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5日,北京——中科曙光(603019)今日发布了2018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在各项关键指标数据中,中科曙光均取得大幅增长。其中2018年曙光整体营收达到90.57亿元,同比增长43.89%;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均高于三成,增速加快,显示企业在快速发展壮大的同时,盈利能力加速提升,有力提振市场信心;此外,在总股本未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公司总资产突破130亿元,企业基本盘进一步壮大,综合实力快速跃升。报告显示曙光全年表现超出市场预期,公司发展驶入快车道。
此外,报告还显示出曙光业务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且在行业分布、地理分布上更趋均衡;同时企业研发投入成倍增长,研发人员占比进一步提升,凸显曙光作为高科技公司持续重点关注前沿技术创新,持续加大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公司发展战略清晰且落实扎实。
2018年度,曙光营业收入总额达到90.57亿元,继2017年后,保持了高于40%的增速。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31亿元,扣非净利润达到2.7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9.43%和31.98%,扣非净利润增长幅度较2017年(23.04%)有显著提升,显示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加速增长。
营收和利润两项核心指标的高速增长,反映出曙光作为综合性高科技公司的企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快速壮大,市场表现优于资本市场预期,不仅为投资者带来良好收益,而且大力提振了市场信心。
报告显示,2018年曙光的研发投入总额达到7.2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8.36%,占营业收入比例扩大至7.99%。公司研发人员从2017年度的992人增至1409人,在公司总人数中占比从41.56%扩大至51.50%。
公司对于研发投入的显著提升,表明了曙光对于科技研发创新的高度重视。2018年度,公司获批筹建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采用网络化布局,集群式发展模式,实现核心技术与商业模式双创新。报告期内,曙光加大对于大数据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交叉融合,进一步完善曙光大数据技术产品体系。
此外,2018年,曙光公司的技术产品也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2018年度,公司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大数据示范应用平台、面向城市民生服务的大数据智能平台等,被列入2018年工信部智能制造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公司深度学习平台入选发改委人工智能重大专项;公司人工智能管理平台“SothisAI”获得2018ECIAwards(艾奇奖)技术创新类金奖,人工智能医疗影像机器人荣获产品创新类银奖等。
报告显示,2018年,曙光公司在高端计算机等传统领域依然优势明显:第九次获得《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TOP100排行榜》市场份额第一名;集计算、存储、网络、节能等领域最新技术于一体的曙光新一代硅立方高性能计算机也在11月成功亮相。
此外,报告还显示,2018年度,曙光业务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在致力于突破核心技术困局的同时,积极孵化创新型的下游企业。上游对核心技术的高度垄断的行业发展瓶颈,曙光致力于形成完整的、全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系。2018年度,公司先后获批“自主可控先进计算设备智能工厂”、“国产安全可控先进计算系统研制”等项目,为公司核心技术产业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与此同时,曙光在“四个大数据”方面进行全面部署,为产品技术与行业应用的深度结合创造了良好局面。公司瞄准重点领域,与拥有深度行业积累的战略伙伴一起,成立创新型企业,谋求对细分行业领域的深入参与。例如公司在环保大数据领域投资中科三清,在空天大数据领域投资中科星图等。
报告显示,2018年,在企业、政府及公共事业三大行业领域中,营收占比最小的公共事业营收增长显著,高达66.83%。此外,按地区观察营收增长,业务最为薄弱的西部市场在2018年取得88%的营收增长,反映出曙光业务在行业和地理分布上更趋均衡。
面对扑面而来的“大计算”时代,曙光一直致力于推动计算科技的持续创新,并在先进计算领域展开全面布局。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公司正在全力攻克E级计算在功耗、性能、体系结构等方面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在云计算领域,公司自2009年开始布局城市云服务网络,支撑地方的政务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应用;在人工智能计算领域,公司已打造出完整的人工智能计算产品线,支持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多种芯片。同时,公司正在大力促进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等多元计算模式的深入融合。
大数据是计算力和行业应用结合后带来的一种创新体验。曙光公司正依托先进计算技术,广泛联合各行业应用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大数据生态。曙光深耕政府、科学、安全、工业这四个大数据领域,为公安、社保、交通、科研、能源、电信、金融、制造等多个行业实现数据融合、实时处理、全景展示、精准分析,用“大计算”+“大数据”的方式,助力各行业完成转型升级、动能转换与突破创新。
在“大计算”、“大数据”的基础之上,曙光进一步积极构建着眼于服务的“大平台”。在“城市云品牌连锁”的创新发展模式下公司建设城市云计算中心,初步形成了规模性云数据网络平台。公司以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为依托,在区域部署“先进计算中心”、“科学大脑”等新型平台,并在部分城市率先落地,进一步加快了“百城百行”的建设与覆盖,进而与“城市云中心”协同形成大服务平台,成为地方与行业进行创新资源汇集、新旧动能转化、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与抓手。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DeepSeek 的 AI 模型在处理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对数据中心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引发了科技股抛售,但业内专家认为,这项创新将推动 AI 应用普及,促进大规模和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更高效的 AI 算法有望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加速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Rivian 正全面推进 AI 技术整合,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平台,以挑战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公司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免手驾驶,2026 年达到 L3 级自动驾驶。Rivian 还将在车载系统中广泛应用 AI 技术,提供语音交互等功能,并计划推出更实惠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
Postman 发布了 AI 代理构建器,这是一款创新的生成式 AI 工具。它允许开发者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API 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构建、测试和部署智能代理。这一工具旨在简化 API 交互、优化工作流程,并支持创建能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代理,标志着 API 优先的 AI 开发迈出了重要一步。
微软第二财季利润同比增长10%,人工智能年化收入达130亿美元。然而,云计算业务未达预期,下季度指引不及预期,导致盘后股价下跌。公司资本支出创新高,以满足AI和云需求。尽管Azure增长放缓,但微软对下半年增速加快持乐观态度。同时,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崛起引发业界对AI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