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宋继强:以智能推动“科技+艺术”融合创新
2022年4月19日,英特尔研究院副总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博士,受邀参加了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清华·清尚智慧场景创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设计智慧·场景创新”高峰论坛并发表演讲。演讲主题聚焦“智能感知计算与场景设计的跨界创新”,宋继强博士介绍了面向数字化转型的多种典型智能化场景,重点阐释了新型交互场景下科技与设计的整合创新模式,并介绍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探索融合创新的无限可能。
英特尔研究院副总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
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数字孪生、5G、机器人等共同构成的智能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世界,塑造未来。宋继强说道:“得益于PC、互联网、传感器和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在近十年增长了4倍,包括教育、医疗、制造等在内的众多领域,都需要融入云计算、边缘计算、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
在全球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设计和科技的协同创新已成为未来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宋继强强调,将科技和设计整合起来,能帮助实现众多普惠化应用,未来需要通过多种技术布局,探索“科技+艺术”的多元应用场景。
谈到智能科技与设计的融合,宋继强认为目前可以分为两类实现方式,第一类是以场景需求为出发点,将技术进行相应的改造、开发,以适配场景。以教育领域为例,针对未来小学、初中和高中实验课程智能化、信息化的趋势,为解决师资、人力不足等问题,宋继强分享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开发的“迎接未来教育,共创智能实验”的教学工具平台。
该平台将边缘计算的相关技术,应用在理化生实验场景中,并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借助英特尔OpenVINO工具套件,实现端到端的实时智能实验教学辅助,为未来智能教学的场景设计创造无限可能。通过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方式,助力缩小教育数字鸿沟。
另一类是当新兴技术产生后,通过结合设计和应用,再推广到不同领域中去。以毫米波雷达为例,该技术常见的是被应用在汽车尾部,倒车时用于感知障碍物,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通过将其在感知方面的独特优势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研发出基于毫米波雷达的非接触手势交互的创新技术。
宋继强表示,该创新技术目前已被应用在联想一体机中,用于人体检测,能检测人的呼吸、心跳等,同时该技术还可用于手势识别、跟踪,在不接触设备的情况下实现与计算机的交互。展望未来,这种非接触式的交互技术能融入艺术馆、制造工厂、医疗手术室、托老颐养中心等多元场景,进行跨界融合创新,构建新型交互场景设计,让科技普惠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清华大学凭借在综合学科上的优势及特色,在设计学、美学领域的深厚积累,不断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大学与企业的创新双赢新模式,努力在智慧场景创新领域实现颠覆性突破。多年来,英特尔公司与清华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深厚的合作关系。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花样滑冰表演滑环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团队利用英特尔3DAT技术,向全球人民展现了结合花滑运动之美、科技运用之智和中国文化之趣的“光影演出”。
未来,英特尔也将持续与清华大学携手合作,将创新技术更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的方方面面,融合艺术、文化与科技,谱写美妙篇章。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