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8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举办,在“服务合作促发展 绿色创新迎未来”的主题下,“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2022中国碳中和经济发展论坛”“气候经济高峰论坛”等24场论坛会议及推介洽谈活动,以及环境服务专题展区,将绿色双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明确释放了“绿色信号”。
图:服贸会场馆
早在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30·60目标”,定调国家级绿色发展战略。今天,“双碳”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国家政策接连发布,大众也通过购买高能效家电、光盘行动、旧物回收等环保行为,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创新的主体,海尔、伊利等中国企业以绿色科技加速“双碳”进程,助力“30·60目标”早日达成。
科技助力绿色产品创新
当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落实程度。
今年以来,科技部把实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作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中国科学院也启动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提出突破若干支撑碳达峰的关键技术,探索支撑碳中和目标的颠覆性、变革性技术。
8月,我国成功发射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进入碳汇监测遥感时代。句芒号卫星配置超过5个光谱相机进行5个角度综合观测,实现了数据的“准、全、细、精”,证明了科技创新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布局一马当先,企业创新紧跟其后。伊利从食品降碳入手,采取节能减排和碳排放交易的方式实现碳中和,达到碳的相对零排放,推出中国首款“零碳牛奶”。这款“零碳牛奶”来自“种养一体化”生态循环有机牧场,加工于以清洁能源驱动运转的绿色工厂,并通过大批量直达的方式被运往冷链运输基地,实现全产业链加速减碳。一箱“零碳牛奶”能够减少约7.7KG的碳排放量,相当于开39公里汽油车的碳排放量。
伊利不是个例。
7月底,商务部等13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开展全国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推进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9条鼓励政策;8月,工信部等4部门印发《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家电业绿色、智能、健康产品供给明显增加,智能家居等新业态将加快发展。在系列利好政策下,大众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海尔。
以科技助力绿色家电产品创新,海尔是先行者。面向家庭生活场景,海尔冰箱、洗涤、空调、热水器、厨电、冷柜六大产业已获得碳足迹证书,将绿色科技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海尔博观冰箱是行业首个低碳聚氨酯材料冰箱,聚氨酯是绿色可回收材料,与传统原料相比,可降低50%的碳排放。冰箱废弃后,可以在海尔莱西再循环互联工厂进行拆解回收,该工厂一期项目每年可以拆解200万台废旧家电、改性造粒3万吨,是家电回收拆解行业的先行者。
图:海尔绿色再循环互联工厂9月2日正式投产
除了博观冰箱外,海尔还研发出燃电混动热水器,通过在清洁能源方案和节能技术上的创新,大幅减少CO2排放;研发出可变分流技术,对于一台1.5匹的海尔冷媒变流空调,可以实现全年能效比国家标准新一级能效同匹数的空调高出12%;研发出中国首台磁悬浮中央空调,其离心机运动部件实现了0摩擦,实现节能效率超过50%,目前已覆盖酒店、医院、数据中心、轨道交通、工业生产、商业地产等多类公共场景,自诞生以来累计节约23亿度电。
此外,面向低温储存的特殊场景,海尔创造性地研发出-150℃的碳氢制冷冰箱,它采用环保的碳氢制冷剂和LBA聚氨酯发泡设计,实现GWP值(全球变暖潜能值)接近0,为深低温储存领域提供了更加绿色、安全、智能的解决方案,以省电30%的效率领先行业。
未来世界是什么样?我们无法精准预知。但毋庸置疑的是,绿色环保不会缺席。
科技加速低碳生产转型
产品的绿色创新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生产系统的低碳转型也开展地轰轰烈烈,加速驶向可持续的彼岸。
众所周知,“双碳”目标将推动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其本质是推动增长方式、能源系统及生活方式的转型。产品的背后是生产,末端治理的上游是源头减碳,如今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开始摸索自己的“低碳生产”之路。
很少有人将一瓶饮料、一盒牛奶、一包蔬菜与碳减排、碳中和联系在一起,而现在一瓶汽水也有了自己的“零碳工厂”。今年,元气森林建设了第一家360°零碳数字化工厂,使用数字碳管理系统,叠加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的使用,工厂年减少约2.4万吨CO2排放。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碳排放量每年将近100亿吨,占全球年碳排放量的约四分之一,能源、电力、工业等传统高耗能产业亟待绿色转型。近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我国工业领域减碳划定“路线图”。
目前,位于青岛的海尔中德生态园已经打造成为全球首个碳中和“灯塔基地”。依托海尔旗下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中德生态园搭建了智慧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引入了燃气三联供系统、分布式光伏等,通过自主研发IEMS总控系统算法模型,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智能调控,每年可减少碳排放3.26万吨。目前,这一标准化模式正复制到海尔在全国的15个工业园区、55个互联工厂,预计全国范围内的海尔工业园区将全部提前实现碳中和。
相较大企业,中小型工业企业的降耗需求更为强烈,因为降耗直接意味着降成本。然而,受技术、资金实力所限,中小企业难以靠自己达成这个目标。对此,海尔等大企业开放自己的技术和资源,支持中小企业探索绿色低碳之道。
传统高能耗企业鲁中耐火,每条窑炉产线每天需使用约5000立方燃气,通过应用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智慧窑炉云工厂解决方案,4条炉窑生产线已升级为全自动化控制窑炉,整体生产线节省天然气15%以上。
综合性企业美心集团的空压站用电量占全厂用电的12%,卡奥斯以“0投资”、定制化设计为其打造了智慧能源空气压缩机托管方案,优化两座空压站设备,一年内节约120万度电,减排CO2 942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8.8万棵。
减碳成效背后是科技创新。卡奥斯近期发布的D³OS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可以实时构筑一个“虚拟工厂”进行数字化计算,一是能及时做出决策,节省人力物力成本,二是通过仿真模拟,调试现实生产流程,有效降低试错成本。举例来说,卡奥斯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卧龙电机打造了虚拟制造车间,实现企业总体设备故障处理时间降低28%,设备综合效率提升16%。
图:D³OS数字孪生解决方案
生产力结构重塑的时代,科技助力“双碳”已成为必答题。目前,我国双碳科技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论文数量全球领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正走在绿色科技加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DeepSeek 的 AI 模型在处理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对数据中心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引发了科技股抛售,但业内专家认为,这项创新将推动 AI 应用普及,促进大规模和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更高效的 AI 算法有望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加速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Rivian 正全面推进 AI 技术整合,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平台,以挑战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公司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免手驾驶,2026 年达到 L3 级自动驾驶。Rivian 还将在车载系统中广泛应用 AI 技术,提供语音交互等功能,并计划推出更实惠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
Postman 发布了 AI 代理构建器,这是一款创新的生成式 AI 工具。它允许开发者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API 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构建、测试和部署智能代理。这一工具旨在简化 API 交互、优化工作流程,并支持创建能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代理,标志着 API 优先的 AI 开发迈出了重要一步。
微软第二财季利润同比增长10%,人工智能年化收入达130亿美元。然而,云计算业务未达预期,下季度指引不及预期,导致盘后股价下跌。公司资本支出创新高,以满足AI和云需求。尽管Azure增长放缓,但微软对下半年增速加快持乐观态度。同时,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崛起引发业界对AI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