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圳,2016年5月26日] 华为今日宣布,全球最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刚刚发布的服务器魔力四象限中,华为进入挑战者象限,充分反映了华为在服务器市场的中坚地位,并体现了华为服务器强有力的上升态势和业界认可度。
在2016年魔力四象限报告中,Gartner通过15个不同权重标准全方位地评估厂商的位置。纵轴执行力上,从产品能力、整体生存能力、销售执行能力、市场应变能力、营 销执行能力、客户体验和组织运作能力这七个维度来考察厂商。横轴前瞻性上,从市场理解、营销战略、销售策略、产品策略、商业模式、行业策略、创新和区域策 略这八个维度来考察厂商。华为服务器凭借业务驱动的持续创新和稳定上升的市场份额,从2015年特定领域者(Niche Players)晋升到挑战者(Challengers)。
产品创新方面,华为服务器持续大规模投入,目前已经形成了scale-up、scale- out、融合架构及IO加速等广泛产品线。近期推出的全球首款32路开放架构小型机KunLun是其最高端的服务器产品,全模块化架构,是华为服务器顶尖 技术产品化的一个代表,采用创新的RAS 2.0(增强的Reliability可靠性、 Availability可用性及 Serviceability可服务性)和处理器互联技术,提供了超越现有标准开放平台的单机可靠性和性能。
华为服务器产品线总裁邱隆表示:“华为服务器一直以高品质、高可靠性、技术领先、差异化的创新 作为自己的价值定位,得益于华为每年将超过10%的收入用于研发的持续投入,华为服务器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使用场景从底层芯片、整体架构、工程设计和 上层应用全面持续创新,充分的满足客户当前和未来的计算基础设施需求,实现与客户共同成长。此次晋升Gartner挑战者象限,是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研究 和分析公司Gartner对华为服务器这些年价值定位和市场竞争的认可。”
根据2015年度Gartner服务器市场份额报告,华为服务器在2015年发货量稳居全球第四1,发货量增速全球第一,刀片服务器出货量位居中国第一2,业务已经覆盖超过150多个国家。
来源1, Gartner新闻稿 《Gartner公布2015年第四季度全球服务器收入增长8.2%,而发货量增长9.2%》,2016年3月9日,http://www.gartner.com/newsroom/id/3243417
来源 2,Gartner ”Market Share: Servers, Asia/Pacific, 4Q15 Update”, 2016年3月9日
--全文结束—
华为公司简介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ICT)解决方案供应商。作为负责任的稳健经营者、创新的信息社会使能者、合作共赢的产业贡献者,华为致力于构建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华为坚持围绕客户需求的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电信网络、企业网络、终端和 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通过全球专注敬业的17万名华为人,致力于为运营商客户、企业客户和消费者创造最大的价值,提供有竞争力的 ICT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目前,华为的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华为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由员工持有 全部股份的民营企业。欲了解更多详情,请参阅华为官网:www.huawei.co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一加正式推出AI功能Plus Mind和Mind Space,将率先在一加13和13R上线。Plus Mind可保存、建议、存储和搜索屏幕内容,并将信息整理到Mind Space应用中。该功能可通过专用按键或手势激活,能自动创建日历条目并提供AI搜索功能。一加还计划推出三阶段AI战略,包括集成大语言模型和个人助手功能,同时将推出AI语音转录、通话助手和照片优化等工具。
北航团队推出Easy Dataset框架,通过直观的图形界面和角色驱动的生成方法,让普通用户能够轻松将各种格式文档转换为高质量的AI训练数据。该工具集成了智能文档解析、混合分块策略和个性化问答生成功能,在金融领域实验中显著提升了AI模型的专业表现,同时保持通用能力。项目已开源并获得超过9000颗GitHub星标。
预计到2035年,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将增长一倍以上,达到440TWh,相当于整个加利福尼亚州的用电量。AI工作负载预计将占2030年数据中心需求的50-70%。传统冷却系统电机存在功率浪费问题,通常在30-50%负载下运行时效率急剧下降。采用高效率曲线平坦的适配电机可显著降低冷却系统功耗,某大型数据中心通过优化电机配置减少了近4MW冷却功耗,为13500台AI服务器腾出空间,年增收入900万美元。
卢森堡计算机事件响应中心开发的VLAI系统,基于RoBERTa模型,能够通过阅读漏洞描述自动判断危险等级。该系统在60万个真实漏洞数据上训练,准确率达82.8%,已集成到实际安全服务中。研究采用开源方式,为网络安全专家提供快速漏洞风险评估工具,有效解决了官方评分发布前的安全决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