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近日发布第四季度财报,由于两个主要业务部门的强劲销售表现,使得AMD该季度的收益和收入均超出分析师的预期水平。

除了强劲的季度业绩之外,AMD还对未来三个月和全年给出了看涨预测,使得AMD股价在延长交易中上涨超过10%。
第四季度AMD的营业收入为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这主要归功于更高的收入和扩大的毛利率。扣除股票补偿等特定成本后的每股收益为92美分,收入同比增长49%,达到48.3亿美元,高于此前华尔街预期的每股收益76美分,收入45.3亿美元。
不过AMD表示,该季度净收入降至9.74亿美元,因为上一财年最后一个季度的估值减免释放带来了13亿美元的所得税优惠。
从整个2021财年来看,AMD的收入相比2020财年增长了68%,达到164亿美元。2021年的营业收入增长166%,达到36.5亿美元,净收入增长27%,达到31.6亿美元。
AMD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Lisa Su表示,对于AMD来说这是“出色的一年”,收入和盈利能力都创下历史新高。
Su表示:“我们的每项业务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在云客户和企业客户越来越多地采用AMD EPYC处理器的推动下,数据中心收入同比翻了一番。我们将继续扩大现有产品组合并推出下一代PC、游戏和数据中心产品,预计2022年将迎来又一年的显着增长。”
AMD发布了非常乐观的第一季度业绩指引,预计该季度销售额在49亿美元至51亿美元之间,比去年同期增长45%,此前华尔街预期的第一季度收入为43.2亿美元。
AMD预计2022财年的总销售额为215亿美元,高于192.6亿美元的预测,相当于比刚刚过去的一个财年增长了31%。
AMD的信心源于近两年疫情爆发以来PC和电子产品销售的持续激增。最近AMD推出了有望显著提升性能的新型计算机芯片,也使得AMD能够在PC领域向英特尔发起挑战。
AMD的计算和图形部门反映了这一趋势,第四季度收入为2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
AMD表示,这一增长是受到了市场对AMD新锐龙处理器和Radeon图形芯片的高需求推动的。
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出现在AMD嵌入式、企业和半定制领域,其中包括计算机服务器和游戏机芯片的销售,这部分收入增长了75%,达到22亿美元,一部分原因是来自AWS等云计算巨头的销售额有所增长。
Su在电话会议上向分析师表示:“由于市场对微软和索尼最新游戏机的持续强劲需求,我们预计今年[半定制]收入将增长,”她补充说,当前的游戏机升级周期正在超过所有代产品。
分析师Patrick Moorhead表示:“AMD该季度表现出色,创下了收入和每股收益的新高。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AMD上调了第一季度和全年的预期。Lisa Su和AMD正在全力以赴。”
与此同时,AMD一直在努力完成对赛灵思近350亿美元的收购交易,预计这笔交易将使该AMD在数据中心芯片市场上拥有更多火力来对抗英特尔。1月27日,AMD宣布已经获得中国监管机构的批准,可以继续进行交易。
“唯一剩下的监管审查是FTC批准我们的HSR重新申请,预计将在2022 年第一季度完成交易,”Su在回答问题时这样表示。
她还告诉分析师,AMD有足够的芯片产能来满足2022财年的销售预测。她说,AMD在2021年花费了超过10亿美元来确保长期产能,她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芯片短缺将变得“不那么严重”。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近年来频繁出现技术故障和服务中断,从Windows更新删除用户文件到Azure云服务因配置错误而崩溃,质量控制问题愈发突出。2014年公司大幅裁减测试团队后,采用敏捷开发模式替代传统测试方法,但结果并不理想。虽然Windows生态系统庞大复杂,某些问题在所难免,但Azure作为微软核心云服务,反复因配置变更导致客户服务中断,已不仅仅是质量控制问题,更是对公司技术能力的质疑。
Meta研究团队发现仅仅改变AI示例间的分隔符号就能导致模型性能产生高达45%的巨大差异,甚至可以操纵AI排行榜排名。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格式选择问题普遍存在于所有主流AI模型中,包括最先进的GPT-4o,揭示了当前AI评测体系的根本性缺陷。研究提出通过明确说明分隔符类型等方法可以部分缓解这一问题。
当团队准备部署大语言模型时,面临开源与闭源的选择。专家讨论显示,美国在开源AI领域相对落后,而中国有更多开源模型。开源系统建立在信任基础上,需要开放数据、模型架构和参数。然而,即使是被称为"开源"的DeepSeek也并非完全开源。企业客户往往倾向于闭源系统,但开源权重模型仍能提供基础设施选择自由。AI主权成为国家安全考量,各国希望控制本地化AI发展命运。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CALM训练框架和STORM模型,通过轻量化干预方式让40亿参数小模型在优化建模任务上达到6710亿参数大模型的性能。该方法保护模型原生推理能力,仅修改2.6%内容就实现显著提升,为AI优化建模应用大幅降低了技术门槛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