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全球数据安全形势愈发严峻,层出不穷的网络攻击事件,严重影响着全球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正常进行,这极大的刺激了数据安全市场的需求供给。中国作为全球安全市场的重要力量,同样致力于推动数据安全建设,保障企业、个人在网络空间中的安全。根据IDC统计,2021年中国数据安全产品与服务的总体市场规模(包含隐私计算与区块链技术中的数据安全部分)达到12.43亿美金,约合80.2亿人民币。
尤其在数据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数据中蕴含的价值快速提升,但是数据安全的威胁也日益凸显。而作为严守数据安全第一线的CSO和安全主管们,亟需一份“Roadmap”为中国数据安全发展指明方向。
数据安全治理亟需一次“大盘点”
随着数字经济和信息产业蓬勃发展,5G、零信任、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快落地应用,新业态新技术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海量高价值数据不断产生,数据泄露、滥用等风险日益凸显。
为此,我国陆续颁布施行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政策法规,均明确提出推动发展数据战略,统筹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规范数据有序流通,保障数据安全。
“Roadmap”不仅是对企业的数据安全合规能力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数据安全相关体系建设规划、数据安全治理分类分级、相关创新技术实践,以及数据安全管理和场景应用的一次“大盘点”。
技术创新发展亟需一次 “大融合”
数据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资料,其具有分散性、多样性、实时性、可变性、复杂性等诸多特征,对于企业来说,数据还具有跨部门、跨组织、跨业务系统等复杂结构特征,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变得困难重重。
当前,许多企业的数据安全建设仍以单点建设为主,产品技术无法形成合力。而根据IDC的调研判断,未来“点-线-面”的技术融合趋势将逐渐增强,用户需要对数据安全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技术点,如敏感数据发现与分类、加密、脱敏、访问控制、密钥管理等内容融汇贯通,而一体化数据安全解决方案或者是融合类的平台产品也将会受到用户青睐。
除了技术融合之外,数据安全产品与服务融合、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融合的趋势也将愈加明显。首先,由于数据安全更强调业务属性,而构建数据安全运营体系、制定整体框架、测试应急响应的实战演练等等,仅靠产品层面,以及用户的一己之力是办不到的,所以对应的服务都将会“提前”。其次,数据相关法规落地,催生出数据安全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各方面需求,而每个环节都可能需要一系列网络技术和产品工具来帮助建立防御点,解决精细化的问题,这就把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相融合的大量需求,极速地推到了市场前端。
这份包含数据安全“大盘点”和“大融合”洞察的“Roadmap”——《IDC TechScape: 中国数据安全发展路线图,2022》将在IDC于7月底在上海举办的“IDC 2022全球CSO网络安全峰会——聚力数据安全,赋能企业现代化”上与大家见面。该报告将从变革型、主导型和机会型技术与服务的角度来呈现不同数据安全技术与服务的技术点、技术优劣势、发展阶段、风险程度、市场热度和标杆厂商,从而帮助最终用户了解和选择适合其自身业务发展要求的数据安全产品与服务组合。
届时,大会将邀请30位来自中国及全球市场的行业权威代表,围绕企业数据安全建设发表主题演讲,同时为“中国20大杰出安全项目” 和“中国CSO名人堂(十大人物)”的获奖者颁奖。除主论坛之外,大会还设置了数据安全、数据隐私与数据合规、软件定义安全访问、数据保护与容灾备份四大分论坛, 解惑网络安全各细分领域的行业热点与洞见,欢迎现场参会。
扫码注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从浙江安吉的桌椅,到广东佛山的沙发床垫、河南洛阳的钢制家具,再到福建福州的竹藤制品,中国各大高度专业化的家具产业带,都在不约而同地探索各自的数字化出海路径。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MathBode动态诊断工具,通过让数学题参数按正弦波变化来测试AI的动态推理能力。研究发现传统静态测试掩盖了AI的重要缺陷:几乎所有模型都表现出低通滤波特征和相位滞后现象,即在处理快速变化时会出现失真和延迟。该方法覆盖五个数学家族的测试,为AI模型选择和部署提供了新的评估维度。
研究人员正探索AI能否预测昏迷患者的医疗意愿,帮助医生做出生死决策。华盛顿大学研究员Ahmad正推进首个AI代理人试点项目,通过分析患者医疗数据预测其偏好。虽然准确率可达三分之二,但专家担心AI无法捕捉患者价值观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医生强调AI只能作为辅助工具,不应替代人类代理人,因为生死决策依赖具体情境且充满伦理挑战。
这项研究首次发现AI推理模型存在"雪球效应"问题——推理过程中的小错误会逐步放大,导致AI要么给出危险回答,要么过度拒绝正常请求。研究团队提出AdvChain方法,通过训练AI学习"错误-纠正"过程来获得自我纠错能力。实验显示该方法显著提升了AI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用1000个样本达到了传统方法15000个样本的效果,为AI安全训练开辟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