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L供应链携手华为技术在中国柳州一家汽车工厂发布了一项窄带物联网(NB-IoT)应用。所实施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有限的投资,旨在促进及简化入厂物流(I2M)的仓库管理,对站点的进货流程有了显著的改善。此项概念验证设立在一个有30个装卸平台的区域,并动用100名DHL的驾驶员,该验证将持续至9月底。
DHL供应链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邹胤表示:“通过利用华为及中国移动的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我们有能力设计并开发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有了一系列产业、多媒体物联网(IoT)协议和接口的支持,这些解决方案将能提供连通、智能运营和设备管理功能。拓展像窄带物联网这类的新技术是我们正在中国推行数字化进程的众多方式之一。”
物流包括入厂物流的过程会面临费时低效的问题,特别是在供应交付量高的站点。这些交付对制造过程至关重要,而且在主要站点也有一个比较显著的卡车周转率。当物料出现在错误的生产基地装卸平台时,就可能造成延误。例如,轮胎被送至装配线的起点而不是末尾时。所以将卡车指引到正确的地方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装卸平台,并在正确的地方卸载物料。
DHL和华为正在集成窄带物联网(NB-IoT)芯片组,用于其解决方案。通过使用常见的蜂窝通信频段(如LTE),达到简单和经济的操作。车辆探测器中嵌入了这些不需要任何基础架构投资的芯片组。此外,数据通过现有的公共基站传输,该公共基站已升级用于支持窄带物联网(NB-IoT)。在每个终端内,DHL供应链已实现自动并实时收集装卸平台可用性,从而保障了调度员和驾驶员的可见性。当卡车到达时,驾驶员通过手机应用程序登记并接收排队号码和预计等待时间。仓库管理系统自动监测装卸平台的可用性,通过手机应用程序为每位驾驶员提供实时更新。一旦装卸平台有空余位置,驾驶员将会收到相应的提醒,进行下一步操作。这样将根据生产现场的需求优先安排进货卡车,同时在最适合的工作平台卸载物料。这会使驾驶员的平均等待时间从40分钟降至20分钟,使得物料能准时到达且资源合理优化,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拖期带来的风险。
DHL供应链首席信息官兼首席运营官Markus Voss博士补充道:“到2025年,物联网有潜力为国际物流业带来高达1.77万亿欧元的附加值。我们希望与华为一起,通过开发基于蜂窝的物联网技术,实现长距离链接多个设备,来达成这一愿景。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更多的链接,加强客户体验,实现更加综合的物流进程。”
DHL的概念验证将持续到九月底并将通过自动车牌识别和地理围栏等附加功能加强。这项概念的验证标志着DHL众多战略物联网项目(例如已在欧洲智能仓库全面推出并在亚洲进行试点计划的物联网驾驶舱项目)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以色列量子初创公司Qedma完成2600万美元A轮融资,IBM参与投资。该公司专注于量子纠错软件开发,其核心产品QESEM可分析噪声模式并抑制错误,使量子电路在现有硬件上的准确运行规模扩大1000倍。IBM等硬件制造商通过与Qedma等软件公司合作,为银行量化分析师和化学家等终端用户提供更易用的量子计算解决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研究团队提出MoR(Mixture of Reasoning)方法,通过将多种推理策略嵌入AI模型参数中,让AI能自主选择最适合的思考方式,无需人工设计专门提示词。该方法包含思维生成和数据集构建两阶段,实验显示MoR150模型性能显著提升,比基线模型提高2.2%-13.5%,为AI推理能力发展开辟新路径。
印尼科技巨头GoTo正在实施"务实且问题驱动"的AI战略,基于其完成的"最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云迁移之一"。该公司在九个月内将一半基础设施迁移至阿里云,涉及数万PB数据和9000项服务,实现零停机时间。目前GoTo使用阿里云MaxCompute大数据平台和PolarDB数据库,为其交通、电商和金融服务提供支持,并开发了自有大语言模型Sahabat AI。
剑桥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FreNBRDF技术,通过引入频率修正机制显著提升了计算机材质建模的精度。该技术采用球面谐波分析提取材质频率信息,结合自动编码器架构实现高质量材质重建与编辑。实验表明,FreNBRDF在多项指标上超越现有方法,特别在频率一致性方面改善近30倍,为游戏开发、影视制作、电商预览等领域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