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算力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日,《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发布,给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
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大模型产品迅速应用落地,全国各地争相投入到智算中心建设的热潮。近日,华章北京一号智算中心项目正式投入运营。项目投运后,华章北京一号智算中心可满足金融、互联网、政务、人工智能、大模型、教育、医疗等行业高标准服务需求,实现云网协同,可为客户提供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服务。

华章北京一号智算中心开新局
华章北京一号智算中心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园区占地70亩,建筑面积超20000平方米。园区总规划2栋数据中心大楼,6000个机架。
华章数据华北区总经理王勇告诉记者,华章北京一号智算中心已获得国标A级、金融A级证书,支持4~20KW可定制,为客户提供智能算力服务。同时,中心采用双路由供电,总电力容量达到了60MW,极大保障数据中心的用电需求。北京一号智算中心采用了封闭热通道的技术方式,更加有效保障算力用户对算力服务器散热的需求。
配合国家政策要求,华章数据积极布局全国算力枢纽节点。而华章数据北京一号智算中心是华章数据在华北地区算力集群的核心算力节点。对构建全国算力网络资源,实现智能算力灵活调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华章北京一号智算中心更加环保节能,定制化程度更高。

例如华章北京一号智算中心采用一站式冷站设计等创新设计,年运行效率可提高20%~50%。与传统制冷相比,冷站设计的结构更加紧凑,占地面积可节省三分之一,整体建设周期可比传统节省一半,同时维护与运输更加便捷,使用寿命也可以延长,大大降低了空调系统的运行成本和维护难度。
华章北京一号智算中心采用集成电力模块、一体化冷站、柔性装配式“冰山魔方”解决方案,高度集成,是国内首个设备预制化达到85%的数据中心。中心采用先进的散热和节能技术。网络容量大,可扩展性强,延时低,速度快。
其中,“冰山魔方”解决方案是华章数据推出的IDC模块化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提高工厂预制化和集成化,并具备高灵活性、高匹配性等特点,助力建设新一代快速交付绿色数据中心。采用华章冰山魔方IDC解决方案,模块机房内可节省40%的工期。
王勇表示,华章北京一号智算中心可承接北京、京津冀等更多区域的算力用户需求。将进一步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门槛,提升基础设施利用效能,助力AI赋能高质量发展。
紧跟趋势,技术创新推动数据中心发展
新型数据中心的变革和算力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数据中心行业越来越关注降低能耗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开发更高效的制冷系统,同时引入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数据中心绿色设计。
华章数据坚持可持续性,采用更高效能源管理和绿色计算技术,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实现节能减排。比如华章北京一号智算中心利用热回收技术来解决冬季供热问题,绿色环保。
王勇介绍说,随着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需求增加,分布式计算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华章数据通过设计和优化分布式算力基础设施,提高计算性能的可扩展性。
此外,随着物联网设备的增加,计算靠近网络边缘,减少延时,提高服务质量。华章数据更加注重边缘计算和分布式计算的延伸,提供更加稳定的网络和基础资源。
数据中心需要更加注重数据的安全性,华章数据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加密技术,安全存储和访问控制的研究也是华章数据为用户提供服务未来的研究发展一个方向。
同时,智能化和大数据化的处理也是数据中心发展的趋势。华章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数据中心自动化运维,并自研运维智能管理系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管理的成本。
“我们以能源环保、能源效率、计算能力、网络连通安全性这些为重点,推动数据中心行业的发展,”王勇说。
谈及华章数据未来的规划,王勇表示,华章数据算力资源已覆盖大粤湾、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区域,并将分阶段积极布局韶关、宣化等算力枢纽节点。“华章数据将持续优化和提升数据中心及算力服务布局,实现客户在智能世界的梦想,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保护关键系统越来越依赖AI、自动化和行为分析。数据显示,2024年95%的数据泄露源于人为错误,64%的网络事件由员工失误造成。虽然先进的网络防御技术不断发展,但人类判断仍是最薄弱环节。网络韧性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人员和战略需求。建立真正的韧性需要机器精确性与人类判断力的结合,将信任视为战略基础设施的关键要素,并将网络韧性提升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
华南师范大学团队开发的GraphTracer框架,通过构建信息依赖图解决多智能体系统高失败率问题。该方法摒弃传统时间序列分析,追踪信息流网络精确定位错误根源,在失败归因准确率上比现有方法提升18.18%,并已开源供实际应用。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人们就担心机器会背叛创造者。近期AI事件包括数据泄露、自主破坏行为和系统追求错误目标,暴露了当前安全控制的弱点。然而这种结果并非不可避免。AI由人类构建,用我们的数据训练,在我们设计的硬件上运行。人类主导权仍是决定因素,责任仍在我们。
杜克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几何框架分析发现,AI推理过程呈现连续"流动"特征而非离散跳跃。研究表明逻辑结构像河床般调节推理流的速度和方向,即使面对不同语言和领域的内容,相同逻辑结构的任务在AI内部表现出惊人的几何相似性。这一发现颠覆了AI为"随机鹦鹉"的传统认知,证明AI具备真正的逻辑理解能力,为AI可解释性和系统优化开辟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