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来源:DOIT多易网 2015年8月12日
关键字: 企业IT
ZD至顶网服务器频道 08月12日 :如果从IT规划的本质来讲,它是联系企业战略与IT支撑系统的桥梁。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战略与IT支撑的联系?如何建立贯彻业务战略的IT战略和IT体系?如何实现IT系统的灵活性和互操作性,以更快地响应业务需求?如何管理IT结构的复杂性?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就不得不提到企业架构理念与方法,通过对企业架构的规划在对业务战略和流程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顶层设计,形成灵活、稳健的IT结构,构建和谐的IT环境,从而将企业的业务战略、业务流程与具体的信息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企业描绘出一个未来企业信息化中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互动的蓝图。
提到企业架构,可以先从IT体系架构谈起。“体系架构”是个比较新的概念,IT行业使用这一概念的历史不是很长,它同其他行业在体系结构使用方法上有相同的应用前景,体系架构的实现连接了具体的需求和远景的战略规划。体系架构可以定义为“一种实用的、有条理的部件集合的结构化形式,该架构通过这些部件以一种精确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远景的支持”。
体系架构通常会建立一个共有的远景,然而,简单地设定远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和构建人员、客户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以达成共识,在构建过程中要维护该体系架构。它在一个横跨于客户需求、构建人员的要求以及客观世界约束的沟壑之间架构了一座桥梁
从IT规划角度看,企业IT体系架构往往和软件系统架构、应用程序架构混为一谈。确切地讲,企业IT体系架构的概念比软件系统架构的概念更宽泛,它指明了通过IT系统支持业务目标的方向。
企业IT体系架构包括了信息体系结构、业务系统体系结构、技术体系结构以及软件体系结构。
信息体系结构:设计组织信息的结构和用途,根据组织的战略、战术和运营方面的要求对信息加以调整;
业务系统体系结构:根据必需的业务系统,业务系统体系结构指导对信息结构化处理以满足业务系统的要求;
技术体系结构:定义整个信息系统中的技术环境和基础结构;
软件体系结构或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定义基于所定义的技术的单个系统的“结构”。
在企业IT体系架构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技术体系架构,因为它对IT规划的实现起着支撑作用。从本质上讲,技术体系架构定义了组织为了获得商业利润而构建与使用的信息技术平台。
四大IT问题
没有一个企业的IT运作是十全十美的,所有IT环境在向自身及其合作方提供IT服务时,都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外部的挑战。许多IT环境面临服务能力受限的问题,基于对技术体系架构的分析与事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很多问题。虽然使用体系结构化原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利用体系机构化这一实用的方法可以分析出存在的关键问题,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对大多数组织而言,其所遇到的IT相关问题通常可以分为四类。
技术环境:对一些IT组织而言,技术是从以前的管理部门继承而来的,组织内部的技术环境可以看做是组织的历史因素。当前关键业务信息系统的类型和风格指明了技术环境当前状态的前后关系。如果继续使用遗留的技术及技术体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若干问题。
IT组织架构:IT组织结构会严重影响对IT环境的支持能力。许多组织的IT部门与传统部门保持同一级部门,但这种架构并不适合每个组织,也并不适合于IT组织架构,其原因在于IT部门对业务部门起到支撑作用,所面对的服务对象不同,这也就导致其结构的相同性必然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行业环境:组织所处的行业可以影响到企业的具体IT应用,行业越是要避开风险,组织就越有可能面临其他快速变化行业已经解决的问题。保守的组织将关注IT设施及技术所带来的所有权的技术成本,而创新型组织需要从IT技术应用中发现新的价值增长点。
管理哲学:管理哲学与IT部门或是组织决策者的管理方法、风格、能力及价值取向相关。IT环境如同组织的其他环境一样必须接纳并认同管理哲学。由于IT环境与传统领域的管理因素不尽相同,传统的管理方法必然会导致IT问题的出现。
解决之道
对以上四类问题,可以总结出六个现实中的IT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体系结构化方法减少它们产生的负面影响。
问题一:业务战略与技术鸿沟。
症状:受业务战略驱动的IT技术基础设施的规划和配置失败。
解决方案:利用技术体系架构开发和维护方法,保证业务需求在技术环境规划与开发方面具有可描述性。
多数组织实施过战略规划,其目标是确定组织当前的状况、期望的中长期趋势、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从某一状态转移到下一状态的途径。同时,一些组织也实施了IT战略规划,但是,目前很多组织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二者的区别。即使在业务战略规划中能够有效控制IT规划、实现和管理的方式时,大多数组织仍没有支撑这类层次结构的方法。这也就导致了由技术决定的决策与业务要求不一致的技术问题。
体系结构化方法提供了业务战略与技术实现的连接,该方法在业务和技术规划之间平滑连接,从而通过具体的和战略的业务衡量标准推动技术环境的发展。
问题二:信息不准确、不完整
症状:根据IT战略规划建立的业务系统无法保证业务所需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解决方案:利用技术体系结构开发方法解决功能解决方案、信息、技术重叠和系统间的集成问题。
许多组织可能都会面临这些问题:
• 客户抱怨自己的信息没有得到及时更新;
• 某个系统中的信息在另外一个系统中以不同的样式显示出来;
• 管理信息似乎不能表达出实际的业务状态;
• 从外部资料来源得到的信息导致不正确输出;
• 随着组织业务系统的发展,业务支撑功能的添加、改进和更换,会出现很多变化。系统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信息的不准确和不完整,同时也导致了前面提到的具体问题,而且,由于低效的跨系统集成也加剧了这些问题。
对大多数组织而言,往往都存在一些遗留系统,这些系统都具有定义完整的接口。由于存在IT运营及功能性问题,对这些接口进行折衷处理是不可避免的。这样也会产生信息的缺失、重叠、数据不一致和数据破坏等问题。
体系结构化可以辅助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技术体系架构的分析,可以从较高层次上描述信息体系结构和业务系统的开发,从而确定哪些功能是可以重叠的,哪些是可进行分割的,哪些领域是可有效集成的,并为建立有效技术集成环境提供框架。
问题三:基础架构错误。
症状:基础技术的提供及构建方式限制了IT技术的整体运作能力。
解决方案:技术体系架构直接关注确保基础技术环境的效率,并通过管理手段,确保技术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应用系统是IT投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可以对具体的业务进行支撑。但需要明白,应用程序/系统只是IT技术的外在表现,基础结构是应用程序运行的平台。
组织内部可以讨论是采用开发还是购买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应用系统,但却较少地对支撑应用系统的基础架构进行分析讨论,对基础架构往往不够重视,或不为其提供必要的资源。在许多情况下,由于基础架构很难证明会获得有形的效益,所以预算和采购很难向基础架构直接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架构被损坏了,应用程序/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也弱化了,从而导致对业务过程的支持不足。
在体系结构化方法中,基础架构被认为是技术体系架构中的重点。要想构建能够很好支持业务过程的应用系统,必须从整体上统筹规划所需的基础架构。
问题四:安全性。
症状:许多组织不能确保自己组织的IT环境是可靠的。
解决方案:技术体系架构规划中安全性问题是其重点。通过规划,规定了组织对当前和未来的安全性要求。
对大多数具有成熟的IT基础架构的组织而言,信息安全性的威胁不断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组织所面临的安全性威胁也由内部安全威胁拓展到内外部安全威胁。当组织所拥有的信息系统越多,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就越严重。通常,我们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有:
不同信息系统需不同的身份认证机制:当组织内部存在多个不同的信息系统时,用户需要针对每个独立的系统建立独立的安全认证机制。这导致了安全管理的混乱与困难。
管理层要求信息系统能够通过网络互联:从管理层的角度看,通过网络化的业务系统,可以实时掌握整个组织的运作情况,但这也打开了安全漏洞的后门,使得整个业务层极易受到外界的攻击。
技术与业务脱节:很多组织虽然认识到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对安全管理的有效规划。现有的安全规划没有将业务与技术很好地相结合,导致从业务角度给出的安全规划可能在技术上难以实现。同样,从技术角度给出的安全规划可能不能满足业务运营的需要。
内部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大多数组织虽然存在安全管理的制度或方法,但整个管理的审核方式与检查过程与业务要求存在出入,导致安全管理机制无法有效地执行,确保业务系统的整体安全性。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指明了宏观技术体系机构的方向。在技术体系架构规划中,可在这种宏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安全性规划,给出如何在具体的技术开发中增强安全性的方法。
问题五:技术兼容性。
症状:IT环境存在多个不同的技术平台,不能进行有效的互操作,导致不能对业务过程提供有效支持。
解决方案:使用技术体系架构规划解决IT环境的互操作问题。
IT环境中的技术平台不兼容问题是组织的常见问题。通常技术不兼容性问题会导致更多的策略性支出,表面上看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业务流程,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更高的IT成本。在组织级别上,整个业务过程中技术无效率会造成自身过程中时间成本的增加和服务质量的下降。
如果只是从IT战略规划出发,进行技术方面的选型,极有可能导致选择次优技术,从而引起技术的不兼容问题,因此,为了避免这一问题,需要从技术体系架构的角度,通过对历史信息系统的分析,给出基于技术体系架构的技术或应用平台的选型。
问题六:IT成本难控制。
症状:对组织的IT成本控制效率低下或不清楚成本控制。
解决方案:技术体系架构要求了解组织类型并采用合理的方法构建能够反映成本控制的模型。
大多数组织关于其IT支出存在着分歧,对IT成本的理解取决于组织的性质、组织关于技术驱动业务的观点、组织的业务战略及其对IT支出的历史处理方式。要解决IT成本控制问题,首先要确定组织类型。根据Gartner的分析,可以按照技术采用程度将组织分为三类。
类型1:往往按照竞争优势的收益考虑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它们早在新技术被认为稳定或商品化之前就采用了该技术,并尽可能地发掘对业务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技术。在现实中,只有很少组织属于该类型。
类型2:关注所采用技术的整体价值。在某些领域它们具有创新性,而在另一些领域就显示了保守性。它们倾向于当技术成为主流时再采用。这种类型的组织占据了大多数。
类型3:关注IT驱动业务所带来的成本效益。它们一般在等到技术商品化后才采用相关技术,并且在技术使用前进行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
从体系架构的角度看,类型3的组织的做法值得关注。它们完全关注成本,对技术方法采用了相对保守的方法,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按照已经确定的成本基准进行成本控制。因此,对组织而言,在确定具体的技术时,首先要根据业务与技术的匹配,进行完善成本效益分析。
技术体系架构的优势
技术体系架构并不仅仅是一套标准,确切讲,它是一种组织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文档方面,还反映了技术专家、IT管理员、规划设计人员以及实施人员的知识与经验。从总体展望一下,可以看到技术体系架构可能为企业带来的优势。
更为行之有效的IT运营方式:定义良好的结构和具体IT实现的模块化结构可以导致更加行之有效的IT运营方式:较低的软件开发、支持和维护费用;更好的应用程序可移植性;改进的互操作性、更简单的系统和网络管理方式;可以更高地解决诸如安全性之类的关键问题;系统组件的更新与更换更方便;现有投资的更大回报与未来投资的更低风险。
现有的和已经规划的系统结构定义清晰,会产生如下效果:减少IT基础结构的复杂性;使得现有IT基础结构投资产生最大的回报;增加了制作和购买IT解决方案的灵活性;降低了IT所有权费用和新投资的风险;更为廉价便捷的采购方式。技术体系架构对未来的采购和移植有完整的策略,其产生的结构是:采购决策更为简单,可以更方便地利用在一致的规划中的采购信息;采购过程更快、最大化采购速度和采购灵活性而不会破坏体系架构的移植性。
业务增长和结构重组的灵活性:定义良好的技术体系架构可以确保更为方便的跨企业访问集成信息:业务增长和结构重组的最大灵活性;通过内部合并、兼并和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节约实际成本。
加速进入市场:构建良好的IT基础架构可以更快地开发以任务为中心的业务应用程序,新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时间加快;扩大发展规模和赢利能力。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