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上午,“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青岛基地”(以下简称“青岛基地”)奠基仪式在青岛市崂山区举行。青岛市副市长耿涛,崂山区委书记孙海生,中科曙光总裁历军、高级副总裁任京暘,曙光国际总裁蒋丹东出席奠基仪式。
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的信息技术领域首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由中科曙光牵头、联合行业各方力量共同组建,致力于构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和基石。青岛基地的启动是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生态协同与区域联动发展的又一重要部署。
奠基仪式上,耿涛副市长在致辞中表示,青岛基地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创新驱动、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引进的重要支撑项目。青岛市将围绕该基地,进一步聚集国内外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科技及产业创新资源,加速打造以人工智能、计算服务、智能制造等为核心的高端信息产业集群。
崂山区委书记孙海生指出,先进计算和人工智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进器,青岛基地将借助曙光在中国信息产业中的领军地位和技术优势,打造集进计算技术研发、生产和运营于一体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它的启动建设,必将为崂山“战略北进”提供有力促动,也必将为青岛“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注入强大技术创新支撑,为崂山再次创业的发展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科曙光总裁历军表示,青岛基地的启动是中科曙光进一步深化与青岛、崂山的产业合作结出的硕果,曙光公司将与青岛市政府共同在科学研究、产业创新孵化、产品研发与生产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用核心技术赋能产业培育生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与生态链,实现高端先进计算产业在青岛快速聚集。
项目所在的崂山区,建区26年来,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打造了金融、科技和旅游这三张城市名片。特别是近年来,崂山区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崂山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强势开启“战略北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聚集群发展,拉开了崂山再次创业新格局。目前,崂山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421家;全市6家独角兽企业中,有5家在崂山,成为全省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按照计划,中科曙光将在青岛基地部署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产业生态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设施,快速在青岛建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国产化软硬件的产业链体系,并依托青岛的战略地位,向“一带一路”国家进行产业拓展。
据悉,青岛基地主要用于高端服务器生产线及配套研发设施的建设。该项目的启动,将使我国先进计算领域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进一步深度融合,依托核心技术,一个以企业为核心的“小核心、多平台、大网络”的产业创新生态正逐步形成。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特尔携手戴尔以及零克云,通过打造“工作站-AI PC-云端”的协同生态,大幅缩短AI部署流程,助力企业快速实现从想法验证到规模化落地。
意大利ISTI研究院推出Patch-ioner零样本图像描述框架,突破传统局限实现任意区域精确描述。系统将图像拆分为小块,通过智能组合生成从单块到整图的统一描述,无需区域标注数据。创新引入轨迹描述任务,用户可用鼠标画线获得对应区域描述。在四大评测任务中全面超越现有方法,为人机交互开辟新模式。
阿联酋阿布扎比人工智能大学发布全新PAN世界模型,超越传统大语言模型局限。该模型具备通用性、交互性和长期一致性,能深度理解几何和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推理"学习真实世界材料行为。PAN采用生成潜在预测架构,可模拟数千个因果一致步骤,支持分支操作模拟多种可能未来。预计12月初公开发布,有望为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低成本合成数据生成。
MIT研究团队发现,AI系统无需严格配对的多模态数据也能显著提升性能。他们开发的UML框架通过参数共享让AI从图像、文本、音频等不同类型数据中学习,即使这些数据间没有直接对应关系。实验显示这种方法在图像分类、音频识别等任务上都超越了单模态系统,并能自发发展出跨模态理解能力,为未来AI应用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