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作者:zdnet 来源:ZDNET 2009年5月22日
关键字:
时间:2009-05-22 15:03:43 作者:赵效民
随着源自于2008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的不断蔓延,现在在中国的很多经济领域中,相信大多数的企业都已经感觉到了经济严冬的滋味,尤其是体质与抵抗力更弱的中小企业(SMB)。面临危机,多数企业率先想到的就是节约开支,尽可能的减少成本,就像冬眠的动物一样,为了保证在冬天生存下来,就必须减少自身的能量消耗,而在这个时候,对于企业来讲,IT将是最常见的“挨刀”部分。 但是,当很多企业准备开始动手之际,又发现IT对于企业的发展又是何等的重要。在数据与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海量生成的今天,对数据的管理,对信息的分析与挖掘,将是企业经营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挨刀可以,但效率呢?此消(成本)彼长(利润)无疑是每个企业都在追求的,如果将企业IT看作是一项直接的成本的话,那么如果以更低的成本,保证甚至提高IT效率就是一个关键所在,也是削减成本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话题。这一点,以往可能都无需注意,但当经济危机也在企业由外向内产生连锁反应之际,也就愈发显眼了。
经济危机下的IT环境变革的转机
其实,在危机中也同样存在着某种转机,就看企业的思路如何转变,这在企业的对外经营与对内的管理方面同样适用。对外经营,也许会想新的营销思路、开发新的产品、进一步挖掘新的消售增长点,而对内管理,我想也有必要在这次的危机中审视一下总体的成本模型与模式。比如在IT方面,看看是不是也能换个思路,在保证IT效率的同时以TCO(总体拥有成本)为主要的着眼点来设计新的IT环境,而不仅以初始的采购成本计较得失?或许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去改变,会需要更大的勇气,然而如果往长远考虑,严冬必将过去,在经济回暖时,企业的发展也必将受益于更为合理的IT投资。 当然,TCO的说法不是现在才有,不过是不是真的去深入的考查则是另一方面。也许只有在一定的外因的作用下,人们才会深刻的去检讨一些东西,现在的经济环境无疑就是一个“恰当”的外因。
企业在IT方面的投入,主要是希望能让企业的经营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比如部署相应的应用软件来提高对某些事物管理的效率,例如财务、资产与资源规划、客户关系管理、HR等等。但这种投资并不像销售那样,可以直接见到“钱”的回报,它就像企业的PR与市场部门一样,在对企业的产品和形象进行宣传时,企业的管理者并不能像对待销售那样,能以确切的收入来去衡量它的价值。所以当经济环境一恶劣,最先倒霉的基本就是IT与市场两个部门,因为 在管理者看来,它们是花钱的,而不是赚钱的。IT的投资明显可见,但它能带来的效益却深藏不露,可当企业的IT效率降低时(比如某个应用的执行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对市场和客户的把握),老总却又会第一时间找到IT部门问个究竟。这些现象相信在 中国企业中也同样普遍。一句话,我减少IT的投资,并没有降低对IT效率的要求。对于IT主管来说,是消极应对,还是积极求变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另一方面,企业在削减IT开支的同时,往往也会陷入到一种单向思维中——凡事便宜就好,够用就成。但这种“便宜”局限于初始采购成本,“够用”往往是基于现有业务规模,并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但是,以笔者的经验,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做法,在企业发展的后期也同样在制约着企业运转的效率,如果要弥补这种效率的差距,就要再向前一步看一步,从而使其综合下来的成本显得明显浪费,只是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因为它平摊到了整体的使用周期中,在某一 时间点上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
因为笔者的工作原因,经常会和一些IT网站的IT主管打交道,有些网站的营业额已经上亿元,服务器的数量,基本上也是上百台的规模,而且服务器的类型也不统一,1U、2U、塔式都有,应该说是一种典型的 中型企业的IT环境。然而这些网站的服务器基本上是独立的,数据没有集中的存储,如果想进行计算与存储容量的扩容,就要增加服务器,也许在一个单次投资上,成本对于亿元规模的企业来说,并不算什么,但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这种服务器越来越多,架构越来越复杂,数据分布视图越来越不透明,IT管理也越来越繁琐的局面。我后来也劝他们做架构的改革,可以帮助他们的企业具备更好的基础架构的弹性,迅速响应其业务的扩展,但因为一次性投资要几十甚至上百万元,而被网站的经营者否定。的确,一次一两万的投资和几十万上百万的投资相比,给经营者的感觉绝不一样,可是这几年下来,将服务器的采购、机房的占用、维护的成本等等费用加起来,又比百万差了多少呢?当我们把单次的投资与一段时期内的总成本相比较,就能看出,关注眼前的点投资,相对总体的面成本来说,有些一叶障目的感觉。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一台服务器一个应用是一种典型的部署模式,单次投资也许较低,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应用负荷的提高,它也将给企业的IT总体投资成本与IT管理制造越来越多的麻烦,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想改变这种现状的欲望也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阻碍
那么,在当前这场罕见的经济危机中,企业的IT架构是不是应该痛定思痛地去转变呢?如果要转变又要如何去做呢? 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在强调不要把事情复杂化,化繁为简也可以算是一种不变的处理问题的真理,那么企业的IT架构是不是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进行优化呢?
中心思路:简约而不简单 追求高效与绿色并重
谈到企业的IT架构,我们可以把它想像成为一台PC机。不管IT架构怎么变都改变不了一个基本的流程,即数据的计算生成与之后的数据存储。在PC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三大部件,一个是处理部件,比如CPU/GPU等,一个是存储部件,比如内存、硬盘和光驱,最后一个是基础互联部件,比如主板/HBA,它将计算部件与存储部件相互联。那么对于企业IT也一样,服务器相当于处理设备,存储相当于存储设备,交换机/路由器/HBA等相当于基础互联设备。我们在一台电脑中,一块硬盘比两块硬盘更好管理,因为数据的存储更为集中。多硬盘的用户大多会感觉到在数据管理上越来越麻烦,有些文件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有些文件可能在多个硬盘上有多个副本,从而浪费的存储空间。在处理方面,一颗CPU比两颗CPU的利用率要更高,这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就是节能降耗,并能节省采购成本。而且对于主板的要求也更低。当然,前提是要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要玩高端的3D游戏,CPU与GPU就不太次,但反过来,如果只是用来上网和文字处理,你配上顶级的4核CPU与最高端的显卡就是一种奢侈的浪费。这也是为什么超低配置上网本可以迅速流行的原因之一。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明确自己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后的所有部署策略。尤其对于规模并不是很大的企业来说,这一点更重要,因为资金的投入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洒脱,配置低了,可能日后马上就要升级或再部署新的服务器,配置高了,则会造成明显的浪费。但是,上面所说的PC应用模式告诉我们,不管你的配置高与低,让数据的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尽量的集中是不变的追求,即使是在物理上分割的,也要做到逻辑上的统一管理,反过来,逻辑上的分割,也要尽量基于物理上的统一。这些都是保证IT效率的基础,同时将节省大量的隐性成本,比如机房租用、能耗、管理等等。
有人会说,这种集中早就不是新的观念了,很多企业都已经这么做了。是的,没错,可我上面提到的那些网站也是现实的反证。事实上,最先注重数据的处理与存储集中的是大企业,原因在于它们的数据量巨大,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不做数据集中,其管理难度与维护成本已经能让企业自身感觉到不变不行了。所以我们看到,数据大集中先会在金融、电信、能源、政府等大型企业机构中展开,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企业IT最终就是与数据打交道,而经验告诉我们,数据在计算与存储方面的需求存在着明显不同,当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分而对待,否则你面临着无尽的物理单元的扩展与管理复杂度的急剧攀升。我相信,分立的计算与存储仍然是当前 很多中国企业主要的IT环境现状。
计算与存储分享的企业IT架构在当前SMB中的普遍存在的,图中计算与存储图标上的绿色与红色块代表着资源使用率,由于资源无法共享,从而变相的浪费了IT投资
以一个典型的按照传统模式建立起来的企业IT环境来分析,出于可靠性与效率的考虑,一般只在一台服务器上部署一个应用。可能今天需要部署ERP,买一台服务器,明天需要部署财务办公软件,再买一台服务器,后天能需要部署HR,再买一台,然后可能再买一台服务器做邮件服务。这样就有四台服务器了,但是各应用的计算强求与数据生产量并不相同,可能某台服务器的存储空间已经告急,而另一台服务器上的硬盘还空空如也。那么从某种角度上说,空空如也的硬盘空间算不算是一种成本上的浪费呢?而且,服务器中的CPU占用率一般也不会超过40%,大多数是在20%以下,但服务器的电费和机房管理费却一分不少交,这在某种角度上说,是不是也算是一种成本呢?
所以说,与数据打交道的企业IT必须先考虑如何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分配,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某种方式进行集中,这对于减少未来的低效投资至关重要。就像我们玩电脑一样,让你玩一台电脑和同时玩多台电脑,谁易谁繁,谁更累神,一目了然。而繁与累都将最终体现在TCO上。 但简约并不等于简单,它只是把繁杂的事情以某种合理的,更为高效的方式方法来予以解决,在这点上思路是简单的,但具体的操作并不是简单的,其实传统的那种IT架构就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去应对繁杂的应用,虽然每次部署之时,都是简单的扩充物理服务器的数量,可从总体上讲仍然是在增加IT架构的复杂程度。所以,简约化≠简单化,这是我们必要树立的一个观念。
简约化之后的好处也就随之浮现,通过整合资源,可以让物理设备的数量减少,这些设备的维护成本、机房占用成本、电力成本也随之消失,这对于TCO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而在社会普遍追求绿色化,节能已经成为了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今天,所节省的能源消耗也将为企业增添更多的绿色。
简约与集中之道:IT架构优化技术与理念
目前有关企业的IT架构优化方面的新技术与理念其实并不是很新鲜,那就是虚拟化与云计算。但是在以往似乎并不被中国用户所关注,至少是谈得多,应用得少。 但现在我们真的必要去审视一下它们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一、虚拟化:让你的IT资源(IT投资)获得最充分的利用
俗话说得好,人都是逼出来的。当觉得没有必要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愿意接触新的事物,尤其是当它会挑战你传统观念的时候。比如存储产业在911事件之前虽然也发展迅速,但911事件之后的发展显然更为迅猛。因为911事件让很多人看到了数据存储安全与灾备的重要性,从那之后,异地备用数据中心、异地灾备等原先懒得去碰的东西一时间成了热门。在中国也是如此,汶川大地震让中国大企业也看到数据存储与保护的重要性,所以在2008年的存储界,灾备也就成为了最热的词汇。那么在服务器这一端呢,当用户的手头紧缩,不允许再大手大脚的购买服务器时,原本能不用就不用的虚拟化技术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关注对象。
在服务器厂商的眼中,虚拟化已经是必备的功能选项,上图是联想公司所设想的企业计算的架构模型
服务器虚拟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将一台物理服务器虚拟成若干个服务器,即虚拟机,每个虚拟机之间是完全隔离的,每个虚拟机上可以部署不同的应用,并共享该物理服务器的资源,但每个虚拟机对于应用来讲就是一台完整的服务器。这样一来,物理服务器的硬件资源将会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如果按以前的那种一个服务器跑一个应用,那么当这个应用空闲时,服务器的资源就会浪费掉,可电力照常供应,电费照付,这和那些工作时没事干的员工仍在拿老板工资的现象没什么区别。而通过虚拟化,就像公司裁员一样,裁减的是那些能力不强,或是不卖力光拿钱的人,保留下来的员工工作量会更重(一个人负担以前几个人的工作量),但成本降低了,效率其实也没有受到多大影响。那么,既然裁员可以这么理解,IT的优化为什么就不能这么想呢?此外,多个虚拟机跑在一个物理服务器上,与多个应用跑在一个服务器上并不一样,后者的环境中,当一个应用出现问题时,将很可能让服务器死机,从而影响到其他应用的正常运行,但虚拟机则在逻辑上进行了完整的隔离,一个应用出现问题,并不会影响到其他应用,这样就在保证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也保证了应用的高可用性。
其实虚拟化并不是什么新的技术,但在以往更多是在高端服务器(如大型机、小型机等非x86系统)上采用,这是因为如果一台服务器要承担多个虚拟机的操作,就要有强壮的机体和更高的性能,否则虚拟化反而会得不偿失,因此很长一段时间,虚拟化是大型系统的专利。但随着的技术进步,x86服务器已经在健壮性与性能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这也大降低了“将多个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潜在风险,所以虚拟化也成为了越来越企业进行IT优化的首选方案。
借助于虚拟化,企业可以把以前在老旧服务器上的应用转移到新购买的高性能服务器上来,从而通过削减物理服务器的数量,达到架构上的“化繁为简”的目的。虽然新购买服务器会增加采购成本,但淘汰下来的服务器也是一笔可出售的资产,在减少物理服务器数量的同时,也节省了维护与日常消耗开支,最主要的是,将让企业IT架构更为紧凑合理,并便于日后的扩展。这些好处,对于正在使用传统的分散IT架构的 企业来说,这次的经济危机相信会让它们更关注目虚拟化的潜质。当然,是不是要部署虚拟化,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应用来具体分析
二、云计算/交付中心:让你的IT架构完全翻新
我们可以把存储虚拟化理解为存储资源的池化,把服务器虚拟化理解为计算资源的池化,所谓的池化,即把所有的存储资源进行整合,就像把多个小水池汇总成一个大的水池,它可以在所承受的范围内任意分割出相应的空间给不用的应用使用,并可动态调节这个空间(资源)的大小,而不再有原先那种小水池的各种限制。因此能让用户更为随心所欲的利用自己的资源。所谓的云计算就是从这些资源池中按需所取的一种IT运作模式,只是这个资源池中还包括了应用资源,即应用软件也集中部署或者说是集中计算。在这种架构下,终端用户并不需要配备多么高性的电脑,而是更多的利用后台的资源,这种将后端资源尽量池化,将前端用户终端尽量简化就是一种基本的云计算模式。
这是一幅比较夸张的云计算的图示,但也比较能说明问题
作为一种在国外看来还都是新鲜的IT理念,云计算也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理论与架构体系,以进一步提高它的可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这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与此同时继续教育用户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改变用户/企业的应用习惯,给他们洗脑是个长期的过程。从上面那个图中,我们能看到云计算一个终极的愿景,它就像电源一样,为各种需要计算的设备提供计算能力,并且可以做到更好的资源共享,只要你有这方面的需求。
其实,一个企业的内部就可以像这个架构去实现单位内的“云计算”,比如企业给员工配备只有能使用本地基本功能的瘦客户机,没有硬盘,其与云计算主机常态联接,企业应用的相关软件在员工终端只留有I/O介面(比如通过网络浏览器或是虚拟桌面进行相关应用的调用),员工在终端上运行软件,实际上的计算并不在本地处理,而是在云计算主机中处理。也就是说,它是所有员工的公共计算资源。这就是所谓的企业内部的云计算架构,即内部云。
进一步演化这种内部云计算体系之后,我们就能发现这就是一个应用交付的架构,这方面,当今最为出色代表就是CITRIX公司的交付中心理念
在内部云的架构中,所有的应用都将在后台,经过虚拟化整合了的计算/存储资源池中进行,终端更多的是一个人机交互的界面设备,无需强大的计算能力,这就意味着不需要进行高昂的投资去购买高性的PC,只需要低端的电脑即可胜任,它们在购置投资节省、电力成本节省与维护成本节省(终端不部署办公软件,那么IT主管人员也就无需操心终端的软件维护了)方面的成效都将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这个理念对于广大的中国企业来说,还是很超前的,但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IT优化的终极目标。不过我们能从中看出两个基本的原则:一就是虚拟化,二就是资源的整合,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手段与方法,而后者则就是IT优化的根本原则。它也将决定我们的IT优化的基本思路与实施的方向。而其所带来的好处,就是我们一直所强调的最高追求:简约、高效而绿色。
基于简约架构的IT优化实例
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小型的IT环境来具体描述一下优化的思路,从侠义上来说是从服务器内部进行优化,另一种则是从广义上的从架构 上进行优化,两者都可以为IT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服务器内部解决就相当于我们买了一台扩展力相当强的电脑,有更多的硬盘槽位可供我们扩展存储空间,而且在CPU配置上更为强大。通过玩电脑我们能知道,如果应用很频繁,最终需求更多的是存储空间而不是计算能力,事实上对于很多典型的企业应用来说,主流的企业级CPU基本上都可以较好的应对,或者说处理需求是与存储相比更趋恒定。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就可以按高性能CPU+大容量存储的标准来挑选服务器。 有人可能会觉得高性能的CPU可能会浪费,的确,对于单个应用来说,也许大材小用,可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也能将其潜能进行充分的发挥,这就是上文谈到虚拟化。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购置新的,高性能的服务器,通过虚拟化将以往老旧服务器上的应用进行整合,虽然会有新的购置成本,但也会淘汰出更多的老旧服务器,从而节省占地空间、电力消耗与维护成本,这些都是可用金钱来衡量的。
现在的主流基本型虚拟化方案都是免费的(ESXi,XenServer、Hyper-V),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置虚拟机的数量,原则是保证每个虚拟机上的应用可有效的执行。 所以在选型时要多考虑高性能、多内存扩展空间(因为每个应用对于内存的容量都是有需求的,将多个应用集中在一个服务器上,对内存的需求也可想而知)与大容量存储的机型。而 多个虚拟机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还可助于IT的管理,主流的虚拟化方案提供商也都提供了这方面的管理环境,它可以让你能动态的去调节分配给不同虚拟机的可用资源,虽然初期的采购成本高一些,但后期的维护成本的降低也是显著的。
然而,服务器内的集中解决方案所应对是低等强度的数据处理,如果企业的应用更多,数据量更大,就不太推荐以服务器为主的解决方案。当需求分析表明,企业的IT明显需要多台服务器来支撑,而存储空间又不能很好的充分共享与利用时,就要 从IT架构上入手,做到更大层面上的数据的处理与存储相集中。
当因为数据量不断高速增长而让服务器的存储空间(一般的,2U服务器可以提供近2TB的SAS或6TB SATA存储空间)消耗过快时,就要考虑以外部的专用存储系统来解决问题,否则为了解决存储的问题再增加服务器明显是得不偿失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数据增长量过快的 企业来说,外接存储是必然的选择。
计算与存储集中的架构是数据集中思路的主要体现,我们可以想像成,把服务器中的处理和存储部件单独拿出来,再各自扩大化,以满足更高负荷的需求
但不是说一提到外接存储就想到SAN(存储区域网),SAN的性能是很好,但成本也非常贵。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要量力而行。其实就很多场合来讲,传统的直连存储(DAS)就能满足业务的需求。比如一台2U规格的DAS阵列,就可以提供高达12TB的存储空间(采用SATA硬盘时),这样企业用户就可以在服务器的硬盘规格/容量与DAS硬盘规格/容量上做一个很好的权衡,以达到最佳的性能与成本组合。
SAN的功能、性能、可扩展性显然要比DAS更为强大,但部署起来也更为复杂,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应用来酌情选用。当然,中小企业也可以采用某种等级的SAN,不用像上图这样从在线到离线应有尽有,如果必需的服务器数量已经无法通过DAS进行集中数据存储,就要考虑组建小规模的SAN,以便一劳永逸
实际购买时对产品选型的考虑
当我们确定了一个大致的IT部署思路与方向后,接下来就是设备的选型问题,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架构不错,但因设备的性能或质量的原因而让IT效率大打折扣的例子有很多,在此我们就不多说了,关键的一点于,在IT设备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产品的成本构成已经相当透明,基本的配件大家也都了然于胸,所以“一分钱一分货”在IT领域是绝对适用的,有些厂商敢比别人卖得贵一些,肯定有一些内在的原因。 企业用户应该根据自身的要求(如可靠性、性能、可管理性、节能性)等来切实选择服务器或是存储系统。 由于IT架构中,服务器负责的是关键的应用执行部分,所以在这里我们也主要谈谈在IT架构优化中的服务器选型的考虑。
一、服务器产品特性选择
对于服务器的选型,笔者认为也完全可以以我们的最高追求——简约、高效、绿色来衡量并筛选。
1、让IT架构简约的能力:这方面一是指服务器设计的简约,二是指它能为我们在架构简约上所带来的贡献。后者显然更为重要,上文已经谈到架构上的简约更多的是源自于虚拟化的采用,所以一台服务器的虚拟化能力就成为了一个选购的重要指标。也许有人会说,服务器虚拟化是软件的事情,对于硬件来说有什么可虚拟的呢?没错,虚拟化本身是一种逻辑上对服务器资源的分割,但这种分割的操作如果有硬件的本地配合,那么它自身所占用的CPU资源就会更低,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CPU资源可用于企业的应用,这当然是件好事。这就相当于RAID阵列卡有无本地XOR处理器一样,如果有,CPU资源就会占用得很少,如果没有,则会大量占用CPU资源来进行XOR的运算,那么分给应用处理的资源肯定就相应要降低了。所以在选购服务器时需要关注虚拟化功能强大的服务器。
英特尔虚拟化的发展轨迹,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加入,虚拟化所需的系统开销也在逐步降低
服务器在硬件上的虚拟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以英特尔服务器平台为例,最早的虚拟化特性表现在对中断请求的处理上,因为有多个虚拟机在使用CPU,每个虚拟机都认为自己是独占资源的,但事实上不是,所以要对各虚拟机的中断请求进行优先级的排序,避免了虚拟机管理器自己通过软件的方式编排优先级,另外还有为虚拟机在不同的物理服务器上迁移的统一指令集,而到后期则需要外围的I/O配合(比如网络、PCI设备等),以应对虚拟机的I/O请求,而最新的功能则包括了大幅减少虚拟机进入与退出时对内存页表的影响以及虚拟机迁移时对性能的影响等等,这些都将大大提高虚拟化的资源池的高效性。
选择对虚拟化支持更好的服务器,无疑也为IT架构优化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2、让IT架构更高效的能力:效能就代表实打实的计算能力,来不得半点虚的东西,这当然取决于CPU与内存子系统的性能表现。因为不管是虚拟化也好,还是单纯的一对一对应用也好,高性能都是必需的,如果财力允许,人们都想要更高性能的产品,就像发烧友追求SuperPI的运算速度一样,快一秒也是一种需求,对于企业应用来讲也是如此。高性能意味着,同一负载量下,可以更快的完成运算任务,或者说在一定的性能要求下,可以承担更多的应用或任务负载,这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都是需要的。尤其在虚拟化环境中,更高的性能永远是受欢迎的,用户可以通过调节虚拟机的数量来最大限度利用其计算性能。
所以在选型 时,服务器的高效能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想进行虚拟化部署的时候,它的关键性更为突出。另外,服务器的高性能不仅仅取决于CPU物理上的设计,CPU附带的指令集也将发挥重要的特性。早期 英特尔的MMX等指令集在多媒体和3D应用加速方面的作用已经广为人知,后来的SSE指令集则在相应的方面发挥着更多的能量,当应用软件厂商充分利用指令集之后,软件的执行效率也要比单纯的靠传统运算单元计算的方式高得多。所以指令集的丰富性也意味着其应用效能,毕竟应用软件开发商肯定会追逐最新指令集为自身产品做优化。
比如英特尔最新的SSE 4.2指令集,就对XML语言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并增加了面向大数据采集中的样式识别与搜集处理,以及网络通信中的校验加速的指令,这在基于XML体系的应用SOA应用架构不断普及、大数据量采集越来越普遍、IP存储越来越盛行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在相关应用中对效能的贡献也同样值得用户期待。
3、让企业IT更为绿色的能力:绿色说白了就是节能环保,节能也是环保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产品本身的材料问题了),因为更少的电力消耗就意味着更少的电力产出,更少的电力产出就意味着发电厂不需要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即可满足电力的需求,作为社会乃至地球上的一员,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将自己绿色化。所以节能环保也将是在选购服务器时一个重要的指标,即使想想少花的电费,也是值得好好考虑的。
从一台服务器的元件功率消耗分布来看,CPU无疑是一个重头,所以CPU的节能表现也就直接关系到了服务器有多“绿”。不过,在选择时,往往有一个误区,即以TDP(Thermal Design Power,热设计功率,并不是真正的CPU功率,而是以指定的热量为基准标称的功率值,更多的是对散热系统的要求,但热量也对服务器有重要的影响,而且散热本身也需要功率的消耗,如机房的制冷等)为准来选择。TDP当然是越低越好,因为它会降低很多外围部件的电力需求,可是就像PC机在使用中,CPU也不全是满负载工作一样,服务器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把CPU使用期内的能耗值连成一条线,再把CPU占用率(即负载量)连成一条线,那么最佳状态就是让能耗曲线更为贴近实际的负载曲线,没有负载时,理想的情况就是零功耗,但这是不可能的,不过应该尽可能的接近。比如,很多企业的内部应用在白天时是最繁忙的,负载也最高,而到了晚上,服务器大多也就处在闲置的状态,如果一天中一半时间的闲置状态也仍然按满负荷时那样运转,那电费可就亏大了。因此,在考查CPU时,不光要看TDP,还要看其动态调节与闲置状态的功耗表现,即Idle Power。
现代的服务器CPU越来越注重更为精细的功耗控制,比如至强5500处理器内部就采用了电源控制单元(PCU,Power Control Unit)来精确调整每个处理核心的电源与频率状态
比如英特尔最新的至强5500处理器,在能耗控制上就较上一代5400有了较大的进步,Idle Power从16W降低到了10W,并提供了多达15级的功耗(频率)状态,以满足不同应用负荷的能耗控制需求,它可以让CPU的能耗曲线更为接近应用负载曲线(负载高时、频率高、能耗高;负载低时,频率低、能耗低),也就是说让每一分的电源能耗成本都花在刀刃上。
除了CPU之外,能耗高的部件主要就是内存和硬盘了,当采用存储集中的架构后,前者对于服务器的能耗表现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服务器中最先进的就是DDR3内存,由于工作电压更低,其相较DDR2内存理论功耗降低了16.7%(DDR2的电压是1.8V,DDR3是1.5V),这些差别也最终会在电费上有所体现。
二、服务器产品本身的质量与附加值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发现,SMB在这方面与大企业有着一些根本性的理念区别。大企业求稳,一般会采用成熟的方案与知名的品牌来保证其高可用性,而SMB在这方面则很随意,价格基本上是最重要的采购杠杆。在管理方面,由于大企业的IT架构更为复杂,大企业也更明白IT管理的重要性,也舍得在IT管理上投资,这主要就体现在IT管理人员的配备指标与人员素质方面。相反的,SMB则由于经费有限和对IT管理认识上的差异,在IT管理方面的配备要薄弱很多。很多SMB的IT主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为一般。这样,一低(价格)一减(IT管理)也埋下很多隐患。
很多SMB会选购廉价的组装型服务器或是白牌机,在基本配置方面它们与大牌厂商的机器相差无几,但以同样的价格你可以获得比品牌机更高的配置,这对于SMB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即使是品牌机,也会先以价格为衡量标准,但在后期的使用中,就会发现服务器不光是用来应用计算的,还必须要进行管理与维护,很多人更关注于它的性能怎么样,而忽略了它的隐性功能。比如远程的管理,你不可能一有问题就跑一趟数据中心,这其中的时间、人力与交通成本都是一种额外的付出。再比如因为价格的因素,而在不同时期购买了多个品牌的服务器,对于每个服务器的管理都有相应自己的软件平台,从而让管理人员不胜其烦,可这对于SMB来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再加上如果服务器三天两头的死机,对于企业应用的乃至于最终交付给客户的服务水平也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所以,管理与可靠性成本必须考虑其中,在这方面品牌机显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基本上每个品牌的服务器都在可靠性与可管理性方面做了大量文章,服务器的出厂标准,肯定在品控上更为严格,这也意味着其在元件上的筛选更为严谨。比如元件的抗静电能力,甚至主板的焊点材料都有讲究。而在服务器说明上的一些品质标准的Logo在告诉我们它通过了哪些测试时,也同时意味着一种成本上的必须付出,这也就是为什么品牌服务器的价格更高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就是品牌服务器所提供的额外附加值。
我们都知道,对于x86服务器来说,绝大多数服务器厂商在自己的产品中并没有自己的核心硬件产品,CPU不是,内存不是,硬盘和主板也基本都不是自己的,所以在硬件上大家基本上是相同水平的,包括组装机和白牌机。那么能体现附加价值的就在软件,这是厂商自身实力和价值的体现。
对于服务器来说,上面用的操作系统与部署的应用是客户选的,所以能提供的软件就集中在了系统的维护与管理方面。前面已经谈过服务器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那么这方面的能力也将会取决于厂商所提供的管理软件的表现。最重要的是,这方面的软件都是随机附送的,不需要额外掏钱购买,对于注重IT管理的用户来讲,它理应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也许这种能力在一两台服务器时并不重要,但随着服务器台数的增加,它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强大的管理软件可以为管理者提供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管理指定的服务器,实现配置、系统健康状态、监控、更新、事件通知、自动控制甚至虚拟化等多种功能。它不同于操作系统提供的远程桌面类的功能,而是一种与硬件关系更为紧密的,厂商专门定制的功能更为强大的管理环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不管是SMB还是大型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中,除了考虑如何缩减成本开支外, 都有必要重新考虑自己的IT环境如何优化,尽量少的部署物理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向着简约、高效与绿色的目标迈进,这与企业的生产运作其实也是息息相关的,而且架构不好,也将使成本削减的效率降低,甚至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如果已经优化了架构,就要在设备的选择上更具前瞻性与长远的规划,而在具体的设备选型中也应该多注意价格以外的因素,否则日后的一些隐性成本很可能将超过前期投入的节省费用。总之,危机给我们提供一次改变IT环境的思考机会,在风平浪静时,这些可能都不是问题,但在当前的环境下,痛定思痛的消除一些隐患,也必将会让我们当再次迎来风平浪静时更显轻松与从容,这也许就是危机带给我们的转机之一。
|
||||
个人介绍:存储时代(www.Stor-Age.com)网站共同创办人,2007年进入ZDNet CHINA,现任ZDNet服务器频道主编。 |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