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出其第一代EPYC处理器时,AMD的关注点其实非常集中——只有云。虽然这款CPU有不少颇具吸引力的企业级功能,但他们在宣传口号中提出的“为云计算而生”多少给客户们带来了一点压力,怀疑自己的业务定位用不用得上这么“云”的硬件。另外,AMD也一直没能以真正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到硬件与软件生态系统中来。
而随着第二代CPU的推出,可以看出AMD的市场目标有所转变。除了项目成功与市场关注度之外,AMD当初因Opteron产品蒙受的屈辱也很快散去。在前英特尔高管Dan McNamara的领导下,AMD重拳出击,通过F系列EPYC CPU以及针对企业级工作负载的专项调优帮助企业迅速恢复了活力。
就在上周,AMD公司推出了其第三代EPYC CPU,这也让我坚信这家芯片厂商已经再次站了起来。他们希望拓展企业客户群体,吸纳收益并夺取可观的市场份额。下面,我们一起来看AMD为自己制定的这条发展之路。
在服务器生态系统领域押下重注
我打算通过服务器供应商的角度看看这款CPU在市场上到底反响如何。例如,如果HPE决定大量采购EPYC,那就证明这款产品确实能够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但如果需求一直低迷或者陷入停滞,AMD当然不可能相应增加产量。相反,AMD只能根据发展路线图与市场前景重新审查其产品组合,据此决定维持或整合产品线。
同样的,我也想关注一下OEM厂商如何在其集成解决方案中定位各类处理器平台。例如,像联想这样的服务器供应商到底是只销售服务器硬件,还是会将这些平台集成到可供IT团队使用的各种整体解决方案当中。这类产品中的典型代表就是VDI,或者针对分析类工作负载进行过优化的HCI等。市场上各类厂商在这方面做出的决策及反馈,也能帮助我们理解AMD进军服务器领域的具体成效。
最后,我打算看看服务器供应商是否只将AMD平台引入特定工作负载或者应用场景。以戴尔-EMC为例,该公司在AI领域就直接用到了基于EPYC处理器的全新XE8545机型。思科则将其最新推出的UCS服务器与低延迟网络Nexus产品相结合,借此打造出“领先的高频交易端到端解决方案”。
以上不只是示例。每一家主要服务器供应商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接纳EPYC,并将这款CPU作为各类产品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厂商服务器产品汇总表。
可以看到,EPYC在各家服务器供应商的产品组合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目前,AMD公司已经正式登陆各家服务器合作伙伴的超过100种服务器平台。
EPYC生态系统。
那么,为什么这种市场扩展如何重要?因为不同的产品组合涵盖多元化的设备尺寸与插槽设计,代表企业已经能够整体采用EPYC以支持自身资源需求。低成本单插槽设备?有。以高密度计算资源著称的虚拟机农场?有。支持EDA或HPC工作负载的高端服务器?有。什么都有。
其次,通过对EPYC性能的整体改进,OEM厂商可以结合自身定位设计出新的产品组合,用以支持IT部门在日常运营中需要部署的一切工作负载。
软件方面进展如何?
与服务器供应商类似,ISV生态系统似乎也开始把EPYC视为数据中心内的优先方案甚至是最佳选项。在这个软件定义的新时代,IT部门必须在数据中心内部署各类工作负载与软件。要在这一领域分得一杯羹,处理器厂商就必须满足应用场景对基础设施提出的种种特殊需求。
在EPYC于2017年首度亮相时,对于ISV生态系统的支持还有所欠缺。但第三代EPYC的发展速度与ISV支持能力已经令人印象深刻,也有效消除了企业采用全EPYC数据中心的现实障碍。因此,凭借众多ISV合作伙伴的支持以及产品本身的性能优化,EPYC已经成为对IT部门极具吸引力的处理器选项。
VMware与AMD的亲密合作让ISV生态系统开始接纳EPYC,安全加密虚拟化(SEV)的出现也让客户能够更安心地使用AMD处理平台,这一过程也正是EPYC一步步夺取市场份额的进程缩影。SEV功能在EPYC的最初版本中就已经内置,其在本质上使用唯一密钥加密所有虚拟机。但要让SEV真正起效,就必须对虚拟机管理程序做出修改以完全隔离各个经过加密的虚拟机。用直白的话来说,这相当于是在虚拟机管理程序上打洞,但同时又保证对虚拟机的良好管理与资源分配能力。即使是对VMware这样的技术大师来说,这样的要求也绝非易事。结果就是,第一代EPYC并没有开放SEV支持功能,客户自然也就享受不到任何现实收益。
快进到当下,第三代EPYC中的SEV不仅受到VMware的官方支持,甚至还受邀出席虚拟巨头的产品发布会,面对全世界官宣了双方的亲密合作关系。除了探讨在vSphere及Tanzu中提供SEV-ES支持功能之外,VMware还讨论了对EPYC微架构的性能优化方向。VMware的理念是,虚拟化与容器化环境必将在搭载全新EPYC CPU的系统上保持更快、更安全的运行状态。
可供EPYC发挥实力的其他场景
就目前来看,AMD及其服务器合作伙伴似乎将关注重心放在了企业数据中心内的关键工作负载身上,包括VDI、数据库以及虚拟化基础设施等等。但我个人认为,未来EPYC还得在混合云与云原生环境的支持方面多下心力。各家服务器供应商都在支持混合多云环境领域发挥着坚实作用,企业IT部门也一直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探索——因此,EPYC绝对不能缺席。
混合云基础设施的立足根基,无疑体现在广泛的虚拟化支持能力,而EPYC有望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样的,容器化环境也应该能够在基于EPYC的服务器上顺畅运行,实现对虚拟服务器与裸机的双料支持。
VMware旗下的Cloud Foundation(VCF)、Tanzu、Red Hat OpenShift、HPE Ezmeral等都有望在EPYC平台上发挥良好作用。未来一段时间,相信各大服务器供应商会逐步推出以EPYC平台作为参考架构或解决方案的对应产品。
总结
大约三年半之前,我曾经详细介绍过AMD公司在冲击企业市场中面临的实际挑战。但结合刚刚亮相的第三代EPYC,看起来AMD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种信心不仅来自产品本身,更来自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与集成解决方案对IT受众的强大吸引力。
对年轻的EPYC来说,2021年将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推出 Copilot+ PC 标准,要求配备高性能 NPU,引发 AI PC 市场格局变化。英伟达虽在数据中心 AI 领域占主导,但在 PC 端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英伟达的 AI PC 策略、NPU 与 GPU 的竞争关系,以及未来 GPU 可能在 Copilot+ 功能中发挥作用的前景。
专家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025 年可能成为 AI 泡沫破裂的关键一年。尽管 AI 仍有望在多模态模型和自动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技术瓶颈、投资回报率下降、监管趋严以及环境和伦理问题等因素可能导致 AI 热潮降温。未来 AI 发展将更注重平衡和可持续性。
Google 推出名为 Titans 的新型 AI 架构,是 Transformer 的直接进化版。Titans 引入了神经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和基于惊喜的学习系统,使 AI 更接近人类思维方式。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彻底改变 AI 范式,推动机器智能向人类认知迈进一大步。
主动型 AI 是人工智能的下一次进化,它不仅能生成内容,还能自主决策和追求目标。这种 AI 可以设定自己的目标,制定策略并根据情况调整方法,实现真正的自主性。它将彻底改变机器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为人机协作开启新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透明度和伦理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