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面对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涌现,应如何穿越技术周期,让前沿研究能够快速转化为真正有利于产业和大众的应用?
近日,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南京英麒智能科技2023探索创新日”上,英特尔研究院副总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发表了题为“智·变 拓·界”的主题演讲,分享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对数字化时代半导体行业技术创新的思考,及在诸多前沿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智:数智赋能 大势所趋
中国数字经济正在“量质齐升”,势头正好,据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32年其规模将超过100万亿元,因此,对由半导体所提供的算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宋继强认为,半导体行业已加速迈入“万亿时代”,一方面,英特尔坚信摩尔定律仍将延续,到2030年可在单个封装内集成一万亿个晶体管;另一方面,同样到2030年,预计全球半导体市场的规模将达到一万亿美元(数据为近似值,数据来源:麦肯锡);同时,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腾飞”,万亿级的训练参数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需求。
变:唯变所适 唯义所在
在数字化大潮中,半导体行业只有“唯变所适”,才能“生机盎然”。英特尔便正在加速推进名为“IDM 2.0”的战略转型,在晶圆制造、封装、芯粒、软件等领域多维投入,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在创新方面也有一套独特的逻辑。
宋继强介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一直坚持着“双轮驱动,融合创新”的底层逻辑,即在“创新领域探索”和“规模化商业化导向”的“双轮”驱动下,融合国内外先进技术促进可持续创新。更进一步,宋继强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探索逻辑总结为循序渐进的“3S”,即“发现(Seek)”、“解决(Solve)”和“推广(Scale)”。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会和产业界、学术界的合作伙伴一起发现问题、找到机会,然后进行技术研发和测试以产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其被验证可用之后,利用英特尔在产品、技术平台上的优势和广泛的生态系统合作伙伴进行市场推广,最终实现立足中国的大规模商业化。
落脚到具体实践中,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在不断探索前沿研究领域的同时,也致力于推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本土化应用。
拓:上下求索 奋力开拓
宋继强分享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去年奋力开拓的两个新领域:
界:无界融合 未来可期
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本土化应用方面,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也在与国内产业界、学术界携手全面发力:
在“万亿时代”立于创新前沿
从小想法到大发现,科技创新的车轮不会停歇,正如宋继强所言,“数字化转型正在推动我们探索新的技术高度和广度,我们一定要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在技术方面继续上下求索,找到新的创新点,坚持把好的技术用在好的方面,同时突破现有的限制,在更多领域试验新的应用和商业模式”。
在未来,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会继续致力于开拓从底层技术到现实应用的全栈、前沿研究领域,并帮助强化中国产业界、学术界之间协同创新的网络,承担起推动本土创新的责任,不断探索计算的新可能,推动算力发展。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大语言模型"幻觉"现象的新根源:注意力机制存在固有缺陷。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即使在理想条件下,注意力机制在处理多步推理任务时也会出现系统性错误。这一发现挑战了仅通过扩大模型规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观点,为未来AI架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醒用户在复杂推理任务中谨慎使用AI工具。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中科院自动化所等机构联合发布MM-RLHF研究,构建了史上最大的多模态AI对齐数据集,包含12万个精细人工标注样本。研究提出批评式奖励模型和动态奖励缩放算法,显著提升多模态AI的安全性和对话能力,为构建真正符合人类价值观的AI系统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