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ChatGPT和大型语言模型的兴起,数据中心算力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尤其是AI计算能力正以指数级速度攀升。这一趋势带来了数据中心功耗的激增,对散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日,英特尔发布新一代数据中心液冷解决方案——G-Flow浸没式液冷,在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和电能利用效率(PUE)的同时,为追求卓越冷却性能的密集计算环境提供出色的散热能力、系统稳定性和易操作性,并对环境更为友好。
目前,该解决方案已通过验证性测试(POC)并达到预期效果,这将加速浸没式液冷解决方案在数据中心的规模化应用,为数据中心的绿色、高效发展奠定坚实技术基石。
风冷向液冷的转变
风冷技术,尽管在数据中心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功耗时,其局限性变得愈发明显。风冷散热能力的提升与能耗、噪音和可靠性之间的矛盾,促使行业向液冷技术转型。风冷散热器的散热效果虽随风扇转速增加而增强,但其效率的边际递减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能耗和噪声问题,使得液冷成为数据中心发展的必然趋势。

液冷技术,特别是浸没式和冷板式,已成为数据中心散热的新兴选择。浸没式液冷通过将服务器完全浸入冷却液中,利用流体循环带走热量,实现了高效散热。

相比之下,冷板式液冷则利用水或其他介质,通过冷板直接吸收服务器产生的热量。然而,冷板式液冷存在潜在的液体泄露风险,而双相冷板散热技术虽然散热能力更佳,但由于使用氟化物,一旦泄露可能导致电路板短路,其供应链成熟度亦待提升。
英特尔资深技术专家表示,面对液冷技术多样化的需求,英特尔采取开放态度,支持创新,并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合作,推动液冷技术的标准化和供应链建设,以降低成本,加速液冷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在全球环保趋势下,英特尔倡导使用环境友好的散热技术,减少或禁止含氟化合物的使用,促进数据中心的绿色发展。
G-Flow浸没式液冷
此次英特尔发布的G-Flow浸没式液冷解决方案集创新设计与高能效于一体,涵盖了创新的浸没式液冷机柜及其配套的液冷服务器散热解决方案。该方案采用了新颖的浸没式系统设计,可以在无需额外能耗的情况下,显著增加通过CPU或GPU散热器的冷却液流量。这种优化的流体管理不仅实现了高效的强迫对流换热模式,而且显著提高了冷却介质的使用效率和系统散热效能。
基于此,更为绿色环保、低成本的合成油也有望作为冷却介质来解决千瓦级散热问题,从而进一步降低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和环境影响。而且,该技术引入了创新的转接板设计,为客户面临的浸没式液冷机柜与服务器设计之间需解耦的难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且满足客户对于整体系统灵活性和兼容性的需求。该技术能够满足包括英特尔至强6、英特尔Gaudi AI加速器等在内的产品散热需求,可以在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冷却方案的同时,带来更好的PUE和更低的TCO。

英特尔资深技术专家介绍说,G-Flow浸没式液冷解决方案秉持了几个原则:基于传统单相浸没式液冷技术的架构,仅需少量修改,成本增加少;运用成熟技术组装,不引入新的技术挑战,实施风险低;引入转接板概念,实现机柜设计和服务器系统设计解耦,方便客户产品升级换代。
打造广泛的液冷生态系统
中国在数据中心液冷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活跃的产业链合作伙伴快速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应用,政府与社会对数据中心节能减排的重视,以及云计算服务提供商(CSP)对新技术的开放态度,共同推动了液冷技术的蓬勃发展。英特尔中国数据中心液冷创新加速计划的推出,旨在通过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共赢局面,确保液冷技术的可靠性和成本效益。

其中,英特尔联合浸没式液冷解决方案制造商绿色云图、立讯技术,服务器OEM、ODM以及合成油冷却液供应商等广泛生态伙伴,合作研发了基于G-Flow浸没式液冷解决方案的样机,并经过严苛测试,展现出高性能处理器所需的卓越散热性能。
绿色云图CEO胡世轩表示,绿色云图的浸没式液冷解决方案展现了卓越的稳定性和低维护特性。长达十年的运行实践证明,冷却液在非挥发条件下无需更换,得益于其处于清洁稳定状态,设计寿命与数据中心同步,理论上在生命周期内无需特别维护。绿色云图的运维工具,如运维车,可有效收集滴落液体,避免二次污染,体现了液冷技术的实用性与环保理念。
埃克森美孚产品解决方案业务部门亚太区产品总监王欣表示,埃克森美孚的EMDC浸没式冷却液,解决了材料兼容性难题,保证了设备的运营稳定性和长效性。其冷却液价格稳定,受油价波动影响较小,且全球供应链成熟,为液冷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埃克森美孚还提供基于碳氢类的清洗液,满足数据中心维护需求。
作为行业产业链纽带,英特尔持续与客户、OEM、ODM以及零部件供应商等沟通交流,通过进一步创新、合作,一起推进液冷技术发展,
结语
在液冷技术的推广中,浸没式和冷板式各有千秋。冷板式技术在市场应用中占据较大份额,但浸没式液冷技术的增速不容忽视。未来,液冷技术的终极形态难以预测,但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将共同推动数据中心散热能力的提升。液冷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性能,还需考虑性价比和产业链成熟度,这为技术的持续演进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当前数据中心面临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际,英特尔新一代数据中心液冷解决方案——G-Flow浸没式液冷,结合了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为数据中心散热难题提供了全新视角。随着液冷技术的不断成熟,它将在数据中心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领数据中心走向更高能效、更低能耗和更环保的未来。
与此同时,英特尔以持续的创新力,打造更符合现代数据中心需求的技术,并携手生态伙伴一道,推动数据中心向更高效、更节能、更可持续发展迈进。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Anthropic周一发布了旗舰模型Opus 4.5,这是4.5系列的最后一个模型。新版本在编程、工具使用和问题解决等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是首个在SWE-Bench验证测试中得分超过80%的模型。同时推出Claude for Chrome和Claude for Excel产品,分别面向不同用户群体。Opus 4.5还改进了长文本处理的内存管理,支持付费用户的"无限聊天"功能,并针对智能体应用场景进行了优化,将与OpenAI的GPT 5.1和谷歌的Gemini 3展开竞争。
南洋理工大学团队开发了Uni-MMMU基准测试,专门评估AI模型的理解与生成协同能力。该基准包含八个精心设计的任务,要求AI像人类一样"边看边想边画"来解决复杂问题。研究发现当前AI模型在这种协同任务上表现不平衡,生成能力是主要瓶颈,但协同工作确实能提升问题解决效果,为开发更智能的AI助手指明了方向。
总部位于圣地亚哥的AI公司耐能发布新一代KL1140芯片,这是首款能在边缘端运行完整变换器网络的神经处理单元。该芯片可将大语言模型从云数据中心转移到便携式本地设备中,四颗芯片组合可实现类似GPU的性能,支持1200亿参数模型运行,功耗降低三分之一至一半,硬件成本减少十倍。
360 AI Research团队发布的FG-CLIP 2是一个突破性的双语精细视觉语言对齐模型,能够同时处理中英文并进行精细的图像理解。该模型通过两阶段训练策略和多目标联合优化,在29个数据集的8类任务中均达到最先进性能,特别创新了文本内模态对比损失机制。团队还构建了首个中文多模态评测基准,填补了该领域空白,为智能商务、安防监控、医疗影像等应用开辟新可能。