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特尔研究院副总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接受记者采访,详细介绍了英特尔神经拟态计算技术的发展现状。
七年磨一剑:从Loihi到Hala Point的飞跃
回溯至2017年,英特尔发布了Loihi神经拟态芯片,标志着其在该领域研究的正式启航。Loihi不仅在芯片中首次实现了生物大脑神经元的模拟,还创新性地将计算逻辑与存储逻辑融为一体,即“存算一体化”。这种设计极大提高了能效比,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历经数年,从Loihi到Hala Point,神经元规模从最初的百万级跃升至十亿级,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超过10倍的增长,这无疑是神经拟态计算领域的一大里程碑。
最新的Hala Point系统集成了1152个Loihi 2芯片,拥有11.5亿个神经元,神经元规模已达到人脑的1/80。同时,Hala Point的能效比极高,最大功耗2600W,可达到15TOPS的性能。
Loihi 2芯片是Hala Point系统的核心,相较于初代,其在计算密度、速度、互连特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得益于Intel 4制程技术,晶体管密度和能效比得到了质的飞跃,预示着未来在Intel 3、Intel 18A等更先进制程下,系统规模和效率还将持续突破。宋继强表示,即使保持现有尺寸,未来系统的神经元规模也将实现翻番甚至更多。
应用探索:从机器人到大规模优化
宋继强表示,神经拟态计算适用于对能效和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领域,特别适合解决大规模优化问题,如铁路网调度、物流管理等,其能效比传统CPU与GPU方案提升了3000倍。
同时,神经拟态计算也应用于视觉识别、语音识别等AI领域,并在某些任务上实现了百倍以上的能效提升。未来,神经拟态计算有望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绿色AI、可持续AI等。
尽管Hala Point规模庞大,但它并非局限于固定的机器人应用。在实际场景中,只需几片Loihi 2芯片就能满足机器人的智能需求。
此外,虽然脑机接口技术与神经拟态计算并非直接绑定,但Loihi系统有能力处理来自脑机接口的信号,为未来应用打开了一扇窗。
在应用生态构建方面,英特尔神经拟态研究社区(INRC)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汇聚200个成员,覆盖了从学术界到产业界,一半的应用研究集中在机器人、无人机等工业领域,通过多模态传感器的输入,实现感知和操控。
INRC不仅促进了神经拟态计算技术的多样化应用探索,还推动了软件堆栈Lava的开发,旨在兼容多种编程框架,支持与CPU、GPU、FPGA等异构计算的协同工作,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环境。
展望未来,三管齐下
虽然神经拟态计算发展迅速,但商业化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需要找到适合其优势的应用场景。其次,软件生态尚需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对接科研和产业应用。此外,神经拟态计算也面临器件层面的挑战,需要持续优化硬件架构,以提升性能。总体而言,神经拟态计算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应用前景广阔。英特尔将继续投入,推动神经拟态计算技术走向商业化,造福人类。
宋继强表示,面对未来,英特尔在神经拟态计算领域采取了“三管齐下”的策略:继续在硬件架构上创新,结合先进制程工艺提升效能;深化软件优化,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并通过INRC拓展应用边界,推动规模化商用。Hala Point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展示,更是对神经拟态计算无限可能的展望,预示着一个更高效、更智能时代的到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Instabase 公司完成 1 亿美元 D 轮融资,估值 12.4 亿美元。该公司提供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平台,可从多种文件中提取信息并标准化。新资金将用于增强数据提取、分析和搜索功能,以满足企业 AI 需求。
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领域正展现出惊人潜力。从生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效果图,到创造无限游戏世界,AI 正逐步改变设计流程。尽管人类仍是核心创作者,但 AI 辅助工具正迅速普及,未来可能会大幅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这一趋势引发了对 AI 取代人类建筑师的担忧,也带来了硬件革命和地缘政治影响。
研究显示,高收入公司的CEO正将人工智能置于业务战略的核心地位。欧美企业声称已具备AI项目的基础条件。专家建议避免过度乐观,关注投资回报,构建稳健的数据基础,并优先考虑循序渐进的推广策略。研究还发现,最成功的公司往往是那些高层领导有意识地不直接参与AI战略制定的公司。
微软研究团队开发了名为 MatterGen 的扩散模型系统,用于高效发现新材料。该系统可从大量候选材料中筛选出具有特定性质的新材料,比传统方法快速高效得多。这项技术有望加速电池等关键领域的创新,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