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中国POWER技术联盟”玩得转吗?
对于“中国POWER技术联盟”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我认为根本还是在于CPU本身的生态能力。所谓的CPU的生态能力,就是围绕该CPU所能带动的系统与软件产业的规模。由于决定最终解决方案取向的更多的取决于相关软件,所以软件产业相对于系统设计更为重要,理论上系统级厂商两三家就够了,而在其上丰富而持久的软件创新才是这一平台能基业长青的关键,否则只能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恨。
纵观中国自主CPU的研发,在出发点上就与企业自主研发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意志,其次才是商业诉求,并且这种研发的愿景是从国家层面出发的,而非企业层面上的。因此,鉴于“中国POWER技术联盟”的背景,我想也要把视角统一,下文的分析也基于此——我们不要把当做一个企业行为而是国家行为。
就中国自主CPU的产品成果,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但凡是可获得授权的主流CPU架构,中国基本都尝试了一遍,这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不过就现实而言,产业的推广均不尽如人意,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CPU自身的生态能力。如果它本身已经无力回天,那么吸引更多的软件创新力量,帮助其完善并丰富生态环境的努力也就愈加艰难。
基于SPARC处理器架构的银河飞腾1000处理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主持研制,8核心/64线程,主频1GHz,应用于当今全球最快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天河一号A”
基于原DEC公司的Alpha 21164处理器架构,由国家高性能集成电路(上海)设计中心自主研发,采用自主指令集,具体由江南计算所研制实施(总参56所)的申威(SW)-1600处理器,16核心,主频最高1.1GHz,应用于江南计算所主导开发的神威蓝光(Sunway BlueLight MPP)超级计算机
基于MIPS指令集授权的龙芯处理器,日前曙光公司刚刚推出了基于龙芯3B的通用服务器产品,主攻国家敏感部门与战略行业领域
从目前中国现有的几个主流CPU产品家族的境况来看,不能说坐以待毙,但从整体的产业环境和生态支持角度来讲,虽然以特殊领域的市场需求以及国家意愿能满足它们生存的基本保障,但想进入主流应用市场,难度很大。因为从CPU产品本身来说,SPARC、Alpha和MIPS也已经不是当前企业应用的主流平台,换个角度说就是被主流软件开发者群体所抛弃。其中Alpha基本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全面开源化发展,并没有一个强力的主导厂商进行全球化的引领,而SPARC的市场占有率也很不乐观,越来越像是Oracle与富士通的自说自唱,对ISV的吸引力每况愈下。MIPS则被ARM强烈压制,无论从终端产品,还是企业级应用,前景均很不明朗。值得一提的,虽然华为、瑞芯微、全志等厂商都有自己的ARM处理器,从广义上讲,也完全可算为国产CPU行列,但还不算是国家级主导的成果,而且在企业级应用市场,其与MIPS一样,基本是从零步。
也因此,基于上述架构的国家自主CPU的应用范围也受到极大的束缚,显然这与国家意志是不相符的。放眼整体的IT产业,主流的CPU架构非x86莫属,但要想获得英特尔的授权,在今天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而另一个仅次于x86的,就是占据UNIX市场70%以上份额的IBM POWER,虽然与x86的差距也不小,但就总体的生态基础而言,和SPARC、Alpha、MIPS、ARM相比,仍然拥有明显的优势。
在这一背景下,OpenPOWER的出现,则为中国主导CPU的国家意志与现实发展环境和基础之间提供了一个可能,而“中国POWER技术联盟”则把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
所以在我看来,从起点来说,中国自主的POWER处理器平台已经占据了合理的产业优势。国产化的POWER处理器将在指令集核心架构上与标准的POWER保持同步和一致,但在自主安全可控领域,则会按照中国国家意志加入自主的技术,从而真正实现了自主创新与业界先进处理器架构的融合——在全面借力既有的与未来的POWER全球产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又保持了中国对于重点应用场景的自主可控性,就这一点来说,与SPARC、Alpha、MIPS、ARM相比,高下立判。既然如此,对于中国政府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国产POWER处理器发展路线图,第一代产品将于2015年12月推出,12核心,去除IBM的安全模块,对标英特尔E5-2690,2017年12月推出第二款芯片,集成自主的浮点运算单元,对标英特尔E5-2620、2650,从这一代产品开始才是真正安全可控的国产自主POWER处理器。
如果这种合作关系得以长久保持,未来可以顺利获得POWER9、POWER10等后续POWER技术的授权,那么经过一两代产品的市场培育,至少在中国敏感应用领域,自主POWER平台必将会站稳脚跟。至于现有的飞腾、申威与龙芯的命运,就看自主POWER处理器的野心了,如果国家愿意,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一步细化国产POWER处理器的不同设计与型号,或者与飞腾、申威、龙芯井水不犯河水,让它们负责专用市场,POWER主打主流市场。但具体怎么操作就不是我等屌丝该操心的事了……
总而言之,“中国POWER技术联盟”至少在理论层面具备了玩得转的资本与条件,剩下的就看相关的主管部门和参与的企业如何运作了,我们拭目以待。毕竟“中国自主”的科技项目成功的关键是具体的操作运营,合理的战略、全局的视角、切实的技巧与先进的理念。在这次大会中所发布的一系列签约与备忘协议中,来自软件应用层面的合作还不多。不过,这毕竟只是一个开始,中国自主的POWER处理器要到2015年12月才会面世,这一年多到底会有怎样的收获,值得期待。最后,我衷心希望日后能看到更多的有关“中国POWER技术联盟”的好消息,让这次的POWER的中国落地得以真正的开花结果!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Anthropic推出首个行业定制版AI产品Claude for Financial Services,专为金融行业打造。该服务基于Claude企业版,提供更高使用限制、内置数据连接器以及提示词库。新版本预装了连接FactSet、PitchBook等金融数据提供商的MCP连接器,并包含实施支持。针对金融分析师工作负载大的特点,该服务显著提升了速率限制,同时提供提示词库帮助用户更好地构建查询。
Skywork AI推出的第二代多模态推理模型R1V2,通过创新的混合强化学习方法,成功解决了AI"慢思考"策略在视觉推理中的挑战。该模型在保持强大推理能力的同时有效控制视觉幻觉,在多项权威测试中超越同类开源模型,某些指标甚至媲美商业产品,为开源AI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多年来,Cursor、Windsurf和GitHub Copilot等代码编辑工具一直是AI编程的标准。但随着代理AI能力增强,AI系统正从处理代码转向直接与系统终端交互。Anthropic、DeepMind和OpenAI都推出了命令行编程工具。终端工具采用更广阔视角,不仅关注代码,还涉及整个程序运行环境,包括DevOps任务。研究显示传统代码助手可能降低效率,而Warp等终端工具在TerminalBench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能够自主处理开发者的非编码工作。
这项由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完成的研究,首次对OpenAI GPT-4o的图像生成能力进行了全面评估。研究团队设计了名为GPT-ImgEval的综合测试体系,从文本转图像、图像编辑和知识驱动创作三个维度评估GPT-4o,发现其在所有测试中都显著超越现有方法。研究还通过技术分析推断GPT-4o采用了自回归与扩散相结合的混合架构,并发现其生成图像仍可被现有检测工具有效识别,为AI图像生成领域提供了重要的评估基准和技术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