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柏林举行的OpenStack峰会上,OpenStack执行董事Jonathan Bryce宣布,这将是最后一次OpenStack峰会,明年将由Open Infrastructure Summit取代。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更,也表明了OpenStack正在从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云产品发展到提供全方位的云服务。
这个变化并不突然。OpenStack一直在扩展产品,正如OpenStack Foundation工程副总裁Thierry Carrez在2017年曾表示的,OpenStack开始“将注意力从单纯的OpenStack软件生产,转向了更加广泛地帮助企业组织拥抱开放基础设施:使用和组合开源解决方案来满足他们在IT基础设施方面的需求。”
具体来说,这使OpenStack成为启动容器、边缘计算、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CI/CD)项目的一部分。到目前为止,OpenStack已经推出了Kata Containers,一种安全容器方法;Zuul,一个CI/CD系统;Airship,Kubernetes的前端;StarlingX,一个边缘计算云堆栈。
Carrez表示,未来OpenStack将是:
“......集成相邻开源社区开发的现有开源项目。但是,一些差距可能会持续存在,并且可能需要额外的技术来填补我们战略重点领域的目标。OSF通过提供IP管理,一组基本协作规则以及上游和下游社区支持服务,使这些项目能够成功地以开放式协作的方式建立起来。项目不依赖于特定的战略重点领域(SFA_:理想情况下,应该会帮助到多个SFA。这里的想法不是要引入数十个项目,而是要策划一系列有助于为用户解决现实问题的强大项目。”
OpenStack开发者基础设施负责人Clark Boylan在一篇名为“OpenDev:OpenStack Infra走进OpenStack社区的未来”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将OpenStack和非OpenStack项目放在一起,同时不会引发混淆......我们已经获得了opendev.org域名,这将让我们能够作为OpenDev Infrastructure团队在一个中立的名称下托管服务。”
这些项目会是“OpenStack?”吗,OpenStack Foundation是否会在这一变化中更改名称?
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至少不会很快。
在主题演讲之后的问答环节中,OpenStack首席运营官Mark Collier表示:“OpenStack Foundation品牌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Open Infrastructure Summit是要把那些可能不会参与OpenStack的人聚集到一起。”也就是说,如果会员愿意(更名)的话,也是可以的。
OpenStack扩大使命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这是否意味着它与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 (CNCF)形成竞争关系?CNCF的主要开源项目是Kubernetes,但也支持容器、边缘计算和CI/CD项目。听起来有点耳熟?是的。
Bryce在问答环节中表示:“开源项目之间的竞争是愚蠢的,我们希望让开源项目协同工作,共同运行,一起测试。开源的核心就是社区。”
CNCF首席技术官Chris Aniszczyk也相信坚定支持开源社区,但他对OpenStack Summit更名为Open Infrastructure Summit的态度还不太明朗。Aniszczyk发推文称:“有趣的品牌选择......我认为CNCF是开放基础设施的大本营......世界顶级云提供商已做出选择......无论如何,我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组织推动开源和开放基础设施。”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BT 旗下宽带部门 Openreach 宣布在英国新增 163 个交换局停售传统铜线电话和宽带服务,覆盖超过 96 万户。此举旨在鼓励用户升级到全光纤网络的新型数字服务,是 Openreach 从 2025 年底到 2027 年 1 月将所有客户从公共电话交换网迁移的庞大计划的一部分。
Utelogy 与 Ascentae 达成合作,旨在通过整合服务提升 AV 和 UC 系统管理水平。基于 Microsoft Azure 平台,Utelogy 的软件可统一管理 AV 和 UC 设备,优化效率并提供数据洞察。此次合作将为客户带来创新的工作场所服务,增强协作能力和生产力。
DriveNets、富士通光组件和UfiSpace三家公司宣布完成多项测试和认证,将DriveNets Network Cloud软件与UfiSpace白盒设备结合。这一合作旨在为网络运营商提供显著的成本节省,通过将三层通信合并为单一平台,消除独立光学转发器的需求,从而减少硬件占用空间、运营开销和能耗。
Telstra International 提出了一个高度自主的网络框架愿景,旨在应对企业对云服务和人工智能日益增长的需求。该网络将具备自我管理、零接触操作、安全可靠等特性,预计到2030年实现全面升级。新网络将采用AI、机器学习等技术,大幅提升容量和灵活性,以满足未来客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