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芯启数智 共创美好”2022英特尔中国数据中心合作伙伴技术峰会于杭州举办。峰会现场,英特尔数据中心平台技术与架构部中国区总经理王飞与合作伙伴共同启动了绿色数据中心技术创新论坛成立仪式。
绿色数据中心技术创新论坛集合了20家ICT产业上下游厂商,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加速数据中心运营模式的绿色转型,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碳中和计算提供坚实的基石,以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论坛成员包括阿里云、百度智能云、比赫电气、哔哩哔哩、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英维克、GDS万国数据、浩云长盛、新华三、浪潮信息、英特尔、京东云、联想、立讯精密、宁畅、腾讯云、超聚变和中兴。秉持着可持续发展战略,英特尔将通过该论坛积极发挥产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技术“手印”,助力数据中心节能减碳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绿色数据中心创新技术论坛中的一员,英特尔针对当前冷板液冷技术设计与验证标准不统一这一市场痛点,与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打造出《绿色数据中心创新实践——冷板液冷系统设计参考》。该参考设计通过面向更广泛的产业伙伴展现冷板液冷技术关键部件的研究进展,来共同促其标准化,进而降低设计与使用成本,推动建立并完善冷板液冷的生态系统,是产业伙伴紧密合作、联合创新的重要成果。英特尔与包括CSP、运营商、企业用户、OEM、液冷部件商与服务器托管商在内的众多合作伙伴均参与编纂,旨在与冷板液冷生态伙伴及潜在使用者分享对于冷板液冷技术关键部件设计选型的考量,推动建立完善冷板液冷生态系统产业成熟度。
王飞表示:“节能减碳对企业、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打造绿色数据中心、践行减碳已势在必行。身为绿色数据中心技术创新论坛的一员,英特尔会始终与众多产业伙伴紧密合作,扩大技术‘手印’,以更多技术解决方案加速数据中心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为与产业链共同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可持续发展,英特尔还发布“英特尔绿色数据中心技术框架”,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绿色节能解决方案。该技术框架在高能效与高功率密度、先进散热技术和基础设施智能化三个垂直领域,以及XPU、服务器、机架、数据中心四个水平方向,提供了一系列的从器件级到服务器系统、机架和数据中心层级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参考设计。
英特尔根据不同细分市场客户的痛点打造的客制化解决方案,如:丰富的冷板式液冷和浸没式液冷参考设计与最佳实践; 用以支撑带内系统状态感知与AI运维和待机功耗优化技术的英特尔Speed Select技术;对存量数据中心能效与上架率提升效果明显的机柜功率钳制管理与英特尔Turbo机柜技术,以此帮助客户降低能耗,高效迈向“双碳”目标。
同时,本次会上还发布DC-MHS服务器行业设计标准和开放通用服务器平台(OCSP)两个服务器模块化设计标准,分别面向互联网和企业的国际市场、通用服务器市场。模块化设计标准大大简化了设计并降低成本,极大减少了电子废料和碳排放,支持可循环经济。
秉持着减少碳“足迹”,扩大技术“手印”的战略,英特尔在生产运营、技术产品、产业联动三管齐下,以长期的坚持和投入坚定不移地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践行宏旨:创造改变世界的科技,造福地球上每一个人。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在Edge浏览器中推出了名为"Copilot Mode"的新功能,让用户在AI助手的帮助下浏览网页。该AI助手能理解用户的研究内容,预测用户需求并代为执行操作。目前该功能仍为实验性质,默认需用户主动开启且免费提供给Mac和PC用户使用。功能包括搜索、聊天、网页导航辅助等,还能处理预约、购物清单制作等任务,并可作为研究伙伴查看所有打开的标签页进行产品比较或在线研究。
上海AI实验库推出YUME系统,用户只需输入一张图片就能创建可键盘控制的虚拟世界。该系统采用创新的运动量化技术,将复杂的三维控制简化为WASD键操作,并通过智能记忆机制实现无限长度的世界探索。系统具备强大的跨风格适应能力,不仅能处理真实场景,还能重现动漫、游戏等各种艺术风格的虚拟世界,为虚拟现实和交互娱乐领域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Copilot+ PC在企业市场渗透缓慢,IT决策者对其专有Windows AI功能印象一般。尽管微软推出了配备NPU芯片、支持40+ TOPS算力的高端笔记本,但企业更关注Windows 11设备更新等优先事项。分析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欧洲AI PC出货量中,Copilot+ PC仅占9%。其专有功能如Recall、Click to Do等主要面向消费者,对企业价值有限。企业购买此类设备更多是基于硬件升级周期和对未来AI应用的投资,而非当前AI功能需求。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开发了革命性的AI编程验证方法,让大语言模型能够在最小人工干预下自动生成和验证程序规范。该方法摒弃传统的人工标注训练,采用强化学习让模型在形式化语言空间中自主探索,在Dafny编程验证任务上显著超越现有方法,为AI自主学习开辟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