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服务器频道 04月21日 新闻消息(文/于泽):最早以存储器业务起家,后转型处理器业务并大获成功。在SSD领域,它算不上先驱,但确实是一个实力强劲的追赶者,它就是英特尔。在很多人眼里都只是知道它的处理器,无论是笔记本、手机还是服务器领域,它都是重要的玩家,其实在很多其它领域它或是重要的玩家,或正在成为重要的参与者,比如SSD领域。
在日前召开的IDF16(2016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非易失性存储器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Robert B. Crooke重点分享了英特尔在SSD产品、市场战略等方面的布局。
放眼世界
从产品层面看,英特尔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SSD产品线布局,涵盖数据中心、商用终端、消费电脑、物联网与嵌入式等各个领域。比如,面向云和数据分析领域中读取密集型应用的DC P3320/P3520系列,专为对7x24可访问性与故障切换能力有较强需求的关键业务云平台与企业设计的双端口PCIe固态盘DC D3700/D3600系列,专为入门级云和数据中心部署设计的DC S3100系列,面向超极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等推出的低功耗、高性能、高可靠性的540s系列,以及针对商用客户端研发的Pro 5400s系列和面向嵌入式与物联网应用推出的E5400s、E5410s系列。
英特尔拥有完整的SSD产品线布局
从市场格局看,尽管是后来者,但当前英特尔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根据英特尔和西数联合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的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英特尔在企业级SSD市场占到了43%的份额,其中27%是英特尔自己的SATA和PCIe产品,其余则是跟西数合作的SAS产品。Robert表示,SSD市场还在不断增长,他们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200亿美金左右的规模,而且之前占到很大比例的SATA产品未来会更多被PCIe产品所取代,SAS则会局限在一个比较小的份额上。
这也可以说是英特尔SSD接下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在采访中,Robert重点提及了英特尔SSD接下来的两项重点战略。一个是在英特尔强势的领域,比如服务器、消费级的笔记本等方面大力推广,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存储技术,除此之外,IoT将是接下来一个比较大的增长点。二是利用颠覆性的技术来取代传统像HDD这样的技术。
具体来说,有三个具体策略,一是技术驱动,包括3D NAND、3D XPoint都将是未来很重要的推动力;二是客户激励,Robert表示,英特尔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很多行业都有很深的耕耘,他们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未来这方面的工作还将进一步加强;三是平台互联,作为IA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英特尔知道怎样改善CPU或者说芯片组,能使存储更好地发挥性能,从而提升整个平台的层次。
关于技术本身,这里不做过多展开,拿3D NAND来说,尽管英特尔推出的晚,但却能领先友商(英特尔第一代3D NAND产品容量380GB,三星第三代3D NAND产品容量256GB)。至于3D XPoint就更不用说了,绝对称得上颠覆,延迟是目前NAND闪存的千分之一,耐用性也是目前闪存的1000倍,密度是NAND的10倍。当然,就是不知道价格会是NAND的几倍,但不管几倍,这都将是划时代的一项技术突破。
聚焦中国
以上部分可以理解为英特尔面向全球的整体SSD战略。除此之外,面对广阔的中国市场,Robert还透露了进一步的计划,包括为英特尔大连工厂投资35亿美金,用于3D NAND产品的生产,包括产品线的进一步丰富。
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非易失性存储器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Robert B. Crooke
Robert表示,英特尔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承诺一如既往,我们希望工厂在今年下半年能实现量产,也希望能带给中国用户更多、更适合的存储解决方案。
落实到执行层面,首先,拓展行业纵深,经过详尽周密的市场调研,英特尔把精力聚焦在十个行业,然后把来自全球的解决方案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升级,从而真正去帮助用户的业务升级。
Robert在采访中分享了几个案例,而这也可以说英特尔存储解决方案在中国落地的几种方式。第一个案例是直接对最终用户,英特尔跟中国银行和完美世界做了Ceph的解决方案。第二个层级,英特尔和ISV来合作,比如顺网科技、X SKY,来提升最终解决方案的性能。第三类是和系统集成商,比如南瑞。第四类是跟OEM厂商,包括海康威视、希沃等。
通过这样一系列方法,英特尔希望能够更好地帮到客户。Robert B表示,我们在大连建厂,意味着英特尔要立足于中国,服务中国的客户。基于这样一个承诺,我们希望能和我们的最终用户、ISV、SI、OEM一起,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临近年底,苹果公布了2024年App Store热门应用和游戏榜单,Temu再次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多的免费应用。
云基础设施市场现在已经非常庞大,很难再有大的变化。但是,因为人们可以轻松地关闭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就像开启它们那样,预测全球云基础设施开支可能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