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计算频道 06月12日 新闻消息(文/李祥敬):今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持续影响全球的商业经济环境。远程办公、线上工作成为新常态。在这情况下,企业基础架构的弹性能力是能够快速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支撑。
工作状态的变化不只是沟通工具的更换那么简单。每一个对远程办公的用户对于IT基础设施的敏感度成倍提升。当用户在公司里面办公,遇到问题可以直接联系IT部门。但是随着工作负载日渐复杂、员工散落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方,如何保证企业应用的可用性、可靠性、易用性成为关键。
因为员工的工作体验直接影响到公司生产力的高低。全球规模最大的前2000家公司推出了一个量化指标,即所谓的“雇员工作体验”。雇员工作体验代表这个公司下属的员工在工作中的体验,这跟跟用户的生产力高低呈正比关系。
有调查数据显示,2014到2019年期间,推行员工远程办公或在家办公计划的全球企业比例从27.6%稳步增长至50%。然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在家办公”已成常态,也不表示企业和团队能够达到办公室办公通常可以实现的同等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这个时候那些完成基础设施现代的企业其实会很好地应对这种挑战,比如采用云桌面DaaS,DaaS的快速可扩展性和按需付费模式可在短时间内为工作队伍建立起弹性应对能力,而且在大规模部署,且短期使用的时候,整体成本比扩展VPN方案更低。
利用公有云基础设施获得更高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如此,员工和团队都能按需访问个人工作环境,并且工作环境会一直受到监控和保护,以防止数据泄露并预防网络攻击。
另外,现在云无处不在。本地数据中心容量通常不足以支持突发需求,此时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公有云服务的弹性扩展本地工作负载容量。基于实时工作负载和性能监控构建功能,并使用云原生架构自动扩展或重新构建工作负载,确保运营的连续性。
云计算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弹性,企业在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云计算纳入基础设施的构建中,无疑会提升基础设施的弹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类型工作负载的请求。
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企业日常运营的中断。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情况。在新冠肺炎全球流行这样的危机时期,实施可靠的业务连续性战略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当下疫情为各行各业展开正常经营活动带来了挑战,企业经营压力剧增。如何在当前疫情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下全力确保关键业务连续性运作,成为企业管理者的紧迫任务,也考验着企业应对突发事件下的业务连续性运作能力。
企业的灾难恢复计划可能更侧重于核心技术元素、数据中心、关键基础设施和系统;而业务连续性计划则立足于更广的视角,着眼于整个企业,从而尽量降低或完全避免业务中断对企业日常运营造成的影响。
无论是关键的IT基础设施和系统,还是业务流程,在设计和构建之初,都应该考虑到业务中断的情况。目前,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是确保业务连续性的重要方法。当业务发生中断时,这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
对于企业而言,他们需要同时制定灾难恢复计划和业务连续性计划,两者相互补充,而不是只是注重一方面,只有这样企业在应对类似新冠肺炎这样的黑天鹅事件时,才能处变不惊。
总之,企业的当务之急是提升基础设施的弹性,通过采纳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同时基于坚实的基础设施在业务层面确保运营的持续性。在不确定性的时代,持有持续进化的物种才能生存,企业也应该在技术和业务上不断进化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一加正式推出AI功能Plus Mind和Mind Space,将率先在一加13和13R上线。Plus Mind可保存、建议、存储和搜索屏幕内容,并将信息整理到Mind Space应用中。该功能可通过专用按键或手势激活,能自动创建日历条目并提供AI搜索功能。一加还计划推出三阶段AI战略,包括集成大语言模型和个人助手功能,同时将推出AI语音转录、通话助手和照片优化等工具。
北航团队推出Easy Dataset框架,通过直观的图形界面和角色驱动的生成方法,让普通用户能够轻松将各种格式文档转换为高质量的AI训练数据。该工具集成了智能文档解析、混合分块策略和个性化问答生成功能,在金融领域实验中显著提升了AI模型的专业表现,同时保持通用能力。项目已开源并获得超过9000颗GitHub星标。
预计到2035年,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将增长一倍以上,达到440TWh,相当于整个加利福尼亚州的用电量。AI工作负载预计将占2030年数据中心需求的50-70%。传统冷却系统电机存在功率浪费问题,通常在30-50%负载下运行时效率急剧下降。采用高效率曲线平坦的适配电机可显著降低冷却系统功耗,某大型数据中心通过优化电机配置减少了近4MW冷却功耗,为13500台AI服务器腾出空间,年增收入900万美元。
卢森堡计算机事件响应中心开发的VLAI系统,基于RoBERTa模型,能够通过阅读漏洞描述自动判断危险等级。该系统在60万个真实漏洞数据上训练,准确率达82.8%,已集成到实际安全服务中。研究采用开源方式,为网络安全专家提供快速漏洞风险评估工具,有效解决了官方评分发布前的安全决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