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控制力,唯一比垄断和寡头地位更强大的,就是数量支撑下的市场份额。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技术层面来看,半导体乃至整个IT行业竞争的实质都是占比的胜利、是数量的胜利。
纵观当下,也许没有哪支技术力量能够在数量上与Arm相抗衡。尽管去年秋季已经成功上市,但日本企业软银集团仍持有该公司90%的股份。Motorola 68000和IBM/Motorola PowerPC都曾有机会占据客户端与嵌入式业务,但最终在Arm的攻势下迅速溃败。PowerPC也曾竭尽全力接掌数据中心,但英特尔和AMD脱胎自台式机的x86架构异军突起,将大部分数据中心收益纳入囊中。至于智能手机平台,则从诞生之初就是Arm的优势战场,x86经过几次尝试仍无法咬下自己的一块。
如今,Arm已经在数据中心领域站稳了脚跟,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主要归功于亚马逊云科技对Arm架构的热情采用,先是Nitro DPU,之后是Graviton服务器CPU。由此开始,全球规模最大的服务器与存储综合体渐渐归于Arm的掌控。无独有偶,阿里云也迅速跟进,推出自家倚天CPU;腾讯发布紫霄CPU;微软方面拥有Cobalt CPU;预计谷歌也将凭借自家“Maple”CPU加入这场Arm服务器争夺战。富士通、英伟达和Ampere Computing也分别拿出自家方案,通过独特设计满足HPC和AI用户群体的需求。此外,欧洲、中国和印度的政府也在支持基于Arm架构的超级计算机和云基础设施设计。唯一的例外就只有Meta Platforms,他们似乎打算跳过Arm、直接在首款原研芯片中选择RISC-V架构。
Arm也许并不是成本最低廉的架构,但可以说是当前各类计算架构中风险最低的选项。华尔街分析人士坦言,这也是Arm公司最早吸引到关注的主要原因。在计算领域引入RISC-V之前,总需要先做一番评估和衡量;但Arm则不同,几乎不会出什么岔子。当然,RISC-V生态的不少管理者(包括Tenstorrent和SiFive)也在逐步建立起许可和特许权订阅业务,与当初的Arm一样努力在智能手机平台上开疆辟土,希望能在宏观衰退的大背景之下参与到数据中心的市场竞争当中。
早在近十年前,我们就曾讨论过Arm架构的各种版本。自那之后,Arm生态的细节和受关注度一路增长,并最终成为足以与x86分庭抗礼的半导体支柱力量。
大家应该还有印象,英伟达曾报出400亿美元想要收购Arm甚至整个软银,由此看来Arm的真实价值似乎高达600亿美元。但从表面上看,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盈利能力,都很难支撑起如此夸张的估值数字。没错,Arm架构无处不在,技术亮点也不容忽视,正在为成千上万的工程师和不计其数的用户竭力服务。它们建立起出色的RISC架构,也凭借从不止歇的发展和扩展推动自我完善。但600亿估值……大家看看就好,目前的科技行业明显是虚火过旺。
下图所示,为Arm自2017财年第一季度到2024财年第四季度的收入变化趋势(最新数据基于该公司高层昨天收盘后公布的指导收入中位数):
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Arm公司的年收入将很快突破40亿美元。Arm的发展前景也相当乐观,几年前刚刚亮相、目前已经开始在客户端及服务器上实际部署的Armv9架构,已经开出了两倍于上代Armv8架构的特许使用费。日前Arm公司CEO Rene Haas在接受彭博广播采访时表示,Armv9架构占公司第二季度收入的10%,到第三季度占比已增长至15%。增长态势相当确切。
但千万不要过度乐观:Arm仍然身处的半导体行业仍然状况艰难。面对RISC-V的横空出世与完全开源,Arm的未来命运亦在未定之天。目前Arm最合理的战术就是扮演x86与RISC-V之间的融合性方案,发挥自身易于部署的架构优势,凭借充足的技术深度和SoC选项丰富度帮助客户满足各类芯片需求。好在目前已经有无数公司投身其中,相信Arm能够把握住这块宝贵的生存空间。
总之,别犯错误、稳步前行,Arm加油!
回到正题,我们继续从新近披露的财务文件,聊聊Arm公司过去这八个季度的表现和发展趋势。自2022年第四季度到2023年第三季度,Arm共拿下56.9亿美元收入,但净利润仅为5.77亿美元,约占收入的10.1%。而且从上图以及下方财务与市场统计数据表来看,其中有两个季度甚至发生亏损,另有一个季度也几乎没有收益。
赚取芯片设计许可与特许权使用费是一项艰难且不太稳定的业务,不过整个IT世界从来也不稳定。目前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约为25,也就是说标普500指数中各普通企业股票的价值约等于其25年的利润总额。Arm未被列入本单位普尔500指数,但这一原则也仍然适用。截至本文发稿时,由于2024财年最后一个季度的乐观前景,Arm市值在这一天内实现了50%的惊人增长,估值迅速蹿升至790亿美元。而在过去12个月间,Arm共赚到8500万美元。按这个数字计算,Arm的市场估值应该只有21.3亿美元。虽然2023年市场整体态势不佳、科技企业也往往能够支撑起更高的市盈率,但21.3亿美元甚至不足以覆盖Arm过去一年间的收入——即接近30亿美元。
由此可见,考虑到Arm的收入来源,其盈利能力明显不足,或者说持续盈利能力不足。尽管Arm的收益一直稳步增长,但在数据中心领域还远远无法跟英伟达、甚至是AMD相提并论。
那么我们采取更公平的计算方式。假设Arm在截至今年3月的2024财年第四季度获得了2亿美元收入,较公布的预期收入中位数高出2亿美元;我们再选取22.9%的利润比例,几乎相当于公司历史之上最高的收益数字(但还不算最高收入净利润比)。哪怕这样假设,Arm的市值也只能算到71亿美元,也就是说收盘时的市值甚至高达最理想假设的11.1倍。
所以如果把美国、欧洲和日本股市中的炒作泡沫去掉之后,Arm的“实际”价值应该是高于71亿美元、但不到实际市值790亿美元。(抱歉,这个区间太大了,几乎没有参考价值。)
但其他同类厂商也差不多。截至本文撰稿时,英伟达的市值为1.73万亿美元。而在截至去年10月的之前12个月(即有已公布数据的整年)当中,英伟达公司的收入为448.7亿美元,净利润为188.9亿美元。按照标准普尔500指数25的市盈率计算,英伟达的市值应该在4750亿美元左右。哪怕是假设英伟达的销售额将会突破600亿美元,且利润比例也提升(且主要由数据中心业务驱动)至50%左右,那么按市盈率计算英伟达的市值应该也只有7600亿美元左右——仍相当于标准普尔平均水平的2.3倍。如果这样比较,Arm的估值比例凭什么比英伟达还要高?
下面来看真实数字。在截至去年12月的2024财年第三季度,Arm公布的特许权使用费收入为4.7亿美元,同比增长10.6%,许可及其他收入为3.54亿美元,同比增长18.4%。总收入增长13.8%,来到8.24亿美元。Arm公司对截至今年3月的最新季度预测较为乐观,同比收入增幅取预测中点27.7%算得为8.74亿美元。相比之下,上年同季度收入遭遇环比下降,盈亏基本持平(总销售额为6.84亿美元,净利润为300万美元)。新季度净利润则难以推断,最终结果可能在1亿到2亿美元之间。去年9月Arm再次上市之后公布的财务数据相当有限,不足以收窄数据范围。
但从积极的角度来看,Arm市值过高也有好处:除了目前手中掌握的31.5亿美元现金和投资,公司还拥有了可资利用的财务杠杆。Arm拥有充足的财务手段来推动持续创新,针对数据中心、客户端和边缘场景交付更多成果。
Arm服务器在数据中心领域的覆盖率越来越大,市场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作为新的数据中心架构选项,Arm阵营已经汇聚了1500万开发者和大量软件方案。2023财年,Arm芯片出货量超过306亿颗,到2024财年第三季度的历史出货总量更是超过2800亿颗。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如此庞大,我们才始终相信Arm必将在数据中心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Arm并没有具体透露各类客户平台在收入中的比例,但我们还是能从最新财务会议中展示的以下图表中看出端倪:
我们已经知晓这两个财年的具体收入,又用量角器确定了两个饼状图中各部分的度数。将读数转换为百分比,即可计算出各个平台的相应收入,具体结果如下:
我们发现最有趣的一点,就是云和网络平台在2023财年的收入中占比11.1%,我们自然迫不及待想要了解2024财年的份额是多少。
Arm保持增长的核心驱力,就是产品的市场覆盖率持续提升。这一切都将拉高许可与版税收益的上限,同时增加受众群体中的许可收益来源:
Arm特许权使用费的潜在市场总量也在增长,如下图所示:
在代表数据中心的云和网络方面,Arm的收益只占总可用市场的10%(这里的总可用市场规模纯按芯片价值计算,并非Arm能够实际获取的特许权使用费。另外这部分数字的核定周期为自然年、而非财年,不可混淆比较)。
Arm表示,与其他类型的架构和设备相比,自己的许可与版税空间不断长期保持增长,而且在总版税收入中的份额也在持续提升:
这就让Arm业务获得了相当有利的市场定位,如同企业年金之于企业雇员。芯片产品很久之前就已设计完成,但目前仍在嵌入式、边缘和客户端设备中运行,不断为公司积累专利费。
而Arm架构之所以将服务器视为业务的最前沿,自然也跟这一现状有关。2023财年,Arm公司46%的特许使用费都来自十年乃至更久之前的服务器芯片设计,也成为Arm业务长治久安的压舱石。
当前的一大主流趋势,就是更多新公司开始转向Arm架构,许可证制度也逐渐由Flexible Access转向Total Access,从而产生更多收入。
即使客户已经从Arm获得了全部知识产权来加速自身设计,不再依赖Total Access许可证,该许可仍将为各大Arm客户提供几乎全部原有知识产权(架构许可除外),保证客户继续为内部开发或对外销售的设备支付版税流。而随着转向Armv9,版税比例也已经迎来倍增(Arm也在同时销售完整架构许可证)。
所有这一切都将为Arm架构提供极大的稳定性,让更多客户安心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存储或交换机上利用Arm成果创建计算引擎。Arm也将掌握充足的资金,继续在创新层面保持对RISC-V阵营的领先优势。唯一让人遗憾的,可能就是软银集团掌门孙正义凭着投机操作再次赚得盆满钵满。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推出 Copilot+ PC 标准,要求配备高性能 NPU,引发 AI PC 市场格局变化。英伟达虽在数据中心 AI 领域占主导,但在 PC 端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英伟达的 AI PC 策略、NPU 与 GPU 的竞争关系,以及未来 GPU 可能在 Copilot+ 功能中发挥作用的前景。
专家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025 年可能成为 AI 泡沫破裂的关键一年。尽管 AI 仍有望在多模态模型和自动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技术瓶颈、投资回报率下降、监管趋严以及环境和伦理问题等因素可能导致 AI 热潮降温。未来 AI 发展将更注重平衡和可持续性。
研究表明,现有的公开 AI 模型在描述大屠杀历史时过于简单化,无法呈现其复杂性和细微之处。研究人员呼吁各相关机构数字化资料和专业知识,以改善 AI 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表述。他们强调需要在 AI 系统中加入更多高质量的数据,同时在审查和信息获取之间寻求平衡。
Google 推出名为 Titans 的新型 AI 架构,是 Transformer 的直接进化版。Titans 引入了神经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和基于惊喜的学习系统,使 AI 更接近人类思维方式。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彻底改变 AI 范式,推动机器智能向人类认知迈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