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特尔RSD(Rack Scale Design)、浪潮InCloudRack融合架构整机柜服务器以及InCloud Openstack云管理平台的运营级NFV解决方案
MWC2017浪潮与中国电信、英特尔联合发布首个运营级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整机柜解决方案。此方案基于英特尔RSD(Rack Scale Design)、浪潮InCloudRack融合架构整机柜服务器以及InCloud Openstack云管理平台,承载BSS和OSS等电信关键业务系统,将在中国电信网络重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电信计划在区域和边缘的POP业务、移动核心网的NB-IOT业务等多个网络系统试用该方案。
现场展示的NFV解决方案,对以vIMS为例的NFV RACK综合承载能力,基于vBRAS的宽带用户接入与体验等多个应用场景进行了测评,展示了令人满意结果,并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NFV技术首席架构师欧亮博士表示,此方案具备分层解耦的基础集成环境,以及资源池规模扩展和跨厂商兼容能力,支持各类固移虚拟化网元的敏捷部署,是运营商中首个自主设计的大型NFV整机柜专业设备,是网络重构中对设备演进技术的一次重要探索,为各类电信云的业务承载提供了运营级基础设施。
开放生态,从计算到NFV
伴随5G技术不断成为热议话题与行业聚焦点,NFV商用化正处于爆发的前夜,多数咨询机构曾预测NFV将于2020年实现大规模商用, 2016年中国SDN/NFV大会发布的《NFV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未来五年,SDN/NFV国内市场规模接近2500亿元。而且,2017年将是继近几年小范围验证后的一个加速部署年,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制定了各自的网络重构计划,并开始实施。美国运营商比如AT&T,加快SDN/NFV步伐,转型战略从5年缩短到2年。
NFV使得原有封闭专有的网络系统被虚拟化及通用x86硬件分层解耦替代,从而给传统的服务器产业带来增长空间。作为中国领先的计算方案和服务供应商,浪潮显然已经为抓住NFV机遇做好了准备,浪潮集团副总裁胡雷钧表示,NFV就是用计算重构网络,是ICT融合的主流实现方式。作为计算平台方案供应商,浪潮对传统的电信用户需求有着深厚的理解,在云计算、数据中心以及高可用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方案,浪潮已经与诺基亚、西门子、思科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自己领先的计算技术与伙伴的业务方案相结合,共同为客户提供NFV整体方案。
浪潮NFV的互联网基因
本次在MWC上展示的方案并没有采用机架或者刀片形态,而是采用被互联网运营商大量部署的创新的下一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整机柜。这种形态的部署效率、部署密度、投资回报等都远远优于其他形态,仅是部署密度就可以提升了47%。浪潮希望将这一产品形态从互联网引入传统电信数据中心,让用户不仅实现网络架构的变革,也是同时实现数据中心层面的变革。
浪潮在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是BAT等互联网巨头的最大服务器供应商,其整机柜服务器SR已经累积出货超过100000节点,市场份额超过70%。浪潮希望能够将服务互联网大型数据中心的经验和技术,用来服务电信运营商,创造新的客户价值。
此次方案搭载的英特尔®Rack Scale Design(RSD),也是针对下一代数据中心的重要技术之一。该技术可以实现计算、存储和I/O等不同类别资源的跨平台整合,并构建多厂商设备的统一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中心级别的统一管理。中国电信与英特尔以及浪潮共同展示的NFV解决方案,不仅验证了RSD能在部署复杂度、承载能力、灵活性、可靠性以及高可用性等方面提供电信级参考方案,也是运营商实施云化部署,推进网络转型的重要尝试。
浪潮将上述技术带到NFV领域,逐步扩大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为运营商的网络转型提供更优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就是希望用户能够在从新部署的业务开始,逐步扩大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从而最终实现数据中心的整体升级和变革。
NFV,变革或许刚刚开始
NFV虽然在商用应用爆发的前夜,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产业技术标准,各个厂商的技术事实上仍然是相对封闭状态,电信运营商网络的转型——将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从基于专有架构的传统设备转向基于开放、通用平台仍在路上。 浪潮胡雷钧表示,NFV仍然是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但是可以肯定传统电信网络的DC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电信行业与互联网行业对于计算方案的需求也日益趋同,ICT融合的大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一个开放融合的产业生态会逐步形成,浪潮已经是OpenStack组织的黄金会员、OCP组织的铂金会员,正在申请加入OPNFV,浪潮将继续秉承开源,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领域的NFV开源项目,协同产业伙伴,加速NFV产业生态成熟,助力运营商网络转型,迎接5G时代的到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Gartner预测,到2030年所有IT工作都将涉及AI技术的使用,这与目前81%的IT工作不使用AI形成鲜明对比。届时25%的IT工作将完全由机器人执行,75%由人类在AI辅助下完成。尽管AI将取代部分入门级IT职位,但Gartner认为不会出现大规模失业潮,目前仅1%的失业由AI造成。研究显示65%的公司在AI投资上亏损,而世界经济论坛预计AI到2030年创造的就业机会将比消除的多7800万个。
Meta与特拉维夫大学联合研发的VideoJAM技术,通过让AI同时学习外观和运动信息,显著解决了当前视频生成模型中动作不连贯、违反物理定律的核心问题。该技术仅需添加两个线性层就能大幅提升运动质量,在多项测试中超越包括Sora在内的商业模型,为AI视频生成的实用化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人工智能正从软件故事转向AI工厂基础,芯片、数据管道和网络协同工作形成数字化生产系统。这种新兴模式重新定义了性能衡量标准和跨行业价值创造方式。AI工厂将定制半导体、低延迟结构和大规模数据仪器整合为实时反馈循环,产生竞争优势。博通、英伟达和IBM正在引领这一转变,通过长期定制芯片合同和企业遥测技术,将传统体验转化为活跃的数字生态系统。
上海AI实验室发布OmniAlign-V研究,首次系统性解决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人性化对话问题。该研究创建了包含20万高质量样本的训练数据集和MM-AlignBench评测基准,通过创新的数据生成和质量管控方法,让AI在保持技术能力的同时显著提升人性化交互水平,为AI价值观对齐提供了可行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