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服务器频道 09月18日 新闻消息: 在双创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科研工作,以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这除了依赖高校自身的深厚知识积累,也离不开高性能计算力的支撑。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通过采用浪潮MDC微模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在暑期两个月时间内完成了数据中心从无到有的建设,其高密度、低能耗的优势使院校HPC数据机房的机架功率在原有机房基础上提高了60%、机架容积率提高了40%,为教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小锅"装不下"大鱼" 新建机房刻不容缓
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而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已成为培养放射医学专业人才和开展放射医学科学研究的主要教学、科研基地,同时也是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唯一一个专门从事放射医学与防护人才培养的学院。为了给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支撑,学院在三年前建设了HPC机房,主要面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命学科和环境学科,为医学放射生物学机理研究、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毒理学研究、辐射剂量估算体系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支持。
随着学院教学科研的进一步升级,以及HPC计算应用需求的逐渐扩大,按照传统机房建设模式简单搭建而成的机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最紧迫的是机房的扩容问题:目前的机柜按照6KW的业务需求进行设计,现已完全趋于饱和状态,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HPC教学、业务需求。例如,在VMD等分子图形软件的复杂计算中,往往涉及到显示、模拟动画和分析生物分子和无机小分子,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能力。在下个学期,随着学院各学科教学课题的增加,HPC计算量更是不堪重负。
由于当前HPC机房空调只有一台,单点故障风险较高,再加上机房空间狭小,无法满足未来需求,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选址并对机房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当前的教学科研需求,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扩展性,满足业务增长带来的持续挑战。
另一方面,HPC数据机房的改造时间只有暑假短短两个月。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需要保障下个学期的教学科研工作能够如期开展,不能因为机房的改造而推迟。与一般HPC机房改造动辄半年的施工工期相比,两个月的时间要求对项目承担方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微模块有"大智慧" 浪潮MDC提高40%机架容积率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浪潮提出了微模块数据中心(MDC)建设模式,能在大大缩短建设周期的前提下,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均衡的全新数据中心。微模块数据中心将配电、制冷、机柜、冷/热通道、桥架等设备集成到一起,舍弃架空地板、空调室等在传统机房似乎必不可少的依赖条件,实现与机房环境的解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署单元。
浪潮微模块数据中心为苏州大学提高40%的机架容积率
为了满足当前及未来业务发展需求,浪潮帮助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将原有的6个机柜扩展到13个机柜,单机柜功率由6KW扩至10KW,在功率提高60%以上的同时,机架容积率提高了40%,能耗由PUE2.2降至PUE1.4,大大提高了HPC数据机房的机柜功率及机架利用率。此外,浪潮MDC数据中心方案还具有简单的一体化智慧型运维管理平台,能够对机房进行智慧化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传统机房使用的空间成本和运维成本,大大提高HPC数据机房的运行效率。
在HPC数据机房的保障系统上,浪潮为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设计了"3+1"冗余空调系统,单台空调最大制冷量为39KW,共提供156KW制冷量,当单台空调故障时仍能保证117KW的制冷量,确保学校HPC业务正常运行,同时4台空调中2台配置加热加湿功能,确保数据中心恒温恒湿,为IT设备提供良好运行环境。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负责人表示:"在仅有2个月的时间压力下,浪潮充分调动现有技术人力和资源通过紧锣密鼓的生产和实施,顺利完成任务,使院校的HPC数据机房在暑假结束后就成功上线,投入使用! 新的HPC数据机房建成之后,我院教学与科研任务的算力紧缺现象得到了根本的缓解,而且其先进的设计理念使机房以最优TCO实现高效运行,这让我们能够将精力集中到前沿医学技术的研究之中"。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串流技术正打破传统游戏边界,让"即点即玩"的畅快体验触手可及,不仅重塑了玩家的游戏方式,更将引领整个产业迈向云端加速迈进。
人工智能革命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CIO角色,为技术领导者创造前所未有的机会来提升其战略影响力。在东北杂货店,这一转变使未来准备责任得以在整个组织中重新分配。CIO不再是唯一负责预见未来技术需求的人,而是通过赋予业务伙伴AI能力,使展望未来成为共同努力。AI的"WOW"因素不仅提高了效率和生产力,还将CIO从服务提供者转变为赋能整个业务生态系统的动力创造者。
一份新报告预测,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行为、认知和关系。专家们认为,AI 将深刻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能力和自主性,可能导致认知能力衰退、社交技能下降和个人独立性减弱。同时也可能加剧社会极化,削弱共同价值观。尽管存在担忧,部分专家仍对 AI 增强人类能力持乐观态度。这份报告引发了对 AI 如何重塑人类本质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