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外部环境变革还是客户需求变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不过信创产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少,比如技术路线复杂多样、核心业务升级驱动IT架构转型等。
为了帮助行业客户拥抱信创,易捷行云EasyStack在北京正式发布新一代全栈信创云,并推出5大系列信创云产品及全栈信创云服务目录,并针对金融行业用户信创需求推出9大金融信创云解决方案。
三大判断明确2021信创云元年
在易捷行云EasyStack创始人兼CEO陈喜伦看来,易捷行云EasyStack的创新之路可以概括为四点:开源、世界级产品创新、专注于金融行业、国际化。
2019年到2020年,易捷行云EasyStack定义为信创云的萌芽期,今年将会迎来信创云部署的爆发期,2021年将是“信创云元年”。为什么这样说呢?陈喜伦主要是基于以下三大判断:
第一,在中国,超级巨大的市场、超级规模的用户、超级复杂的场景推动垂直应用创新;第二,人才是创新核心。中国已经拥有一大批世界级的基础软硬件人才,以及良好的孵化和创新机制;第三,新思路、新技术、新赛道。中国可以抛开IT传统架构的历史包袱,采用新思路、新技术在新赛道上创新。
当前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很多行业来说,他们对于信创已经达成共识。既然信创的机遇已经明确,那么如何抓住这样的机会呢?陈喜伦说,信创云是行业客户迎接信创的重要手段,而且信创云具有全新的内涵。
五大产品打造新一代全栈信创云
易捷行云EasyStack一直是长期主义者,从2019年大力投入信创产业,截止目前已经建设了100多朵信创云。而在此次发布会上,易捷行云EasyStack最新发布全栈可进化、一云多芯的新一代全栈信创。
目前很多信创云和信创方案还是采用“新瓶装旧酒路线”,比如仅仅是单层替代,而不是从芯到云全栈可信;架构平台还是虚拟化与云管平台等。
易捷行云EasyStack联合创始人兼CTO刘国辉表示,创新意味着不能再走老路,一定是高起点、高速度。“好的创新确实是在于找到正确的非共识”。
易捷行云EasyStack是一家以技术为本的公司,其新一代全栈信创云基于数字原生架构,通过数字原生引擎对底层多种芯片架构的兼容与高度抽象,为上层提供稳定的底座,通过云开放平台解耦平台与服务,提供面向全栈的统一平台能力,实现逻辑一体,物理分离。
基于新一代全栈信创云,易捷行云EasyStack同时发布一云多芯、信创云基础设施、高性能信创云存储、信创安全容器、全栈信创云开放平台5大产品及《新一代全栈信创云产品及成功案例白皮书》。
九大方案加速信创行业落地
当前,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速,特别是金融行业金融行业在技术能力和技术理念领先,在信创建设也会成为行业信创风向标,对其他行业产生借鉴意义。
产品能力与行业需求之间需要场景化解决方案进行匹配,通过不同云产品和能力的编排形成场景化的云服务目录。
为满足金融用户建设信创云的需求,易捷行云EasyStack同步发布了新一代金融全栈信创云以及《新一代金融全栈信创云解决方案及成功案例白皮书》,推出了“永续生命周期的全栈信创云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一云多芯的开发测试云解决方案”,“互联网金融信创云解决方案”,“分布式信创云支撑主机下移解决方案”,“分布式核心系统云化部署解决方案”,“高效易用的信创云上邮件系统解决方案”,“按需拉取的一体化协同云办公解决方案”,“安全异构桌面云解决方案”,“金融信创云安全解决方案”9大金融信创解决方案,帮助金融机构更加从容应对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和生态面的的挑战,能够逐步实现全面满足办公类系统的应用、金融机具应用、一般业务系统应用和重要业务系统等场景的应用需求,助力金融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易捷行云EasyStack联合创始人兼COO王瑞琳表示,在信创方面,金融行业并不是最早的,但却是要求最高的。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驱动下,很多金融客户考虑在金融信创建设的同时,完成信息化的重构和应用的升级。
易捷行云EasyStack服务了1000多家中大型用户,积累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全栈能力,在金融行业有超过100个用户,并已经开始为金融用户建设信创云。通过深耕金融行业,易捷行云EasyStack能够打造标杆行业,对于其他行业的拓展能够起到示范效应。
“从行业要求,到应用筛选、行业监管认证等等一整套服务。易捷行云EasyStack不仅是一个云提供商,更是一个端到端全栈云解决方案提供商。”王瑞琳最后说。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过去的一年对极越来说压力不小,背靠百度的智驾能力、吉利的架构支持,单拎出哪一个,都是业内前列的水平,但销量和同行一比却惨
非夕科技,一家在通用智能机器人领域处于全球技术领先地位的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先进仿人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
AI对云厂商资本开支需求的拉动始于2023年四季度,据一季度各大云厂商的资本开支及指引,预计2024年北美云商资本开支有望重回高速
苹果以创新和引领潮流著称,但近年来苹果推出的产品大多被认为是常规升级或是对市场趋势的跟进,而非真正的创新突破。反观华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