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面对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涌现,应如何穿越技术周期,让前沿研究能够快速转化为真正有利于产业和大众的应用?
近日,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南京英麒智能科技2023探索创新日”上,英特尔研究院副总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发表了题为“智·变 拓·界”的主题演讲,分享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对数字化时代半导体行业技术创新的思考,及在诸多前沿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智:数智赋能 大势所趋
中国数字经济正在“量质齐升”,势头正好,据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32年其规模将超过100万亿元,因此,对由半导体所提供的算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宋继强认为,半导体行业已加速迈入“万亿时代”,一方面,英特尔坚信摩尔定律仍将延续,到2030年可在单个封装内集成一万亿个晶体管;另一方面,同样到2030年,预计全球半导体市场的规模将达到一万亿美元(数据为近似值,数据来源:麦肯锡);同时,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腾飞”,万亿级的训练参数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需求。
变:唯变所适 唯义所在
在数字化大潮中,半导体行业只有“唯变所适”,才能“生机盎然”。英特尔便正在加速推进名为“IDM 2.0”的战略转型,在晶圆制造、封装、芯粒、软件等领域多维投入,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在创新方面也有一套独特的逻辑。
宋继强介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一直坚持着“双轮驱动,融合创新”的底层逻辑,即在“创新领域探索”和“规模化商业化导向”的“双轮”驱动下,融合国内外先进技术促进可持续创新。更进一步,宋继强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探索逻辑总结为循序渐进的“3S”,即“发现(Seek)”、“解决(Solve)”和“推广(Scale)”。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会和产业界、学术界的合作伙伴一起发现问题、找到机会,然后进行技术研发和测试以产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其被验证可用之后,利用英特尔在产品、技术平台上的优势和广泛的生态系统合作伙伴进行市场推广,最终实现立足中国的大规模商业化。
落脚到具体实践中,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在不断探索前沿研究领域的同时,也致力于推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本土化应用。
拓:上下求索 奋力开拓
宋继强分享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去年奋力开拓的两个新领域:
界:无界融合 未来可期
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本土化应用方面,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也在与国内产业界、学术界携手全面发力:
在“万亿时代”立于创新前沿
从小想法到大发现,科技创新的车轮不会停歇,正如宋继强所言,“数字化转型正在推动我们探索新的技术高度和广度,我们一定要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在技术方面继续上下求索,找到新的创新点,坚持把好的技术用在好的方面,同时突破现有的限制,在更多领域试验新的应用和商业模式”。
在未来,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会继续致力于开拓从底层技术到现实应用的全栈、前沿研究领域,并帮助强化中国产业界、学术界之间协同创新的网络,承担起推动本土创新的责任,不断探索计算的新可能,推动算力发展。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加利福尼亚大学和萨里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AI系统,能够仅通过简单的手绘素描就在复杂照片中精确识别关键点。这项技术突破了传统机器学习需要大量同类数据的限制,实现了真正的跨模态学习。系统在动物关键点识别任务中达到了39%的准确率,超越现有方法约5个百分点,并且在真实手绘素描测试中表现稳定。该技术有望在生物学研究、医疗诊断、工业检测等多个领域找到广泛应用。
AI系统正变得越来越善于识别用户偏好和习惯,像贴心服务员一样定制回应以取悦、说服或保持用户注意力。然而这种看似无害的个性化调整正在悄然改变现实:每个人接收到的现实版本变得越来越独特化。这种认知漂移使人们逐渐偏离共同的知识基础,走向各自的现实世界。AI个性化不仅服务于我们的需求,更开始重塑这些需求,威胁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当真相本身开始适应观察者时,它变得脆弱且易变。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DOTRESIZE技术,通过最优传输理论实现AI大模型智能压缩。该方法将相似神经元合并而非删除,在保持性能的同时显著降低计算成本。实验显示,压缩20%后模型仍保持98%性能,为AI技术普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