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企业级云服务商青云QingCloud自主研发的QingCloud云平台、QingStor NeonSAN、KubeSphere容器平台均已完成与基于鲲鹏处理器的华为TaiShan 200服务器的兼容性测试与认证。此外,青云QingCloud还成为华为智能计算认证解决方案伙伴。此次产品兼容性互认标志着青云QingCloud云平台、存储及容器平台均可以完全支持并兼容华为TaiShan 200服务器,在云计算全面国产化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如今,信息安全和信息化相关建设已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信息技术创新对于支撑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正如政府也不断倡导自主研发和拥有知识产权,加快推进国产自主研发替代,打造突破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
新一代信息浪潮的到来,云计算相关技术已经是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不可或缺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与此同时,有别于传统IT行业国外品牌起步早、持续占据优势地位的局势,云计算技术的兴起成为了中国公司通过软件研发能力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青云QingCloud是一家具备完全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型企业,从成立之初,便将自身在技术上的领先性和创新性优势作为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多年深耕,如今的青云QingCloud已成长为国内云计算产业的领军企业和极具影响力的国有品牌,并打造出了一套完全自主研发、中立可靠、灵活开放的全维云平台,成为国产云计算高地的占领者,持续为数字世界的高效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此前,青云QingCloud已经与中科海光、中科可控旗下基于国产海光处理器开发的天阔H系列服务器的产品兼容性互认。
除此之外,青云QingCloud 还发布了《企业核心业务数据库云化转型解决方案》白皮书,依托QingStor NeonSAN为代表的“基于分布式存储的Oracle解决方案”,为企业核心数据库云化转型提供一条理想路径,并以此推动数据库国产化进程。而KubeSphere容器平台,借助青云QingCloud全栈云产品体系和生态,实现了性能最优,向下兼容青云QingCloud存储、网络以及负载均衡等产品,打造健壮的基础设施;向上赋予客户DevOps、微服务治理和应用管理的能力,针对客户需求进行性能优化,满足企业各种业务诉求。以上两者均是青云QingCloud推动国产化进程中重要的力量,也是此次认证重要的组成部分。
成立7年以来,青云QingCloud已为包括江苏交控、首发集团、广东省公路局、陕西省信息中心、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泰康保险、中国太平、华润创业、本钢集团、京博控股、国航、四川航空等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支柱型产业提供创新的技术思路和优质的服务体验。
未来,青云QingCloud 将在持续发挥领先的技术优势与服务能力的同时,聚焦于国内云产业和生态的构建。在积极打造优质国产品牌的同时,与合作伙伴一起加速云计算产业的全面国产化进程。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Gartner预测,到2030年所有IT工作都将涉及AI技术的使用,这与目前81%的IT工作不使用AI形成鲜明对比。届时25%的IT工作将完全由机器人执行,75%由人类在AI辅助下完成。尽管AI将取代部分入门级IT职位,但Gartner认为不会出现大规模失业潮,目前仅1%的失业由AI造成。研究显示65%的公司在AI投资上亏损,而世界经济论坛预计AI到2030年创造的就业机会将比消除的多7800万个。
CORA是微软研究院与谷歌研究团队联合开发的突破性AI视觉模型,发表于2023年CVPR会议。它通过创新的"区域提示"和"锚点预匹配"技术,成功解决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大挑战——开放词汇目标检测。CORA能够识别训练数据中从未出现过的物体类别,就像人类能够举一反三一样。在LVIS数据集测试中,CORA的性能比现有最佳方法提高了4.6个百分点,尤其在稀有类别识别上表现突出。这一技术有望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零售、安防和辅助技术等多个领域。
人工智能正从软件故事转向AI工厂基础,芯片、数据管道和网络协同工作形成数字化生产系统。这种新兴模式重新定义了性能衡量标准和跨行业价值创造方式。AI工厂将定制半导体、低延迟结构和大规模数据仪器整合为实时反馈循环,产生竞争优势。博通、英伟达和IBM正在引领这一转变,通过长期定制芯片合同和企业遥测技术,将传统体验转化为活跃的数字生态系统。
中国电信研究院联合重庆大学、北航发布T2R-bench基准,首次系统评估AI从工业表格生成专业报告的能力。研究涵盖457个真实工业表格,测试25个主流AI模型,发现最强模型得分仅62.71%,远低于人类专家96.52%。揭示AI在处理复杂结构表格、超大规模数据时存在数字计算错误、信息遗漏等关键缺陷,为AI数据分析技术改进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