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英特尔至强6能效核处理器随着全新的品牌更新,一并在国内发布。
相较于此前第五代至强可扩展处理器的命名而言,此次品牌更新后,第六代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的产品名称被直接命名为英特尔至强6处理器,名称更加简洁。
更重要的是,英特尔此次在至强6系列产品中,首次采用了纯能效核(E核)设计,针对高密度、可扩展的工作负载进行了一次重量级优化。
在节能减碳、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球关键命题时,这样的芯片设计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方案。
针对这次品牌焕新,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首席市场营销官Brett Hannath也特别来到发布会现场,他指出,英特尔至强处理器新的品牌主张聚焦四个方面:性能、能效、质量、安全。
随之而来的英特尔至强6处理器系列产品,也成了这一价值主张最好的解释。
中国云计算产业在过去十年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中国的云计算厂商,不少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博得了一席之地。
伴随着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作为能耗大户的数据中心,在过去几年里在能耗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英特尔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王稚聪在英特尔至强6能效核处理器新品发布会上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中国数据中心在2014年到2022年这几年时间里,总能耗已经从372亿千瓦时增长到了2700亿千瓦时,预计到2025年会进一步增长到4000千瓦时。
一个对比数据是,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每年发电量有1000亿千瓦时。
这就意味着,到2025年,全国数据中心一年将会消耗掉三峡水电站四年的发电量。
与此同时,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色调,数据中心自然也成了节能降碳的主要关注对象。
2021年7月,在工信部发布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就明确指出,到2023年底,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以下,严寒和寒冷地区力争降低到1.25以下。
强调绿色高效、节能减碳,也就成了英特尔至强6能效核处理器为中国云计算产业带来的一个强力解决方案。
关于此次英特尔至强处理器品牌全新升级,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首席市场营销官Brett Hannath专程来到中国,出席了本次发布会。
Brett Hannath在发布会上同样强调了能效,他指出英特尔至强焕新,要以性能、能效、质量、安全重塑品牌新形象,缔造创新体验。
具体而言,全新的英特尔至强6处理器分为性能核和能效核。
其中,性能核在通用平台基础和共享软件栈的基础上,针对计算密集型和人工智能任务所需的高性能进行了优化,而性能核则是针对高核心密度和规模扩展任务所需要的高效能进行了优化。
此次英特尔在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发布的是英特尔至强6能效核处理器6700E,该处理器采用Intel 3制程工艺,拥有144个核心,为高密度、横向扩展工作负载带来性能与能效的双重提升。
英特尔至强6能效核处理器具有显著的密度优势,对于有产品迭代需求的用户来说,可以3:1的比例进行旧系统替换和机架整合。
在媒体转码工作负载上,与第二代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相比,英特尔至强6能效核处理器拥有高达4.2倍的机架性能提升和高达2.6倍的每瓦性能提升。
这样的英特尔至强6能效核处理器,也已经被金山云、浪潮信息、南大通用、记忆科技等英特尔合作伙伴应用到了服务器、数据库等产品中。
随着英特尔至强6能效核处理器的发布,这些产品也将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云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助力。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研究人员正探索AI能否预测昏迷患者的医疗意愿,帮助医生做出生死决策。华盛顿大学研究员Ahmad正推进首个AI代理人试点项目,通过分析患者医疗数据预测其偏好。虽然准确率可达三分之二,但专家担心AI无法捕捉患者价值观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医生强调AI只能作为辅助工具,不应替代人类代理人,因为生死决策依赖具体情境且充满伦理挑战。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MathBode动态诊断工具,通过让数学题参数按正弦波变化来测试AI的动态推理能力。研究发现传统静态测试掩盖了AI的重要缺陷:几乎所有模型都表现出低通滤波特征和相位滞后现象,即在处理快速变化时会出现失真和延迟。该方法覆盖五个数学家族的测试,为AI模型选择和部署提供了新的评估维度。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发现过度依赖AI会导致认知债务,削弱基本思维能力。研究表明交替进行无辅助思考和AI支持工作的模式能保持认知敏锐度。这种认知高强度间歇训练模仿体能训练中的HIIT模式,通过短时间高强度思考与恢复期交替进行,可以强化大脑神经回路,防止认知衰退,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这项研究首次发现AI推理模型存在"雪球效应"问题——推理过程中的小错误会逐步放大,导致AI要么给出危险回答,要么过度拒绝正常请求。研究团队提出AdvChain方法,通过训练AI学习"错误-纠正"过程来获得自我纠错能力。实验显示该方法显著提升了AI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用1000个样本达到了传统方法15000个样本的效果,为AI安全训练开辟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