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Net至顶网服务器频道 10月11日 新闻消息:在第五届开源计算峰会上(Open Compute Summit V) – AMD 公司为其影响深远的服务器技术再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该公司展示了专为旗下首款64位ARM服务器CPU设计的全面开发平台,该CPU采用28纳米加工技术,在服务器厂商中尚属首次。AMD还公布了即将上市的ARM处理器样品,名为AMD 皓龙 A1100系列;以及一部包括评估板与综合软件套装在内的开发平台。此外,AMD还宣布将为开源计算项目(Open Compute Project)贡献新型微服务器设计,该设计将采用AMD皓龙A系列处理器,也是名为”Group Hug”的母板通用插槽规范的组成部分。
代号为“西雅图”(Seattle)的AMD皓龙A系列处理器与开发平台一起展示,利用该平台,用户将得以更迅速而轻松地使用行业领先的ARM服务器CPU进行软件设计。AMD正在与行业领袖合作,建设强大的64位软件生态系统,服务于从编译器与模拟器到系统管理程序、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ARM设计,以解决网络层级(Web-tier)和存储数据中心环境下的重要工作流问题。AMD皓龙A系列开发平台将得到一系列工具与软件的支持,包括基于Fedora项目的标准UEFI(统一可扩展固定接口)启动与Linux环境支持(Fedora是由Red Hat发起、由社区推动的Linux发布项目)。
AMD公司副总裁、服务器业务部门总经理Suresh Gopalakrishnan 表示:“数据中心的要求不断变化。‘万金油’式的策略通常会使效率受到限制,导致解决方案的成本居高不下。基于ARM的新型AMD皓龙A系列处理器为现有服务器处理器厂商带来ARM生态系统的丰富经验与先进技术,为已经取得成功的AMD皓龙x86服务器处理器提供补充。”
AMD皓龙A1100系列处理器支持:
4核或8核ARM Cortex-A57处理器
高达4 MB的共享L2与8 MB共享L3缓存
可配置双DDR3或DDR4存储通道,配备ECC 纠错码,速度高达1866 MT/秒
多达4部小型双列直插式内存模块(SODIMM)、无缓冲双列内存模块(UDIMM)
或注册双列内存模块(RDIMM)
8道PCI-Express Gen 3 I/O
8部Serial ATA 3端口
2部10吉比特以太网端口
ARM TrustZone 技术,用于提高安全性
Crypto与数据压缩协作处理器
AMD皓龙A系列开发工具的封装采用Micro-ATX封装,包括:
一部AMD皓龙A1100系列处理器
4部注册DIMM插槽,可容纳高达128GB的DDR3 DRAM
PCI Express 连接器,可配置为8部单端口 或4部双端口
8部Serial-ATA连接器
可兼容标准电源
可以独立使用,也可安装于标准机架式机箱
标准UEFI启动环境
基于Fedora的Linux环境,为开发者提供丰富工具与应用
o标准Linux GNU工具链,包括交叉开发版本
o平台设备驱动器
oApache网络服务器,MySQL数据库引擎,以及PHP脚本语言,用于开发强大的网络侍服应用
oJava 7与Java 8版本,为开发者提供在64位ARM环境下工作的选项
LEG总监Andrea Gallo 介绍说:“自2012年以来,AMD始终在与 Linaro企业应用小组(LEG)的成员密切合作,加快ARM服务器生态系统的发展。Linaro在启动架构领域的工作包括UEFI与ACPI,以及重要的核心服务器软件,例如与Red Hat合作研发的经过优化的LAMP栈以及业内一流的企业级OpenJDK 8 Java实施,这些技术将帮助AMD实现与众不同的创新硬件解决方案,提供业内一流的性能和低功耗产品,用于新一代数据中心服务器平台。”
AMD继续推动开放源数据中心的发展,将愿景变为现实,提供多种处理器架构选项。AMD还宣布,即将为开源计算项目贡献新型AMD Open CS 1.0 通用插槽设计,该设计以AMD皓龙A系列处理器为基础,兼容最新通用插槽规范。
开源计算项目主席兼总监Frank Frankovsky表示:“预定义版的‘万金油’式服务器平台正在让位于定制型解决方案,后者能够以最低功耗提供出色性能。AMD对开源计算项目的贡献扩展了OCP的设计范围,帮助数据中心提高利用率和效率。”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Y Combinator合伙人Ankit Gupta与Anthropic预训练负责人Nick Joseph最近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
微软研究院提出潜在分区网络(LZN),首次实现生成建模、表示学习和分类任务的真正统一。该框架通过共享高斯潜在空间和创新的潜在对齐机制,让原本独立的AI任务协同工作。实验显示LZN不仅能增强现有模型性能,还能独立完成各类任务,多任务联合训练效果更是超越单独训练。这项研究为构建下一代通用AI系统提供了新的架构思路。
9月13日的PEC 2025 AI创新者大会暨第二届提示工程峰会上,“年度提问二:新工作时代:AI工作流由谁主导?”从企业实践到技术实现、从业务落地到战略决策,展开了一场高密度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将AI工作流背后的难题和解决路径彻底揭开。
上海AI实验室开发的VLAC模型让机器人首次具备真实世界自主学习能力。该系统如同给机器人配备智能导师,能实时评估动作效果并从中学习。在四个操作任务测试中,机器人成功率从30%提升至90%,仅需200次练习。技术结合视觉、语言理解和动作生成,支持跨场景适应和人机协作,为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领域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