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研究院推出了Kapoho Point开发板,更新了Lava框架,并公布了新增的英特尔神经拟态研究社区支持项目。
通过去年发布的Loihi 2第二代研究芯片和开源Lava软件框架,英特尔研究院正在引领神经拟态计算的发展。作为英特尔神经拟态技术商业化目标的一部分,英特尔研究院正在向开发者提供新工具,以便将开发过程推进到下一阶段。例如,8芯片Loihi 2开发板Kapoho Point,就可以通过堆叠满足大规模工作负载的需求,并可实现与低延迟事件相机(event-based vision sensors)的直接互连。
Loihi 2是英特尔的第二代神经拟态研究芯片。它支持新型类脑算法和应用程序,提供更快的处理速度与更高的资源密度,同时提高能效。(图片来源:英特尔公司)
此外,英特尔研究院还更新了开源Lava框架,以支持可编程神经元、整型脉冲神经元、卷积网络和持续学习。从最新版Lava(v0.5)开始,与Loihi 1系统上的相同工作负载相比,这些新功能使Kapoho Point运行深度学习应用的速度提高了12 倍,能耗也降低了15倍1。 此外,英特尔还通过英特尔神经拟态研究社区(INRC)启动了八个由英特尔赞助的大学项目。
向社区成员交付下一代神经拟态系统
基于Loihi 2的开发板Kapoho Point是一个紧凑系统(compact system),非常适合从无人机到卫星和智能汽车的各种小尺寸设备和应用。Kapoho Point可以运行包含多达10亿个参数的AI模型,也能解决涵盖多达800万个变量的优化问题。与在CPU上运行的先进求解器相比,它把速度提高了10倍以上,能耗降低了1000倍。此外,还能通过堆叠多个开发板实现Kapoho Point的扩展,以解决更大规模的问题。
基于Loihi 2的开发板Kapoho Point是一个紧凑系统,非常适合从无人机到卫星和智能汽车的各种小尺寸设备和应用。(图片来源:英特尔公司)
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是研究社区中第一个启用Kapoho Point的成员,正在把它用于内部研究,涉及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学习以及需要实时优化的问题。数据处理与开发高级科学家Qing Wu博士表示:“由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任务是在空中和太空中进行的,这使得移动平台的空间、重量和功率预算(power budget)非常有限。对在这种环境中运行AI算法的需求而言,神经拟态计算技术提供了非常出色的计算解决方案。”
通过Lava软件框架,降低神经拟态开发的门槛
对开源、模块化且可扩展的Lava软件框架的更新包括面向Loihi 2功能集的一系列改进,例如可编程神经元、分级事件和持续学习。
英特尔研究院更新了开源Lava框架,以支持可编程神经元、整型脉冲神经元、卷积网络和持续学习。(图片来源:英特尔公司)
Lava软件框架可以在GitHub上免费下载。
神经拟态生态系统项目
英特尔神经拟态研究社区(INRC)已经启动了八个由英特尔支持的大学项目,包括乔治梅森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格拉茨技术大学、苏黎世大学 、布朗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滑铁卢大学和哥廷根大学。
研究项目包括自适应机器人定位、可用于脑机接口的无线仿生传感脉冲解码、神经拟态贝叶斯优化、听觉特征检测以及新型类脑架构和算法。
自2018年成立以来,英特尔神经拟态研究社区的成员数已增加到180多个,包括大学实验室、政府机构以及埃森哲、联想、罗技和梅赛德斯-奔驰等全球领先企业。
接下来,英特尔研究院将为开发人员不断提供新工具,让他们能更轻松地开发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并继续支持社区研究。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intel.com/neuromorphic。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Google 即将为所有用户提供端到端加密 (E2EE) 电子邮件服务,包括非 Google Workspace 用户。这项功能无需 IT 管理员进行复杂配置,可作为 S/MIME 协议的替代方案。企业 Gmail 用户可向任何人发送 E2EE 邮件,接收方只需通过简单的身份验证即可查看和回复。该功能将分阶段推出,并将逐步支持所有电子邮箱。
Vodafone Idea 宣布将升级和扩展其在印度主要城市和地区的光传输网络。此次升级基于诺基亚的光交换技术,旨在满足多太比特数据增长需求,支持企业客户的量子安全服务,并提升4G和5G网络容量。诺基亚将部署先进的光学设备和技术,以提高网络效率、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微软即将迎来成立50周年。这家Windows巨头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高光时刻和挫折。从MS-DOS到Windows,从Office到云服务,再到最近的人工智能投资,微软不断创新并主导着企业市场。尽管在移动领域失利,但其在PC和生产力软件方面的地位依然稳固。50年来,微软的产品和决策深刻影响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
一项新调查显示,72% 的 Z 世代不信任基于人工智能的安全解决方案,成为对数字安全最为怀疑的一代。这种不信任显得尤为讽刺,因为 Z 世代成长于科技主导的世界,却对 AI 控制安全持保留态度。调查探讨了 Z 世代怀疑态度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透明度来解决信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