"三驾马车"策略,进入互联网全面定制化阶段。从产品定制上升到应用定制和方案定制,为互联网客户提供量身定制、成本最优化、管理最便捷、服务个性化的一体化软硬件解决方案,并在内部构建起一支专门面向互联网行业的专家营销体系。
“我们现在只是在定制化方面走了一点点,但是我们尝到了甜头。”王虹莉认为浪潮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但会延续定制化策略,而且还要进一步深化,希望达到美国市场纯粹的定制化,比如垂直的散热、集装箱式的数据中心、高密度的服务器。”
下一站:存储服务器
然而,简单复制并不意味着成功,美国互联网的成熟度显然要高于国内,贸然急进的跨越式发展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在立足当前国情的基础上,浪潮将目光投向了新兴的存储服务器细分市场。
王虹莉介绍说,Web2.0技术为互联网带来更丰富内容、更精彩体验的同时,也对数据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视频网站、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网络游戏等热点应用的兴起,导致海量数据存储需求日益旺盛。
在这一快速成长的需求背后,互联网客户更加关注服务器的存储成本、磁盘I/O、功耗、管理等指标,传统标准的服务器产品已难以满足用户的应用需求,存储服务器细分市场应运而生。据统计,目前存储服务器市场已经占到整体服务器市场规模的15%以上,而占整个互联网服务器市场的比例更是超过1/3。
针对快速崛起的存储服务器市场,浪潮已经形成八大系列,四大套餐的产品和方案布局,成为产品组合最丰富、解决方案最成熟的厂商,能够满足音视频分享、网游、存储等更多层次的用户细分需求。
刚刚发布的SA5212L和SA5212S将成为浪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生力军”。相比上一代产品,SA5212L/S的性能提升2.25倍以上,整体功耗降低5-12%,噪音降低4-5分贝,更加高效、节能。在具有更高性能、更低功耗等共性的同时,这两款新品也很好的体现了浪潮的差异化产品设计思路:SA5212L极为适合对于产品功耗要求苛刻的用户,而SA5212S配置更加灵活,可满足对成本和空间有较高要求的用户。此外,基于最新的IPMI2.0标准的全新一代浪潮睿捷管理套件,能够不依赖客户操作系统实现完整的带外管理系统监控管理,使得SA5212L/S在具体应用中实现了精控化管理,极大的缓解了互联网用户大规模部署带来的运维管理难题。
软实力:核心竞争力所在
“仅仅有产品和解决方案并不足够,要赢得市场还得有过硬的‘软实力’。”王虹莉直言不讳的表示,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千差万别,对服务器的计算单元、I/O单元有不同的需求,面对这种个性化的需求,厂商必须要在方案优化、售后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不断增长自身的“软实力”。
她告诉记者,曾经有国内某知名游戏厂商在全国部署多组下载平台,提出了每组平台至少要支持18,000个并发要求,当时客户对所有厂商的产品进行了测试,成绩都在2,000左右。按照这一结果,每组平台需要10台服务器,严重超出了客户的预算。后来经过浪潮工程师的优化,每台可以支持19,000个并发,超出了客户的要求。“我们的测试成绩比初始提高了10倍!包括国外厂商在内,没有任何一家能够达到这一数值。”王虹莉非常自豪的说道。
在过去几年当中,浪潮通过与大客户之间的合作,已经建立了一种比较完善的联合实验室模式,借以增强在方案开发与优化方面的能力,每推出新一代的平台和新一代的产品,首先会放在联合实验室进行周期约为两个月的测试。“这是一种基于客户的实际应用环境、生产环境下的测试,或者是客户自己写的脚本,或者是直接放在客户的环境下测试。”王虹莉介绍说,这种联合实验室已经成为浪潮的基础模式,如果没有,会出现各式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
此外,浪潮的“软实力”不仅仅体现在方案定制化上,还有服务的定制化。互联网由于大规模的部署以及业务的突发性很强,对于服务非常看重。比如说,土豆网在全国部署了50多个CDN节点,然而出于成本的考虑,不可能在每个机房里面安排一个人。浪潮不仅提供限时响应、备机、日常检修等服务,而且在节点的带宽满足不了用户需求的情况下,还协助做机房的异地搬迁。王虹莉认为,本土化的厂商应对服务的能力要更强,“对于许多的国际品牌来讲,很多服务是第三方的,而我们自己可以消化一部分。”对于服务个性化之后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她介绍说:“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大客户经理机构,组织和协调这些资源,以便有效控制成本。”
“Rackable和Verari的成功已经验证了定制化模式的可行性与生命力,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模式,在互联网市场走得更快、更远。”王虹莉最后强调说:“未来,我们要像Rackable那样,在互联网市场,战胜IBM、HP等MNC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