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淼森波与泰克科技联合实验室今日在北京正式揭牌。双方将共同打造面向中小型硬件企业的开放式测试创新平台,通过共享设备、联合研发与标准化验证,助力中国本土电子研发与测试能力实现高质量跃升。
作为淼森波“为中小型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服务理念的进一步落地,联合实验室将依托其自2017年运营的智能硬件共享实验室基础,整合泰克科技全球领先的测试测量技术,为汽车电子、智能医疗、工业电子等多个领域的客户提供更专业、更高效的研发支持。

“硬件创新的关键,不仅是想法,更是验证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联合实验室,让先进的测试资源真正触达到每一位工程师。”
——淼森波创始人兼CEO邓桂才
“泰克始终致力于让工程师以更低门槛、更高效率完成高精度测试。我们希望通过与淼森波的合作,把世界级的测量技术带到更多中国创新企业。”
——泰克科技中国区技术总监张欣
尽管当前全球经贸环境存在不确定性,泰克“在中国,为中国”的承诺坚定不移。在两个月前我们将更多产品转移至中国生产,以控制客户成本。
——泰克科技北方区销售总监焦保春
共建初心:为硬件创新降本增效

淼森波长期致力于通过共享实验室与外包测试服务,降低中小企业的研发门槛。此次与泰克的战略合作,将共享理念与国际一流测试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覆盖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与接口一致性的全流程测试能力,具体包括:
正如淼森波实验室负责人邓总介绍:“Tektronix 是我们长期合作的核心设备品牌,实验室从基础的4通道示波器到33GHz带宽的高速实时示波器,基本覆盖了Tektronix主流的测试产品线。比如在PCIe Gen5测试中,泰克示波器的DPOJET和SDLA链路方案,提供信号分析能力和抖动分离算法,能帮我们精准拆解随机抖动(RJ)与确定性抖动(DJ),这对芯片设计企业验证产品是否符合行业标准至关重要。”
但光有好设备还不够,淼森波实验室的核心优势在于 “设备 + 经验” 的结合。邓总表示,其团队拥有平均 15年以上的高速设计、研发和测试经验,熟悉不同行业客户的 “痛点”—— 比如消费类电子企业追求测试效率,会提前预制好手机、平板常用的 MIPI 测试模板;芯片设计公司注重测试覆盖度,实验室会结合泰克的方案,额外增加 “白盒测试” 环节,不仅验证产品的外部性能,还会深入分析内部信号链路的稳定性。可以说,Tektronix 的设备为淼森波实验室提供了 “精准捕捉信号” 的基础,而淼森波团队的经验则让这些设备的价值最大化,形成了针对性更强的系统测试服务。
技术融合:泰克高速总线测试方案全面落地

作为联合实验室的核心技术支撑,泰克高速总线测试解决方案将以场景化适配为特色,全面覆盖芯片间互联、显示总线、通用数据传输及系统互联等关键领域:
合作共赢:打造开放、共享、可持续的测试生态
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不仅是一次资源整合,更是推动本土测试能力标准化、普及化的重要举措。未来,双方将围绕以下方向持续深化合作:
邓总表示:“我们打造‘全链条测试能力’,就是为了让客户‘一站式’解决问题,从接口测试到环境验证,从性能分析到故障调试,在淼森波就能完成所有关键环节的验证。我们的目标不是‘完成一次测试’,而是‘帮助客户顺利把产品推向市场’。”
从研发验证到量产落地,淼森波与泰克科技联合实验室将持续以“开放、专业、共赢”为核心理念,为中国硬件产业提供更可靠、更高效的测试支撑,让每一个创新者都能拥有世界级的测试能力。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周一AWS美东数据中心DNS故障导致数百万用户和上千家企业断网,Reddit、Snapchat、银行和游戏平台均受影响。专家认为这凸显了冗余备份的重要性,CIO需要根据业务关键性进行风险评估,优先保护核心系统。单一供应商策略仍可行,但需通过多区域部署分散风险,建立故障转移计划。金融、医疗等高风险行业需更高冗余级别。
上海AI实验室等机构联合提出FrameThinker框架,革命性地改变了AI处理长视频的方式。该系统采用"侦探式"多轮推理,先快速扫描全视频获得概览,再有针对性地深入分析关键片段。通过两阶段训练和认知一致性验证,FrameThinker在多个视频理解基准测试中准确率平均提升10.4%,计算效率提高20倍以上,为AI视频理解领域带来突破性进展。
英国政府发布新的反勒索软件指导文件,旨在解决供应链安全薄弱环节。该指南与新加坡当局联合制定,帮助组织识别供应链问题并采取实际措施检查供应商安全性。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过去一年处理了204起"国家重大"网络安全事件。指南强调选择安全可靠的供应商、加强合同网络安全条款、进行独立审计等措施,以提升供应链韧性和防范网络攻击。
复旦大学团队创建MedQ-Bench基准,首次系统评估AI模型医学影像质量评估能力。研究覆盖五大成像模式,设计感知-推理双层评估体系,意外发现医学专用AI表现不如通用AI。结果显示最佳AI模型准确率仅68.97%,远低于人类专家82.50%,揭示了AI在医学影像质控应用中的现实挑战和改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