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追寻英特尔走过的“绿色足迹”
多年来,英特尔始终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重要使命,将每一次实践都书写为可持续未来的绿色伏笔。在新年伊始,让我们先来一起回顾英特尔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而立下的目标吧~
2030年目标
2020年5月,英特尔制定并发布了2030年RISE战略及目标,分别从水资源有效利用、产品能效、循环经济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目标,并在全球范围内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
英特尔承诺,到2030年:
2040年目标
2022年4月,英特尔承诺到2040 年实现全球业务的“范围1”“范围2”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以提升英特尔产品和平台的能源效率并降低碳足迹,同时与客户和行业伙伴合作,制订各项解决方案,以降低整个技术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足迹。
2050年目标
2023年11月,英特尔在最新发布的气候转型行动方案中,详细介绍了英特尔推进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战略及路径,并承诺到2050年,在整个价值链中实现“范围3”上游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在RISE战略和三大目标的指引下,英特尔在气候、水资源、产品能效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下是在过去的两年里,英特尔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取得的成就:
全球进展:
2022年7月,英特尔已在美国、哥斯达黎加及印度三国实现“水资源全部有效利用”。

2022年8月,英特尔首次发行的绿色债券的净收益将用于绿色建筑、能源效率、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温室气体减排、水资源管理和可再生电力六大领域的相关项目。

2023年1月,英特尔正式向全球数据中心客户推出第四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该处理器的能效与第三代相比提高了约29%。

2023年4月,英特尔总结了2040年目标发布一年以来英特尔所取得的成果和进展:

2023年5月,英特尔宣布其在2022年年度多元化供应商采购金额已达22亿美元。

2023年7月,英特尔亚利桑那州Ocotillo园区荣获国际可持续水管理联盟(AWS)白金级认证证书。

7) 完成4.25亿美元绿色债券收益配置
2023年8月,英特尔宣布已将其首次发行的12.5亿美元绿色债券所得收益中的4.25亿美元分配至特定项目,约占其收益的34%。

2023年12月,英特尔正式向全球数据中心客户推出第五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该处理器的开箱即用能耗比与第四代相比提高了34%。

中国区进展:
2022年8月,英特尔携手产业伙伴,成立绿色数据中心技术创新论坛,并发布“英特尔绿色数据中心技术框架1.0”,加速数据中心运营模式的绿色转型。

截至2022年年底,英特尔成都工厂:
2022年12月,英特尔“云桥湿地”环境保护项目更是获得了由新华网评选的“2022企业ESG杰出环境实践案例”。

2023年2月,英特尔正式宣布绿色低碳理念在PC领域的新实践,将高能低碳新理念融入从PC定义设计到回收循环的全生命周期4大关键环节,旨在将总回收降解率提升至约90%。

2023年4月,主题为“可持续·共未来”的2023英特尔可持续发展大会于北京举办,英特尔分享了自身生产运营可持续战略,并倡导生态伙伴共同携手将可持续计算融入千行百业的数字化创新中。英特尔将绿色数据中心技术框架从1.0升级至2.0,并通过5G+AI+边缘技术,与生态伙伴共同加速可持续解决方案的开发及落地。

2023年4月,在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绿色计算机行业技术研讨会”上,绿色计算机标准工作组正式宣布成立,英特尔与产业生态合作伙伴合力促进计算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通往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英特尔将继续将其落实到生产运营及合作发展的方方面面,践行使命:以可持续计算,通往可持续未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特尔第三季度财报超华尔街预期,净收入达41亿美元。公司通过裁员等成本削减措施及软银、英伟达和美国政府的大额投资实现复苏。第三季度资产负债表增加200亿美元,营收增长至137亿美元。尽管财务表现强劲,但代工业务的未来发展策略仍不明朗,该业务一直表现不佳且面临政府投资条件限制。
美国认知科学研究院团队首次成功将进化策略扩展到数十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微调,在多项测试中全面超越传统强化学习方法。该技术仅需20%的训练样本就能达到同等效果,且表现更稳定,为AI训练开辟了全新路径。
微软发布新版Copilot人工智能助手,支持最多32人同时参与聊天会话的Groups功能,并新增连接器可访问OneDrive、Outlook、Gmail等多项服务。助手记忆功能得到增强,可保存用户信息供未来使用。界面新增名为Mico的AI角色,并提供"真实对话"模式生成更机智回应。医疗研究功能也得到改进,可基于哈佛健康等可靠来源提供答案。同时推出内置于Edge浏览器的Copilot Actions功能,可自动执行退订邮件、预订餐厅等任务。
纽约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的ThermalGen系统能够将普通彩色照片智能转换为对应的热成像图片,解决了热成像数据稀缺昂贵的难题。该系统采用创新的流匹配生成模型和风格解耦机制,能适应从卫星到地面的多种拍摄场景,在各类测试中表现优异。研究团队还贡献了三个大规模新数据集,并计划开源全部技术资源,为搜救、建筑检测、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