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想“AI有凌犀·赫然心动”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我第一次看到联想moto X70 Air AI手机,这一刻,我注意到两个关键词——“Air”和“AI”。一个关乎形态的轻盈,一个代表智能的渗透。

在发布会上,被反复提及的“无感轻薄”“AI”“一体多端”几个关键词,也让我意识到,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产品发布,或许更是联想关于“未来终端形态”的一次宣言。
当“轻盈”成为体验的“哲学”
在手机行业,几乎所有品牌都在拼硬件、拼影像、拼算力。轻薄,成了最先被牺牲的维度。
但联想moto却把“Air”做到了更极限。5.99mm的厚度、159g的重量,“一颗气球就能带飞”并非比喻,是一种设计的宣言。更重要的是,这种轻,不是削弱功能后的“轻”,而是以技术重塑后的“轻”。

我注意到了联想moto X70 Air AI手机的结构细节,5.3mm航空级铝合金中框、3D VC均热板、星海刀锋电池——这三项技术共同构建起一种平衡:既有强度,又能维持整机热稳定;既薄至极限,又保证续航与性能。
4800mAh、68W快充、15W无线充,联想将这些配置塞进不到6mm的机身里,但靠的却不是“妥协式的设计”,而是工程体系的彻底重构。

更微妙的是“无感”的体验。45°顺滑过渡角、R7圆弧边缘、柔性PU背板,让手机几乎与手掌融为一体,让设备“退场”,让感知“前置”。
所以,我开始意识到,这是一种新的交汇:设备开始变得“无感”,AI开始更自然地进入人们的生活。
AI从“工具”到“第二意识”的进化
如果说“Air”是物理的极致,那“AI”就是灵魂的再造。
联想moto X70 Air AI手机所搭载的“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3.5”AI采用中心化决策 + 分布式执行 + 动态容错架构,背后的逻辑很清晰,AI不再是被动工具,而是一个能主动学习、协同运作的“第二个我”。
在体验中发现,“AI看世界”“AI随心录”“AI播客”“AI任意门”等功能,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智能闭环,AI不只是执行命令,而是在理解意图。
“AI看世界”尤为典型,它能识别画面,还能理解语境,甚至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响应方式;“AI轻羽人像”让人像虚化不再是算法的模糊,而是一种对光影关系的感知。
这意味着AI已经开始拥有了“主观性”,它开始洞察,而非仅仅是识别,能联想,而非仅仅是回答。
另一面,天禧AI 3.5最大的突破在于“全时空主动记忆”。在PC上写过的笔记、在平板上标注的灵感、在手机上拍摄的素材,AI都能自动整合,构建个人知识图谱。
这让人也有一种微妙的未来感——我们在训练AI,而AI也在反向“记住我们”。
AI懂我们的节奏,理解我们的偏好,甚至能在多端之间无缝衔接任务。那一刻,我也真正体会联想所提及的“AI Twin”——一个数字化的“第二自我”。
“一体多端”的“端”版图
如果轻薄是物理的变革,AI是意识的觉醒,那么“一体多端”就是存在的统一。
“一体多端”中的“一体”是“天禧智能体系统”——天禧AS,由联想“小天”个人智能体,以及个人知识库、AI应用平台、超级互联、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五个部分共同组成,系联想自主研发,构成AI终端的“AI大脑”。
现在,联想正在将这一“天禧AS”植入更多具有异构AI算力的设备,升级为AI手机、AI平板以及多样化的AIoT设备,这就是“一体多端”的“多端”。
在多设备的应用场景里,设备之间通过共同的“AI大脑”来协同工作,以“天禧智能体系统”打破端侧硬件和系统的限制,让应用和内容在多类终端设备间自由穿梭,用户将能享受到全场景无缝连接的应用与服务。
反观传统上,设备是割裂的,手机是入口、PC是工作、平板是娱乐、眼镜是延伸。我们在不同设备间切换身份,思绪被分割成无数片段。而在“一体多端”的整合下,这种割裂正在被融合。
联想提出的“一体多端”,本质是或许也是让AI成为统一的灵魂,让设备成为它的不同身体。通过超级互联3.0,天禧AI让每个终端都能感知另一个终端的状态;通过知识库引擎,其将所有内容与灵感汇聚成完整的“记忆”;通过全时空主动记忆,其赋予AI“连续性”,或者说类似人类时间感的能力。
让AI更“懂”人的温度
联想的战略,显然与部分厂商的“技术炫技”路线明显不同。其不追求AI的复杂性,更追求人与AI关系的“自然性”。
回到本次的发布,轻薄,是让AI更贴近身体;无感,是让AI更贴近心理。AI轻羽人像、AI播客、AI看世界——这些功能并不强调算法参数,而强调“陪伴感”。
AI不是在你我身边喋喋不休,而是在需要时自然出现。这种“隐身的智能”恰恰是一种温度:让科技更懂人,而非更取代人。
联想在产品哲学上,我也感受到另一钟独特——“为生活留白”。
我理解,这与Air的定义非常契合。AI不是填满一切,而是让人有自由的空间去选择、去暂停。当设备的存在感被削弱,智能的存在感反而被强化——这是一种新的平衡,一种“轻”与“深”的融合。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印度理工学院研究团队从大脑神经科学的戴尔定律出发,开发了基于几何布朗运动的全新AI图像生成技术。该方法使用乘性更新规则替代传统加性方法,使AI训练过程更符合生物学习原理,权重分布呈现对数正态特征。研究团队创建了乘性分数匹配理论框架,在标准数据集上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为生物学启发的AI技术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英伟达和诺基亚宣布战略合作,将英伟达AI驱动的无线接入网产品集成到诺基亚RAN产品组合中,助力运营商在英伟达平台上部署AI原生5G Advanced和6G网络。双方将推出AI-RAN系统,提升网络性能和效率,为生成式AI和智能体AI应用提供无缝体验。英伟达将投资10亿美元并推出6G就绪的ARC-Pro计算平台,试验预计2026年开始。
Sony AI开发出SoundReactor框架,首次实现逐帧在线视频转音频生成,无需预知未来画面即可实时生成高质量立体声音效。该技术采用因果解码器和扩散头设计,在游戏视频测试中表现出色,延迟仅26.3毫秒,为实时内容创作、游戏世界生成和互动应用开辟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