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这种服务器“冒泡”的场景定教人印象深刻。
本周二,英特尔详细介绍了一种受珊瑚礁启发的新型浸入式冷却散热器设计。在美国能源部170万美元的奖励下,芯片巨头正努力推动这项设计落地。
英特尔公司赢取的奖金来自能源部COOLERCHIPS计划,该计划旨在鼓励一切有望将数据中心冷却耗电量控制在IT设施总耗电量的5%以内的技术方案。据能源部介绍,数据中心设施带来的耗电量约占全美总电力消耗的2%,而其中有40%左右都被用在于硬件冷却上面。
英特尔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套采用相变浸入式冷却槽的热管理系统,可支持功率达2千瓦的芯片。
有些朋友可能对此感到陌生,所谓浸入式冷却系统就是将整个计算设备(包括主板、内存、CPU等)浸入至非导电流体浴内,借此流体以远低于风冷系统的功率将热量带离计算设备。
英特尔对液冷技术并不陌生。早在2021年,芯片巨头已经与Submer展开合作,探索单相浸入式冷却技术。他们甚至计划在俄勒冈州建造一处价值7亿美元的研发实验室,专门研究这个方向。但随着英特尔陷入财务困境,该项目也遭到搁置。
但这一次,英特尔又将目光投向了双相变浸入式冷却散热方案。这款冷却设备经过精心设计,通过在芯片工作温度下处于沸腾状态的专用冷却液带走热量,再让蒸汽凝结并以雨滴般的形式重新落回储液箱。
为实现这一目标,英特尔希望将两项核心技术加以结合。其一是为芯片开发促进成核效应的专用涂层。大家可能还记得小时候的科学课,曼妥思糖果看似光滑的表面上已经布满小坑,这些就是所谓成核位点,会促使溶解的二氧化碳逸出、引发可乐大“爆炸”。
英特尔展示了一种专用涂层,可令浸入式冷却液发生剧烈沸腾。
英特尔的这项实验性冷却技术有着几乎相同的原理,该涂层的作用是促进制冷剂沸腾,从而更加高效地冷却芯片。
英特尔研究的第二项核心技术,则与散热器形状有关。
芯片巨头在新闻稿中指出,“目前,制造商大多将涂层涂抹在平坦的表面。但研究表明,对双相浸入式冷却系统来说,采用内部凹槽状设计的珊瑚状散热器具有最高的外部传热系数上限。”
英特尔打算使用COLLERCHIPS奖金推进研究,配合3D打印来制作散热器和均热板原型,希望将相变浸入式冷却系统的效率从0.025°C/瓦提升至0.01°C/瓦。
近年来,随着芯片功耗的持续提升、系统的计算密度越来越高,人们对液体和浸入式冷却系统的关注度也在增强。如果继续沿用原有风冷设计,那么GPU节点的极高密度可能将把散热功耗拉升至10千瓦级别。
如果能够攻克这项难题,美国能源部将获得显著收益。除了减少电网负载之外,美国能源部还运营着全球规模最大、发热量最巨、耗电最可观的超级计算机。这类系统的电能消耗量和运行发热量,促使能源部拿出奖金鼓励各方提供解决思路。
当然,英特尔只是朝着热管理难题发起冲锋的企业之一。英伟达COOLERCHIPS计划下获得500万美元资金,用于将直接芯片液冷与标准机架内的浸入式冷却设计相结合。惠普也得到该项目的资助,此外获奖的还有Raytheon和几家高校研究机构。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本文探讨代理型 AI 如何推动网络安全变革。CrowdStrike CEO George Kurtz 详细介绍了其在自主威胁响应中的应用及由此带来的新风险,强调了数据驱动策略的重要性。
Ai2 最近发布了名为 Olmo 2 1B 的 10 亿参数小型 AI 模型,在算术推理与事实核查测试中表现优于 Google、Meta 与阿里,尽管存在潜在风险,不建议商业应用。
在人工智能推动海量数据处理需求下,电力短缺问题愈发严重。为突破电网瓶颈,开发商正通过现场发电、天然气和小型模块反应器等措施,确保数据中心高效、可靠地供电。
一项新研究称 LM Arena 平台存在不公正操作,偏向大企业私测的专有模型,而开放模型得不到足够评测,平台运营者对此表示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