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HPE的混合基础架构战略
在Discover 2015欧洲战开幕前夕,传来了HPE放弃自己构建公有云的战略,并与微软Azure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的消息,虽然这两个消息并不能说有必然的联系,但肯定反映出了HPE对于未来自身云战略的决心——主打私有云,并成为主流公有云的中介服务商,提供双方的方案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混合云解决方案。与微软的Azure的合作即是如此,且不仅限于Azure。
管理咨询公司Bain & Company基于IDC和Gartner调研报告给出的公有云与私有云、传统IT未来3年发展的趋势分析,可以看出私有云发展最快,占据2018年总市场份额(10090亿美元)的9%,传统IT的份额仍然最大,接近90%
市场调研公司451 Research,给出的1155家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未来两年内,74%的企业会构建私有云,只有26%的企业会采用公有云
HPE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公有云仍然不会是市场的主流,尤其是对大中型企业,他们不可能全面放弃私有的IT设施,这也是HPE决心主攻私有云与混合架构业务的原因。而在HPE看来,其Helion产品线已经为所有的云/IT应用模式做好了准备。
HPE认为包括传统IT和云在内,共有5种应用模式,其中有3个与场内(On-Premises,可以简单理解为企业的内部,但随着IT消费模式的复杂度提升,并不能纯粹以企业内部统称)部署应用模式相关,另外3个半与场外(Off-Premises),分界点在于托管云(Managed Clouds)
基于上述划分,HPE Helion产品家族有着相对应的组合,比如在场内模式下,有OpenStack、Eucalpyus两大开源平台,分别对应OpenStack与类AWS的云应用需求,而CloudSystem则提供了统一完整的混合就绪的平台,Helion Dev则提供了对Docker容器等新应用平台的支持,在场外一侧,则主要就是管理平台,对应虚拟私有云、托管私有云以及合作伙伴服务。HPE强调,其Helion云产品组合均基于开放与开源技术平台构建
在平台管理与优化层面,HPE OneView与HPE Helion混合云管理套件,提供了跨云的管理和自动化能力,最底层则有HPE Helion专业服务予以统一支撑
说到此,重点来了,为了能更好的与业界主流的公有云建立稳固的混合平台,体现自己的竞争优势,HPE将与主要的公有云提供商建立合作关系,来打通HPE私有IT与其的混合架构。这次与微软Azure的合作就是标志性事件。
在本次大会上,HPE针对微软Azure以及其他公有云服务商,发布两个新的服务
除了传统的云转换与顾问服务之外,HPE还将提供HPE Azure卓越中心,为用户提供超过5000个经验证的Azure应用架构,让用户快速上手,另外还提供新的HPE服务,从技术咨询与支持层面为微软Azure以及AWS等其他全球级公有云服务商提供服务,因此微软Azure不可能是惠普混合云战略的唯一合作伙伴。
就本次与微软Azure的合作来说,HPE将成为微软Azure混合云交付的优先合作伙伴,微软Azure也将是HPE优先选择的公有云合作伙伴。在具体的产品方案中,HPE的超融合基础设施CS-250将会推出针对微软云平台系统标准版的产品,而HPE所有的服务器均可集成Azure,并提供Azure服务,让HPE的用户可以自由方便的利用Azure的云服务。并且,双方还会联合研发新的产品解决方案,HPE软件也将与Azure Marketplace展开合作。
虽然双方的合作并非排他性,但可以感觉到,双方对对方还是很看重的,而仅就对HPE来说,与Azure这样级别的公有云建立如此优先级的合作关系,对于HPE的混合基础架构战略,无疑大有裨益。
好了,现在混合架构层面,暂时稳住了阵脚,下面就看更为重要的私有IT的建设了,这绝对是HPE未来生存的重中之重,也因此它在本次大会上隆重发布了HPE Synergy。
新一代组合型基础设施HPE Synergy
作为最早提出融合基础设施(CI,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概念的IT厂商,我们不能不承认惠普在以服务器为主的硬件平台的开发上,还是比较有眼光的。不过,这次在组合型基础设施(COmposable Infrastructure,为与CI区别,笔者简称之为COI)的潮流中,HPE并不是第一家,至少在实际的产品上落后于老对手思科,想想这对冤家,当初的UCS与Blade Matrix就是如此,如今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思科在集成系统理念上UCS先走一步,惠普则以Blade Matrix后发制人,继续保持在服务器市场的优势。而在COI市场,也很有可能重演一次,在今年6月份惠普宣布了Project Synergy计划时,思科已经有COI产品在销售,如今6个月过去了,惠普正式发布了HPE Synergy,不过要到2016年第二季度才会上市。
就产品的应用形态上,HPE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从最早的融合+虚拟化,到后来的自动化编排协同,现在则是改变应用与服务的交付模式,这些都是COI的覆盖范围
什么是COI,可能是一时半会并不好理解,从思科与HPE两者给出的定义上,也有不同之处,不过从最终的产品组合来看,似乎HPE的更为完整,显然更加的有备而来。在HPE的定义中,COI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第一个,就是更快速的部署整体的IT,包括硬件平台与软件应用,它是HPE以往提倡的CI的进一步升华。我更愿意这样总结COI,如果说CI是将硬件平台更好的整合,那么COI则为上层的应用提供了更便利的集成与部署能力,在纵向上实现了硬件与和应用之间更优化、更灵活与更快速的组合(Composable),从而满足用户在新时代的需求。那么这个需要到底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有效面对混合的IT架构。
传统应用与新类型应用并存将是一大趋势,也将是对企业IT的一大挑战
这个混合并不仅指私有云与公有云的混合,而更多的在于应用架构与模式的混合——老的应用仍然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与价值,而面对新的业务需求,云原生应用又不得不重视,但两者对于硬件与应用平台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就现有的硬件架构来说,这种混合性应用趋势越来越让IT人员头疼。而COI的出现就是针对于此,它希望通过灵活的资源组合、解组合、再重组合等多种基于规则与模板化的自动化管理手段,来实现在统一的基础设施上,有效应对不同应用(包括云)需求。基于此,我们再看COI,就有点像金属“合金”,根据不同的需求,将不同金属按不同比例冶炼在一起,然后还可以便利的进行资源回收,然而再合金,如此往复。所以,我个人更愿意把Composable Infrastructure称为“合成式基础设施”——HPE Synergy即是如此。
HPE Synergy的主要组成,软件解决方案是它的重头,硬件则统一以Composable冠名(事实上,发布会上就没介绍硬件,文章后面的硬件平台介绍都是笔者自己找的资料),其实意在可以快速实现资源合成,而要实现COI,HPE OenView Composer与HPE Image Streamer则是它的关键
由HPE Synergy所引出的HPE对于COI的关键特征定义
根据HPE的定义,HPE Synergy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这也是HPE对COI定义的关键特征:
1、底层的核心就是动态化的硬件资源池,包括计算、存储与网络资源,均是池化的。各自的资源池可以随时切割、増减再自由组合。HPE Synergy能以统一的架构,通过动态的资源池划分,应对于不同的应用负载,比如物理负载、虚拟化负载或是容器负载;
2、基础设施平台具备软件定义的智能,根据定制的应用模板,自动的垂直部署与配置相应的资源和系统参数,并实现平滑无阻碍的操作,且能动态的根据模板的资源容量需求,自动进行下层资源资源池的扩展。上文提到HPE Image Streamer就是负责这一工作的。对此,可能会说几年前惠普推出的Cloud Map不也是模板化部署吗?和这次的模板有什么不同呢?从原理上讲,Cloud Map是非常简单的脚本,可配置的范围非常有限,而HPE Synergy的模板,则可以控制到相关硬件平台的固件版本、硬件驱动版本以及相关配置参数,也就是模板的垂直化资源整合与调控能力要比Cloud Map强得多;
将工作负载模板化,并由HPE Image Streamer自动化的动态执行,包括部署、取消(资源回收)、临时扩展等,大幅度降低部署用时与难度
3、对上层应用提供统一的API,可以说是最关键的,HPE称之为Composable API。它可以向下实现100%的基础设施可编程性,也就是达到基础设施即代码(Infrastructure as Code)的服务水平。它允许软件开发者直接调用硬件资源,包括很方便地实现裸机资源的云化。为此,HPE将自己的基础设施管理平台OenView的控制功能提取了出来,以单行的统一API格式将硬件平台的管控能力交付给开发者,以实现更好更快的系统集成。上文提到的HPE OenView Composer负责API的实现,并提供全局的HPE Synergy资源管理能力(包括系统相关固件、驱动与基础平台软件的无差错升级更新,据HPE调查统计,这可降低80%的非计划停机概率)。而Composable API主要也是交付给相关云、基础设施与资源管理与集成平台的开发者,以便更好的利用HPE Synergy的资源。
根据HPE自己的测算,传统的分散API调试的部署模式可能需要50小时,而通过Composable API模式,可以缩减至分钟级
Composable API是HPE Synergy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因为它是与以层应用平台之间重要的桥梁,从今年6月到现在已经有多家重量级厂商和开源平台支持Composable API,而如果与HPE Synergy应用模板相结合,则能进一步提高效率
系统集成框架Chef目前就已经支持Composable API,可以与HPE Synergy迅速“合成”,并可以与HPE Synergy相关的模板集成部署
HPE认为HPE Synergy能带给用户的主要收益主要有4个:1、以单一架构应对所有应用,减少了不同平台的采购,降低CAPEX;2、可以像云的速度进行部署;3、单一封装的无阻碍升级,非常简单易用;4、面对新兴应用开发(包括火热的Docker),统一的API提供了更高的效率,而对于IT管理人员来说,也将从混合的应用架构和IT架构的需求冲突中解脱出来。
HPE Synergy的硬件平台设计
刚才说了那么多HPE Synergy的全局理念和主要的组成部分,现在我们可以看看实在的东西了,为什么HPE总强调是统一的硬件基础设施来实现的,在本节将有彻底的解答。先要指出一点,HPE Synergy的硬件是新开发的,自成系列,与以往的HPE硬件基本没有关系。
HPE Synergy基本IT单元——Frame,看上去像是一台HP BladeSystem C7000刀片服务器,其实不是,它是新开发的,虽然也是刀片架构。该单元准确的型号是Synergy 12000 Frame,也是10U的高度。Frame内最左侧的上边是HPE OenView Composer,下边的是HPE Image Streamer(各有4个指示灯),这两个是管理模块,真正用于IT资源的共12个半高或6个全高插槽,比C7000少了1/4的容量
HPE OenView Composer节点,为单CPU设计,用于HPE Synergy的资源管理与维护,同时负责执行上层调用的API
HPE Image Streamer节点,也是单CPU设计,负责执行设计好的镜像模板,实现自动化部署,它是HPE Synergy实现软件定义智能的关键,也就是说软件定义将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镜像模板来实现
HPE Synergy硬件平台的基础是新设计的,类似于刀片架构的Synergy系列家族,由Synergy 12000 Frame机箱和不同的Synergy计算与存储节点组成,每个Synergy 12000 Fram配有一个HPE OenView Composer和一个HPE Image Streamer节点,用以实现HPE Synergy的高级“合成”功能。不过,虽然是另起炉灶,但从一些节点的型号上可以感觉到与BladeSystem之间的渊源。
突出来的,占用两个半高插槽的是Synergy D3940存储节点,可装载40块2.5英寸硬盘或SSD,一个Synergy 12000 Frame最多可装5个 D3940(可能是至少需要两个节点作为该Frame内的存储控制与管理器,实现软件定义),即总共200块硬盘/SSD,按照目前的容量水平,最高可实现单Frame 768TB的存储容量
最常见的计算节点,Synergy 480 Gen9服务器,双路至强E5 V3配置,图中是两个节点并列
Synergy 660 Gen9服务器,如果对标BladeSystem BL660c的话,应该是4路至强E5-4600 V3设计
目前已经知的Synergy节点全家福,除了480和660之外,最右侧的是Synergy 680 Gen9,按照对标猜测的话,应该为4路至强E7 V3节点,它的左边是Synerg 620 Gen9节点,是双路至强E7 V3设计,再左边就是660 Gen9,可以看出它的设计理念与C7000的确很像
单个HPE Synergy系统(管理镜像)的最大规模是5个机柜,共20台Frame,这是由于HPE OenView Composer的级联管理限制造成的,但这样一个规模已经很可观了
Synergy机箱后面还有相应的互联模块设计,但由于不是重点,我就不在这里说了,HPE的技术人员表示,主要的协议和主流的速率都将支持。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惠普对于刀片架构是很情有独钟的,为什么会这样,HPE展台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刀片的可组合性和便于部署性要比机架服务器更好。比如安装一个节点或移除一个节点很方便,相比而言,机架服务器肯定要麻烦一些。另一方面,在集中管理性方面,刀片也有自己的优势,统一规格的单元(Frame)设计也让整体系统的设计难度大为降低。那么是不是HPE Synergy就不能用机架服务器呢?比如HPE自己的ProLiant DL?HPE的技术人员表示,理论上是可以纳入这个系统,但仅仅是可以接受OneView的管理,并不能实现Composable,也就无法纳入到“合成资源”里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HPE对于Synergy这一系统还是非常上心的,无论从硬件平台的重新设计,还是软件平台的大力更新,亦或是开拓Synergy的生态环境,都能表达出HPE在COI市场上后来者居上的决心。而从整体的设计与方案实力来说,的确体现出了自己的优势。另外,更重要的是,如果与前面提到的混合基础架构战略相结合,就能感受到更大的协同威力。而它们(公有云市场的深度联合,加上基于COI的私有云IT市场的深耕),将是HPE最为看重的“Transform”根基。说到此,我倒是更感兴趣,在中国这两者又将如何具体贯彻与执行呢?
嘿嘿,明天我将一对一采访HPE中国区的相关高管,敬请期待我的后续报道!
在以往,惠普公司每年都会举办两次Discover大会,一次在美国,一次在欧洲,可以说它是惠普公司最重要的面向企业级用户的市场活动。不过,今年有些不同,11月1日,惠普公司正式分拆为两家公司,一家专注于个人系统和打印机业务,名为惠普有限公司(HP Inc.),另一家则专注企业级IT业务为主,名为惠普企业(HPE,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这使得今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Discover 2015欧洲大会,成为了HPE真正的首次亮相,从而别具意义。
Discover 2015欧洲大会在英国伦敦的ExCel会展中心举行,据说有大约13000人参加,可算是人数最多的一届,看来企业级用户对于HPE还是比较关注的
笔者曾在2010年至2012年连续3次参加Discover美国大会(2010年时名为HP TechForum,2011年正式更名为Discover),因此对于这个会议并不陌生,而时隔3年后再次参加Discover,不免心生感慨,并对HPE新的举措与其历史沿革的关系,产生了好奇。
本次大会的赞助商阵容不可谓不强大,从中也能看出HPE与英特尔和微软之间的关系
HPE总体战略解读
HPE的 CEO梅格•惠特曼率先登台,阐述本次大会的主题——Accelerating Next,她的气色显然不错,甚至有人说她还胖了
率先上台致辞的HPE CEO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以饱满的精神向与会的观众阐述了HPE的核心理念——帮助用户更快的实现IT与业务的转型,让他们更加成功。对于HPE的分拆,惠特曼充满了信心,而最近的一系列的营收数字也表明,它的境遇比惠普有限公司明显更好。惠特曼强调,HPE是更有实力可以帮助客户实现快速转型,提升价值的IT供应商,它将在各方面为用户全方加速(Accelerating ),加速你IT的转型,加速你的生产力的增强,加速你的业务成功。所以,Accelerating Next怎么翻译,就见仁见智,大家各自理解吧。
不过,惠特曼之后上台的一众HPE高管(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所讲的内容,据我所知,与6月份在美国举行的Discover大会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主要的4大战略仍然一致,即:
1、转型至混合基础架构(Transform to hybrid infrastructure)
2、保护你的数字化企业(Protect your digital enterprise)
3、实现数据驱动的组织架构(Empower the data-driven organization)
4、成就工作空间生产力(Enable workplace productivity)
如果将英文的Transform、Protect、Empower、Enable四个单词的首字母,按顺序提炼出来,我们又可以造出一个新词TPEE,在下文中,我就将以TPEE来代替HPE的4大战略,就像IBM的CAMSS一样。
Discover 2015欧洲大会的主题战略与6个月前的Discover 2015美国大会一致
回想惠普这几年的坎坷经历,从2010年到现在的5年间,已经有了四次变化。2010年,惠普的战略是三个方向:Transform(转变)、Innovate(创新)和Converge(融合)。到了2011年,著名的李艾科上台,提出了“瞬捷企业”战略,由5个方向组成:应用转型(Applications Transformation)、融合基础设施方案(CI,Converged Infrastructure)、企业安全方案(Enterprise Security)、信息优化(Information Optimization)、混合交付(Hybrid Delivery)。到了2012年,惠特曼上台后不久,将注意力放在了云和大数据领域,“瞬捷企业”不再提及,但也没有新的口号出来,算是一个空档期。2013年,惠特曼正式提出了基于云(Cloud)、大数据(Big Data)、移动(Mobility)与安全(Security)四大战略(简称CBMS)的“IT新型态”,正式取代“瞬捷企业”。而到了2015年,再次以TPEE取而代之,不过细心的读者能发现,Transform、Hybrid Infrastructure等等,都是老词了,而TPEE更像是对CBMS 的一种补充修正,总体的意思并没有改变,但具体的定义更体现出了HPE的用心与聚焦点,这也反映出HPE总体战略已经接近稳定。
对比TPEE和CBMS,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就在T和C的变换,HPE重新强调了向混合基础架构的转型,而不再突出云了,这明显与HPE总体战略的微调有着巨大的关系。事实上,有关T的新闻发布也是最多的,最重要的就是两点——与微软Azure的战略结盟和HPE Synergy集成系统的发布。前者是HPE坚定走向混合基础架构战略的标志性事件,它让HPE的用户可以更好的利用到世界顶级的公有云服务,确保混合架构体验,后者则让用户可以更快速更有效的建立起面向云的私有IT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