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DC在新发布的《2017Q1 China SDS and HCI Market Overview》报告中分别从2017年Q1关键供应商市场份额、垂直市场分布、市场收入增长比例等角度量化给出中国超融合市场现状,而Gartner则在最新发布的《Hype Cycle For ICT in China, 2017》中对超融合技术在中国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给予定性分析。SmartX同时出现在以上两份市场报告中。
在IDC《2017Q1 China SDS and HCI Market Overview》报告的2017Q1 HCI Market Overview部分,以下信息与结论值得客户与渠道关注:
2017 Q1中国大陆地区HCI市场的YOY(逐年增长率)为67.0%,依旧保持着非常高的增速。
综合类IT大厂华为、华三的主要业绩来自于政府和大型企业,而厂商Nutanix、联想的主要业绩增长则来自于金融、制造业、教育。
根据主要厂商的统计,超融合系统主要负载来自于服务器虚拟化、虚拟桌面和大数据。
SmartX首次以自主品牌进入IDC关键供应商列表(OEM收入未计算在内)。在此之前,关键供应商列表中仅有Nutanix一位超融合专业厂商,其余均为综合类传统IT厂商。
图:IDC《2017Q1 China SDS and HCI Market Overview》报告中,SmartX首次以自主品牌进入IDC关键供应商列表。
同样,Gartner 最新发布的《Hype Cycle For ICT in China, 2017》也是全球IT业内人士了解中国IT市场发展趋势的一份重要报告。在这篇报告的超融合系统环节,Gartner分析师同样给出以下值得大家关注的观点:
HCIS(超融合系统)依旧处在最“热”的顶点位置。
相对于2016年Hyper Cycle报告中关于超融合市场的描述“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 although it has generated great attention in the market. ”,2017年对该市场的评价已经变为“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in China has been rapidly evolving, and adoption has been expanding since 2016. ”这也和IDC YOY数据遥相呼应。
快速部署与管理简便性成为中国客户采用超融合的最重要价值。
在应用场景方面,Gartner提出,除了类似服务器虚拟化等常见的场景,超融合也正在成为构建企业私有云基础架构的选项。
2016到2021年超融合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8%,而中国则有可能超越这个步伐。
在给出的Sample Vendor(参考厂商)中,SmartX同样出现在该列表中,这是 SmartX第二次出现在Gartner“Hype Cycle For ICT in China”报告,也是SmartX第四次出现在Gartner报告中。
图:Gartner:《Hype Cycle For ICT in China, 2017》报告,SmartX第二次出现在“Hype Cycle For ICT in China”报告中。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宣布未来四年将在阿联酋投资152亿美元,包括首次向该国运输最先进的英伟达GPU芯片。美国已授权微软向阿联酋出口英伟达芯片,使该国成为美国出口管制外交的试验场和地区AI影响力锚点。这笔投资包括2023年以来的73亿美元支出和2026-2029年的79亿美元计划投入,涵盖数据中心建设、人才培训和AI基础设施扩展,目标到2027年培训100万当地居民。
特拉维夫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SAEdit方法,使用稀疏自编码器实现精确的AI图像编辑控制。该技术能像调节音量一样精确控制编辑强度,实现从微笑到大笑的连续调节,同时确保编辑的高度解耦性,避免意外修改其他图像元素。方法具有出色的通用性,可应用于多个AI图像生成平台,为图像编辑领域带来重大突破。
OpenAI与亚马逊云服务签署七年380亿美元协议,在微软Azure之外增加另一个超大规模云服务商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AI计算需求。该协议将让OpenAI立即获得AWS EC2 UltraServers访问权限,计算能力将在未来七年内扩展至数千万个CPU。AWS还将为OpenAI构建基于英伟达Blackwell芯片的定制基础设施。尽管签署了这一大额协议,OpenAI仍将继续依赖微软Azure作为其主要云计算合作伙伴。
Code4Me V2是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开发的开源AI编程助手平台,专为学术研究设计。它解决了商业AI编程工具透明度不足、无法获取交互数据的问题,提供了模块化架构和完整的数据收集框架。该工具性能可媲美商业产品,代码补全延迟仅186.31毫秒,同时支持内联补全和聊天功能。通过透明、可控制、可扩展的设计,为AI辅助编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