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液冷元年”。伴随AI训练集群的指数级扩张,服务器功耗迅速逼近千瓦级,机柜功率密度从7kW一路飙升至50kW、甚至150kW。传统风冷技术已触及散热能力的物理极限,而液冷则被推到产业舞台中央,成为智算中心升级的关键词。
但液冷远不是“换一种散热方式”这么简单。它横跨材料兼容性、系统集成、运维与回收的全链路,任何环节的缺口都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风险。产业正在迎来一次“不得不变”的临界时刻。
9月10日,在北京开放数据中心大会上,嘉实多热管理事业部大中华区业务总监仇圆圆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液冷是一个必选项,而不是可选项。”这个有着125年历史的润滑油品牌,首次面向中国市场发布端到端液冷解决方案。
嘉实多热管理事业部大中华区业务总监仇圆圆
在他看来,液冷技术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背后有两个关键驱动力。一方面,芯片热密度正急剧攀升,传统风冷已无力承载;另一方面,政策红线收紧,新建数据中心PUE普遍要求低于1.25甚至1.2,而风冷方案往往停留在1.5左右,几乎无解。“从现实角度看,若不部署液冷系统,数据中心将很难达到这些指标。”仇圆圆说。
从润滑油到冷却液的“向前”策略
2024年,嘉实多在125周年之际发布全新战略“Onward,Upward,Forward”,将液冷与储能列为重点突破方向。其中,“Forward”(向前)策略明确提出:要把数据中心浸没式冷却和电池热管理列为重点举措,从“边缘探索”推向“核心路径”。
嘉实多进入液冷赛道,并非心血来潮。“我们本身在材料兼容性、液冷科技上面其实有非常多的技术储备。”仇圆圆表示,这些技术禀赋让公司对市场前景保持笃定。
具体而言,嘉实多在液冷技术上具备三大优势:
第一,冷却液视角。“我们的出发点并非硬件,而是冷却液。”冷却液是唯一能贯穿整个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介质,从室外机、冷却塔,经由管道流向CDU,再进入服务器内部。在这个循环中,它要面对材料兼容性、腐蚀、寿命等多重挑战,而这正是嘉实多百年来的专业积累所在。
第二,系统化团队。“我们的团队几乎全部来自数据中心或热管理行业,包括我自己。”仇圆圆说。他举例:在华南,一个5兆瓦的数据中心往往需要两到三台冷水机组;而在东北,依靠闭式循环与外界冷风即可实现冷却。因此,对于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场景,他们不仅关注冷却液本身,更注重整个系统层面的整合。
第三,产业链协同。液冷真正大规模发展不过一两年,整个产业仍在探索。嘉实多投入大量资源,联合上游芯片和服务器厂商开展兼容性测试,覆盖冷板、浸没、喷淋等多种技术路径。这种跨界协同,为液冷的规模化落地打下了基础。
打造“端到端”:从产品到生态
单纯的产品供应显然不够,嘉实多通过“端到端”液冷解决方案,贯穿部署、运维到退役的全生命周期,覆盖四个关键阶段:
嘉实多热管理事业部全球总裁黄建棠表示,“我们通过端到端解决方案,把液冷从单一组件转化为客户运营的核心动力。”

嘉实多热管理事业部全球总裁黄建棠
在产品层面,嘉实多已形成覆盖不同应用的冷却液矩阵:冷板式冷却液PG 25 C与EG 25,以及浸没式冷却液DC 15/20。“我们把选择权交到客户手里,”仇圆圆说,“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路线图来选择合适的产品。”
无论是端到端服务还是产品研发,都需要强大的生态支撑。过去一年,嘉实多在中国不断拓展合作版图,与浪潮信息就服务器与液冷液的兼容性等方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施耐德电气联合打造了液冷实验室和客户体验中心,既用于向客户展示液冷系统的实际应用,也为双方研究液体冷却系统的长期稳定性提供了实验基础。此外,嘉实多还参与了英特尔在中国的“液冷加速计划”,与英特尔、北京奕信通一起搭建测试环路。
在不确定中前行
趋势已定,但现实并不轻松。液冷产业仍处在“爆发前期”,与风冷相比,液冷领域的专业厂商有限,行业整体处在学习与摸索阶段。成本也是绕不过去的课题:冷板液冷初始投入仍高于风冷,不过依靠更优的PUE效率,长期运营可逐渐回本;浸没式技术则更前沿,但因投入和运维复杂,眼下多停留在标杆项目。
对于改造型项目,不确定性要更为突出。既有机房的制冷设备能否复用,高架地板是否需要改造,这些变量都可能成为额外负担。“很难直接给出标准化报价。”仇圆圆坦言,“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机房的基础条件不一,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可控的初期投入与长期效益之间找到平衡,是关键。”
从润滑油到液冷,嘉实多的战略转身并非业务延伸,而是对算力基础设施未来的深度押注。虽然技术路线尚未完全明晰,行业标准仍在制定,但趋势已经足够清晰。嘉实多的百年积累与端到端方案,叠加全产业链协同,或许正是它在液冷革命中占据先机的关键。
当然,从战略制定到市场验证,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在当下,嘉实多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0赞
0赞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
                  英伟达和诺基亚宣布战略合作,将英伟达AI驱动的无线接入网产品集成到诺基亚RAN产品组合中,助力运营商在英伟达平台上部署AI原生5G Advanced和6G网络。双方将推出AI-RAN系统,提升网络性能和效率,为生成式AI和智能体AI应用提供无缝体验。英伟达将投资10亿美元并推出6G就绪的ARC-Pro计算平台,试验预计2026年开始。
印度理工学院研究团队从大脑神经科学的戴尔定律出发,开发了基于几何布朗运动的全新AI图像生成技术。该方法使用乘性更新规则替代传统加性方法,使AI训练过程更符合生物学习原理,权重分布呈现对数正态特征。研究团队创建了乘性分数匹配理论框架,在标准数据集上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为生物学启发的AI技术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虽然ChatGPT等AI工具正在快速改变世界,但它们并非无所不知的神谕。ChatGPT擅长"令人信服的错误",经常提供有偏见、过时或完全错误的答案。在健康诊断、心理健康、紧急安全决策、个人财务规划、机密数据处理、违法行为、学术作弊、实时信息监控、赌博预测、法律文件起草和艺术创作等11个关键领域,用户应避免完全依赖ChatGPT,而应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Sony AI开发出SoundReactor框架,首次实现逐帧在线视频转音频生成,无需预知未来画面即可实时生成高质量立体声音效。该技术采用因果解码器和扩散头设计,在游戏视频测试中表现出色,延迟仅26.3毫秒,为实时内容创作、游戏世界生成和互动应用开辟新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