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中科曙光与量子网络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携手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量子通信产业生态圈。此次合作是我国量子通信产业化推进的重要实践,亦标志着曙光公司作为信息产业的“国家队”正式入局量子通信。签约当日,双方联合研发的全球首款基于量子通信的云安全一体机QC Server重磅发布,助力我国继量子保密通信在科研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之后,在应用和支撑领域又一次全球领先。
中科曙光和量子网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肩负重任 “国家队”当仁不让
当前,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量子通信技术研发上不断实现技术突破,获得国际学界广泛认可。在产业界,我国在核心技术及关键器件生产、网络部署及应用、知识产权积累方面进行了积极部署,这其中,中科院系背景的“国家队”科研团队和企业成为中流砥柱。
国科量子通信网络有限公司(简称“量子网络”是由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国科控股”)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的国有控股高科技企业,以面向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引领量子安全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为愿景,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量子通信综合服务提供商。
而曙光公司是有着中科院系背景的国内领先的信息系统提供者,在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等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化经验,理应在快速拓展的量子通信产业中占据重要的一席。近年来,在科研力量和资本市场的双轮驱动之下,中科曙光在先进计算和高端计算领域不断开疆拓土,从混合架构的超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曙光6000星云系统,到全新架构的高性能计算机“硅立方”系列,再到面向特定场景的专用计算平台,曙光着力构建“更加完整的计算”,已成为计算领域不可取代的“中国名片”。
“投身量子通信产业这一尖端科技的发展大潮,致力于量子通信产业生态圈的构建,是曙光肩负起信息产业国家队的责任、为我国科技强国加油助力的又一体现,曙光愿与中国量子通信产业一起起航,共赢量子信息时代。”曙光公司副总裁任京暘表示。
全球首款 解决数据通信安全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量子计算的进一步深入探索,将对现代信息保密体系带来“毁灭性冲击”的量子计算机或将在不远的将来变成现实。“面对同一个大数分解难题,经典计算机需15万年才能破解,而量子计算机应用Shor算法只需1秒。一旦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现有的基于大数分解的RSA密钥(一种主流的非对称密钥)将无密可保。”曙光公司副总裁曹振南表示,面对量子计算的冲击,发展可实现“无条件安全”的量子通信产业迫在眉睫。全球首款基于量子通信的云安全一体机QC Server应运而生。
中科曙光副总裁曹振南介绍量子通信云安全一体机QC Server
由量子网络与中科曙光联合研发的QC Server,集成了基于量子通信的密钥管理系统和安全运营平台,搭载了基于量子通信的云计算操作系统。“QC Server重点提供与量子保密通信深度融合的云计算操作系统和云存储服务平台,并针对量子保密通信的应用场景提供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服务的云服务解决方案。”曙光公司副总裁曹振南谈到,QC Server搭载的量子密钥系统,具备一次一密、随机密码、不可分割、不可复制等特点,在保障通信安全的同时,也保障着云服务平台的整体安全。
基于QC Server的曙光城市云,可打造全方位保障的安全云服务体系,为应用服务、数据传输、运维管理提供无条件的安全保障。基于QC Server的曙光私有云,能为用户提供基于量子通信的SDK/API接口,使用户的应用系统与曙光云计算、量子通信技术快速融合。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5施耐德电气智算峰会上,全新EcoStruxure(TM)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正式亮相,定位场站级智慧能源管理中枢,集技术领先性与本土适配性于一体。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AI代码智能体在科学研究扩展方面的能力。研究团队设计了包含12个真实研究任务的REXBENCH基准,测试了九个先进AI智能体的表现。结果显示,即使最优秀的智能体成功率也仅为25%,远低于实用化要求,揭示了当前AI在处理复杂科学推理任务时的显著局限性。
Atlassian、Intuit和AWS三大企业巨头正在为智能代理时代做准备,重新思考软件构建方式。当前企业API为人类使用而设计,未来API将成为多模型原生接口。Intuit在QuickBooks中应用自动发票生成,使企业平均提前5天收款;AWS通过AI辅助迁移服务显著提升效率;Atlassian推出内部员工入职代理和客户代理,节省大量时间成本。专家强调需要建立强大的数据架构和信任机制。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MEMFOF光流估计新方法,在保持顶尖精度的同时将1080p视频分析的GPU内存消耗从8GB降至2GB,实现约4倍内存节省。该方法通过三帧策略、相关性体积优化和高分辨率训练在多个国际基准测试中取得第一名成绩,为高清视频分析技术的普及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